同唱一首歌

——临沧公安边防支队双拥工作见闻
刊发时间:2018-08-01 A3版  作者: 张 涛  龚照凯

  临沧,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多少年来,临沧公安边防支队牢记民族团结进步是维护边疆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充分发挥服务保障作用,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开展了系列爱民固边活动,受到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和赞誉,为边疆民族大团结、推进双拥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家住一中队附近的杨占岭老人是一名退伍老兵,在部队服役期间因公负伤致右手残疾,官兵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每当逢年过节中队官兵便会来到家中看望“老班长”,这也是在中队党支部倡导下多年传承的优良传统,官兵经常为老人义诊、做家务、陪老人聊天,与老人一起欢度佳节。
  “这么多年了,很感谢一中队官兵的关心和照顾,我自己的孩子在外面上班,很少有时间回来看我和老伴,有时候要劈柴、抬水或搬点重的东西,都是这些娃(官兵)帮我做,真是比我自己的孩子还要亲。”杨“老班长”感激地说,虽然中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样的传统一直没有变,甚至有些中队退伍老兵们再次回到单位,都还会再去看望“老班长”,而“老班长”也还能清晰地喊出他们的名字。
  此外,一中队还特别注重发展警地协作关系,连续多年为驻地海关、幼儿园和民族学校等单位开展义务军训,培训人数累计达到8000余人;积极组织官兵参与到地方党委政府举办的“边地杯”篮球赛、“边合之春”系列文体活动及其他参观见学,密切警政警民关系;先后与1个单位、2个村寨结对共建,开展共建联谊活动30余场次。
  “每年泼水节,附近的傣族群众都会身着节日盛装,走进中队营区,与官兵一起欢度泼水节。”机动一中队队长介绍,我们把群众当成了自家人,群众也把我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伴随着鼓声节奏和傣族同胞欢快的乐曲,每年驻守傣乡的官兵们都会与当地群众同跳一支舞,共唱一首歌,铜锣声、欢笑声、歌唱声融合成了一首美妙的军民和谐曲。
  在不远的勐董边防派出所,帮扶“毒祸遗孤”、开展警地党组织联创联建;芒卡边防派出所协调修建爱民固边敬老院;班老边防派出所通过“微博递爱、情暖佤山”活动募集爱心物资帮助辖区困难群众;民警吴军成为公安边防部队民警兼任村支书第一人……
  临沧边防支队一幕幕生动鲜活的感人事迹,得到了全国31个省、市慈善团体和爱心人士对临沧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支持,涌现出“爱民固边先进集体”勐董所,“感动临沧人物”金凤、“云岭楷模”顾大勇,“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十大边防卫士”吴军等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人物,该支队首创的“流动车轮巡防警务模式”已被省委政法委在全省进行推广。
  “在有突发事件、灾情,逢年过节或者有重要活动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边防官兵们那挺拔的身影,心里倍感踏实”,在临沧市边境县群众纷纷为边防官兵拍手、点赞……
  那是在2015年3月1日,沧源“3·01”地震发生后,在边境维稳防控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临沧公安边防支队紧急抽机动一、二中队官兵,成立以党团员为主的青年突击队全力参与抗震救灾,持续奋战2个昼夜,协助各方运送、搭建救灾帐篷200多顶,转移群众105户近400人次,排查险情31个,拆除危房12间、危墙15面。
  期间,受灾的群众基本做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生病有药治,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据当时经历临沧市孟定镇抗洪抢险的机动一中队何警官回忆,2015年7月24日下午15时许,孟定镇小黑河下坝村河段堤坝出现险情,中队紧急抽调34名官兵赶赴灾情现场投入抗洪抢险。
  到达现场后,当时所有被抽到的官兵们惊呆了,原只有20余米宽的小黑河已经暴涨成60多米宽,水位上涨了将近两倍,河道两侧地势低洼的农田、耕地全部被冲,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浸泡在水里。湍急的河水夹带着大量的枯枝树木将河堤冲垮,洪水大量涌进附近木材厂,导致员工宿舍全部渗水;随着水势的不断上涨,很可能将木材厂里堆放着的价值500万元的木料冲走,情况十分紧急。在官兵搬沙袋堵渗水点时,堤坝底部渗水口越来越大,面对危险,边防官兵老兵主动请缨,不准新战友下水,二话不说,穿上救生衣、拴上救生绳,下水排险。
  据介绍,当时抗洪抢险,间接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在抗洪抢险中,官兵有的受伤、有的累垮……但没人发出任何怨言,奋不顾身,一心想的只有人民。”何警官娓娓道来,为人民做点事情是我们驻守边关所有官兵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兵是自己最好的选择,能守护一方热土,让边疆人民有安全感,再苦再难也值得。”这是临沧公安边防支队芒卡边防派出所童警官发自内心的话语。10年间的军旅生涯,他和战友一起坚持依发、从严治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帮助群众处理大大小小的各类事情,苦着并充实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芒卡镇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这些人员一部分几年无信息。“最难的是房子在,人不在,与人口数对等不相符。”童警官介绍,在采集村民信息时,他和战友被手机定位居住位置难住了,芒卡镇地广,地理位置复杂,群众居住分散,新农村建设后有110户佤族群众住进新房,但房子模式一样,走进村子自己都会迷路,准确定位每家每户居住位置难度大,他们只能通过多走访,熟悉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并克服没信号、地形险等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一标三实”(标准地址,标准户口,标准门牌)工作中,童警官与战友积极配合,做到准确统计,最终达到定位准确,为加强社会面管控和辖区安全稳定等打下坚实基础,到目前完成95%的目标任务,他和战友还要进行查缺补漏,达到一户不能漏,一人不能少的目标。
  时下,正值甘蔗榨季。边境口岸,车水马龙。为满足驻地蔗糖企业发展需求,方便境外甘蔗顺利入境压榨,春节刚过,边境检查站开始忙碌起来,主动协调海关、检疫检验、交警、运政等部门,为跨境运蔗车辆办理备案免检登记,统一为运蔗车编号,实行一人一车一号规范管理,极大提高了甘蔗车辆出入境通关效率。
  据介绍,去年全年南伞口岸共验放运蔗车辆41750辆次,惠及境外及边境一线13个乡镇7596户蔗农。
  “今年以来,南伞边境检查站继续推行鲜活产品随到随检制,缩减过关候检时间,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开设跨境学童边检专用通道,适时增加查验通道和监护引导员;开通生命急救绿色通道,为需紧急入境救治人员赢得宝贵时间;建立跨境救助联络机制,及时救助和维护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南伞边境检查站政委介绍说,针对驻地中缅两地边民文化程度较低等实际,口岸各类标识牌全部改为中缅双语显示,在往来口岸交通干道、重要拐角、岗位工作台前设立指引牌,要求执勤官兵对出入境旅客主动作为。
  “不断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将边检提服与爱民固边相结合,主动服务经济发展紧跟临沧对外开放步伐,为服务驻地的经济建设发展,扩大中国边检服务品牌社会影响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驻地党委政府和过往旅客的广泛好评。”临沧公安边防支队相关负责人说。

返回
2025年07月17日  第801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同唱一首歌

——临沧公安边防支队双拥工作见闻

刊发时间:2018-08-01 A3版  作者: 张 涛  龚照凯 【字体:大 中 小】

  临沧,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多少年来,临沧公安边防支队牢记民族团结进步是维护边疆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充分发挥服务保障作用,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开展了系列爱民固边活动,受到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和赞誉,为边疆民族大团结、推进双拥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家住一中队附近的杨占岭老人是一名退伍老兵,在部队服役期间因公负伤致右手残疾,官兵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每当逢年过节中队官兵便会来到家中看望“老班长”,这也是在中队党支部倡导下多年传承的优良传统,官兵经常为老人义诊、做家务、陪老人聊天,与老人一起欢度佳节。
  “这么多年了,很感谢一中队官兵的关心和照顾,我自己的孩子在外面上班,很少有时间回来看我和老伴,有时候要劈柴、抬水或搬点重的东西,都是这些娃(官兵)帮我做,真是比我自己的孩子还要亲。”杨“老班长”感激地说,虽然中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样的传统一直没有变,甚至有些中队退伍老兵们再次回到单位,都还会再去看望“老班长”,而“老班长”也还能清晰地喊出他们的名字。
  此外,一中队还特别注重发展警地协作关系,连续多年为驻地海关、幼儿园和民族学校等单位开展义务军训,培训人数累计达到8000余人;积极组织官兵参与到地方党委政府举办的“边地杯”篮球赛、“边合之春”系列文体活动及其他参观见学,密切警政警民关系;先后与1个单位、2个村寨结对共建,开展共建联谊活动30余场次。
  “每年泼水节,附近的傣族群众都会身着节日盛装,走进中队营区,与官兵一起欢度泼水节。”机动一中队队长介绍,我们把群众当成了自家人,群众也把我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伴随着鼓声节奏和傣族同胞欢快的乐曲,每年驻守傣乡的官兵们都会与当地群众同跳一支舞,共唱一首歌,铜锣声、欢笑声、歌唱声融合成了一首美妙的军民和谐曲。
  在不远的勐董边防派出所,帮扶“毒祸遗孤”、开展警地党组织联创联建;芒卡边防派出所协调修建爱民固边敬老院;班老边防派出所通过“微博递爱、情暖佤山”活动募集爱心物资帮助辖区困难群众;民警吴军成为公安边防部队民警兼任村支书第一人……
  临沧边防支队一幕幕生动鲜活的感人事迹,得到了全国31个省、市慈善团体和爱心人士对临沧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支持,涌现出“爱民固边先进集体”勐董所,“感动临沧人物”金凤、“云岭楷模”顾大勇,“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十大边防卫士”吴军等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人物,该支队首创的“流动车轮巡防警务模式”已被省委政法委在全省进行推广。
  “在有突发事件、灾情,逢年过节或者有重要活动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边防官兵们那挺拔的身影,心里倍感踏实”,在临沧市边境县群众纷纷为边防官兵拍手、点赞……
  那是在2015年3月1日,沧源“3·01”地震发生后,在边境维稳防控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临沧公安边防支队紧急抽机动一、二中队官兵,成立以党团员为主的青年突击队全力参与抗震救灾,持续奋战2个昼夜,协助各方运送、搭建救灾帐篷200多顶,转移群众105户近400人次,排查险情31个,拆除危房12间、危墙15面。
  期间,受灾的群众基本做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临时住所、生病有药治,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据当时经历临沧市孟定镇抗洪抢险的机动一中队何警官回忆,2015年7月24日下午15时许,孟定镇小黑河下坝村河段堤坝出现险情,中队紧急抽调34名官兵赶赴灾情现场投入抗洪抢险。
  到达现场后,当时所有被抽到的官兵们惊呆了,原只有20余米宽的小黑河已经暴涨成60多米宽,水位上涨了将近两倍,河道两侧地势低洼的农田、耕地全部被冲,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浸泡在水里。湍急的河水夹带着大量的枯枝树木将河堤冲垮,洪水大量涌进附近木材厂,导致员工宿舍全部渗水;随着水势的不断上涨,很可能将木材厂里堆放着的价值500万元的木料冲走,情况十分紧急。在官兵搬沙袋堵渗水点时,堤坝底部渗水口越来越大,面对危险,边防官兵老兵主动请缨,不准新战友下水,二话不说,穿上救生衣、拴上救生绳,下水排险。
  据介绍,当时抗洪抢险,间接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在抗洪抢险中,官兵有的受伤、有的累垮……但没人发出任何怨言,奋不顾身,一心想的只有人民。”何警官娓娓道来,为人民做点事情是我们驻守边关所有官兵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兵是自己最好的选择,能守护一方热土,让边疆人民有安全感,再苦再难也值得。”这是临沧公安边防支队芒卡边防派出所童警官发自内心的话语。10年间的军旅生涯,他和战友一起坚持依发、从严治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帮助群众处理大大小小的各类事情,苦着并充实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芒卡镇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这些人员一部分几年无信息。“最难的是房子在,人不在,与人口数对等不相符。”童警官介绍,在采集村民信息时,他和战友被手机定位居住位置难住了,芒卡镇地广,地理位置复杂,群众居住分散,新农村建设后有110户佤族群众住进新房,但房子模式一样,走进村子自己都会迷路,准确定位每家每户居住位置难度大,他们只能通过多走访,熟悉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并克服没信号、地形险等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一标三实”(标准地址,标准户口,标准门牌)工作中,童警官与战友积极配合,做到准确统计,最终达到定位准确,为加强社会面管控和辖区安全稳定等打下坚实基础,到目前完成95%的目标任务,他和战友还要进行查缺补漏,达到一户不能漏,一人不能少的目标。
  时下,正值甘蔗榨季。边境口岸,车水马龙。为满足驻地蔗糖企业发展需求,方便境外甘蔗顺利入境压榨,春节刚过,边境检查站开始忙碌起来,主动协调海关、检疫检验、交警、运政等部门,为跨境运蔗车辆办理备案免检登记,统一为运蔗车编号,实行一人一车一号规范管理,极大提高了甘蔗车辆出入境通关效率。
  据介绍,去年全年南伞口岸共验放运蔗车辆41750辆次,惠及境外及边境一线13个乡镇7596户蔗农。
  “今年以来,南伞边境检查站继续推行鲜活产品随到随检制,缩减过关候检时间,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开设跨境学童边检专用通道,适时增加查验通道和监护引导员;开通生命急救绿色通道,为需紧急入境救治人员赢得宝贵时间;建立跨境救助联络机制,及时救助和维护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南伞边境检查站政委介绍说,针对驻地中缅两地边民文化程度较低等实际,口岸各类标识牌全部改为中缅双语显示,在往来口岸交通干道、重要拐角、岗位工作台前设立指引牌,要求执勤官兵对出入境旅客主动作为。
  “不断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将边检提服与爱民固边相结合,主动服务经济发展紧跟临沧对外开放步伐,为服务驻地的经济建设发展,扩大中国边检服务品牌社会影响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驻地党委政府和过往旅客的广泛好评。”临沧公安边防支队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