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临翔模式

刊发时间:2018-08-02 A3版  作者:李正文 段珊珊

城市大景图片-王文林摄.jpg

油菜花开熊猫乐(市建行袁忠.jpg

 

临翔区博尚镇的群众烟叶喜获.JPG

 

核桃.jpg

王文林 袁忠 丁树荣  

  临翔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临沧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属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有4个贫困乡,5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10745户42414人。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临翔区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针对群众增收难这一瓶颈制约,聚焦扶贫产业,聚焦可持续发展,通盘布局、科学谋划、抓实保障、合力攻坚,明确89个村产业发展规划及具体措施,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五种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全覆盖。

立足资源禀赋——通盘布局科学谋划

  多年来,临翔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坚持错位发展、互补互融,科学编制《“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选准扶贫产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优势农牧产品,重点发展粮油、山地鸡、生猪、肉牛、肉羊、蔬菜、长寿仁豌豆、芭蕉芋、红薯、蚕桑等“短平快”农业产业,探索发展金线莲、迷迭香、石斛、重楼等生物药业种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布局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自北向南沿澜沧江一线的邦东乡、马台乡、博尚镇那招片、圈内乡、平村乡的沿江低海拔地带布局咖啡、坚果、甘蔗、水产养殖,山区地带布局茶叶、核桃;自南向北南汀河一线的圈内乡、博尚镇、南美乡、章驮乡、凤翔街道、忙畔街道、蚂蚁堆乡布局烤烟、油菜、茶叶、核桃、蔬菜。着力打造澜沧江产业带和南汀河经济带,每个乡镇根据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建设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个以上,形成一批集中连片、与精准脱贫挂钩的产业示范基地群,形成“一乡一业”格局;每个村至少建设一个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目前,全区已建成232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其中,茶叶23万亩、核桃96万亩、烤烟7.8万亩、油菜7.3万亩、坚果20万亩、蔬菜4.1万亩。

“五种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全覆盖

  龙头企业带动,扎跟农村面向市场。位于圈内乡的云南壹百度茶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机制,流转或租赁贫困户闲置、低效土地、山林,建设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厂、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开发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能就近就业。这是临翔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牵引作用,由政府主导引入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到贫困村、贫困户集中的边远山区建示范基地、建加工厂,提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夯实增收基础的鲜活例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临翔区找准各村的优势资源,引进25户农业龙头企业,把工厂建到村、建到基地,建成16个茶叶加工厂,建成芭蕉芋红薯淀粉加工厂、山泉水厂、食用油加工厂、蚕桑加工厂等。同时,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机制,无偿提供贫困户籽种化肥等生产资料,订单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原料并实行激励机制,对完成订单任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适当奖励。企业根据经营状况,还将利润进行二次分红。目前,全区已实现每个重点产业都有1个龙头企业带动,每户贫困户都有1-2个稳定的增收产业。这种模式覆盖了全区58个村,136万亩产业基地,2017年带动826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530元以上。2017年末,全区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含个体)536户,实现总产值16.35亿元,同比增13%;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22户,其中:省级13户,市级9户,实现销售收入85965万元,同比增3%。
  合作社带动,建章立制抱团发展。临沧城是临沧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服务城市的民生标志就是蔬菜产业。对此,万美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486户群众(贫困户186户)签订蔬菜订单,建成原料基地2300亩;主动与龙头企业合作,有效实现“农超对接”,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3868元。据统计,临翔区共建成各类产业专业合作社839个,其中:种植业521个、养殖业287个、务工业31个;培育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社21个,入社社员61843户,覆盖全区所有农户。组建过程中,该区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巩固一批、重点扶持一批”的思路,坚持引导建设发展与完善巩固提高同时抓,规范提升、大力扶持合作社,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区、乡成立合作社服务中心,规范合作社《章程》、办公场所、管理制度,建立由区直相关行业部门56名种养殖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库”,组织开展社员培训368场次,覆盖社员6.5万人。在省级支持500万元的基础上,整合区财政资金500万元,设立“临翔区合作社发展基金”,给每个合作社每年补助工作经费2000元,年底达标考核后根据档次给予5000元至10万元不等的奖励。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机制,统一籽种供应、统一种植规范、统一价格收购、统一加工检验、统一包装储存、统一交付订单“六个统一”管理模式,合作社及能人大户流转农村土地4.6万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上半年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金额4850万元,带动1074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860元。
  金融扶贫带动,活了企业富了百姓。企业要发展,资金是保障,这便催生了临翔区金融扶贫的带动模式。由区农投公司投入惠农易贷资金950万元,入股临沧裕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马台乡建成淀粉加工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基地4200亩,覆盖周边8个村2430户群众,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2830元。这一创新举措充分说明,金融扶贫的重要性。为彻底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投入到村集体发展产业,让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近年来,临翔区以为2016年未脱贫的6000户及动态调整新纳入的1094户贫困户申请户均5万元的“惠农易贷”产业扶贫发展资金托管到农投公司,采取“资本+农投公司+龙头企业”机制,由区农投公司担保,以企业资产抵押,通过信用社投放13户龙头企业,企业还本付息,并连续6年向贫困户分红,每年每户可获得分红2000元。2017年,分红1200万元已兑现到户。同时,政府加大对企业跟踪服务力度,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运营安全。这种模式,既推动了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还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
  资产租赁带动,人人参与不养懒汉。凤翔街道南本村,在资产租赁带动群众致富上闯出了一条新路。该村将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养猪、养鸡圈舍,出租给企业有偿使用,带动本村137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460元。好的做法,自然要在贫困地区广泛推行。临翔区充分发挥村集体闲置土地的作用,在扶贫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充分激励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人人参与、不养懒汉,积极投工投劳建设养猪场、养鸡场。村集体将建成的养殖设施,量化为贫困户和村集体股权资产,租赁给飞达、植宝等养殖企业有偿使用,按总资产10%的比例计收租金,其中:3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70%分配给贫困户。目前,全区已建成养鸡场29个,生态养猪场16个,存栏生态鸡30万羽、生态猪3万头。这一模式覆盖23个村4826户贫困户,保障户均增收1620元。
  转移就业带动,就业一人脱贫全家。临翔区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在区人社局挂牌成立了贫困户就业服务中心、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办公室,摸清贫困户就业需求和底数,纳入全区就业大数据平台管理,向贫困户精准发布就业信息。建立务工互助小组管理制度,以务工地相对较近的20至30人为一组,成立了1906个互助小组,每个小组明确了1名组长、1名副组长,配备联络人员10人、法律服务人员20人,实行定期联系回访,提供就业信息和维权保障。采取“贫困户就业服务中心+订单培训+劳务公司+精准管理”的机制,依托人力资源公司组织劳务输出,与湖南蓝思科技公司、临沧强力集团、临沧泊乐通等37家企业签订用工协议5600个,订单式开展建筑、汽车修理、保安、保洁、停车收费等技能培训。近两年,就近务工、输出外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10835人,占贫困人口劳动力的43%,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达2150元以上。特别是由区劳务公司输出在湖南蓝思科技公司就业的31名贫困劳动力,月平均收入达4230元。

强化服务保障——群策群力决胜小康

  就“五种模式”带动而言,临翔区依托新型经营主体,配套抓合作社全覆盖,解决强户带弱户;抓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解决农产品提质增效和追溯检测;抓物流体系,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抓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市场对接;抓素质提升,解决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同时,通过这“五种模式”辐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万户4.2万人并实现贫困户产业带动全覆盖,今年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
  为使覆盖贫困户的产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脱贫攻坚中持续稳定发力,临翔区综合施策,采取了系列保障措施。把牢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口,建成标准化生鲜扶贫车间和标准化加工小作坊,为贫困户提供茶叶、竹笋、蜂蜜、生态鸡、生态猪等农特产品加工包装、溯源检测服务;多方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积极与上海家乐宝、“公益中国”平台等企业合作,加强与上海、武汉、新疆等地销售市场对接,推动畜禽等产品进入北京、上海、武汉,推动茶叶等产品进入新疆、西藏等地,推动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依托区供销社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将农产品配送到超市、机关学校食堂、餐饮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屠宰场、储藏冷库、肉食品加工厂,确保农产品加工储藏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依托对口帮扶的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市崇明区、省公安厅、省中行等中央、省、市挂钩单位的科技、资金、市场优势,在产品研发上取得新突破;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宣传、发动贫困户的作用,1400余名党员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引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同时扎实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贫困户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就整个脱贫攻坚来说,临翔区把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项目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倾斜,近年来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约3亿元。建立处级领导和部门挂钩服务重点产业和产业项目机制,由22个处级领导挂钩88个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技术帮扶机制,各乡(镇、街道)、各行业部门选派科技人员与贫困村“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户技术培训全覆盖,推广“专家+农业技术员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为发展产业脱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产业扶贫和项目进展情况入列区委、区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并将重点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年度考核事项,确保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根本之策,更是让贫困群众彻底告别贫困、永不返贫的重要举措;抓好产业扶贫,贵在练好内功、贵在持之以恒。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持续推进产业扶贫,聚焦贫困群众,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贫困群众高质量稳定增收,我们就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并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返回
2025年07月17日  第801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产业扶贫的临翔模式

刊发时间:2018-08-02 A3版  作者:李正文 段珊珊 【字体:大 中 小】

城市大景图片-王文林摄.jpg

油菜花开熊猫乐(市建行袁忠.jpg

 

临翔区博尚镇的群众烟叶喜获.JPG

 

核桃.jpg

王文林 袁忠 丁树荣  

  临翔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临沧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属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有4个贫困乡,5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10745户42414人。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临翔区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针对群众增收难这一瓶颈制约,聚焦扶贫产业,聚焦可持续发展,通盘布局、科学谋划、抓实保障、合力攻坚,明确89个村产业发展规划及具体措施,紧紧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五种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全覆盖。

立足资源禀赋——通盘布局科学谋划

  多年来,临翔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坚持错位发展、互补互融,科学编制《“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选准扶贫产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优势农牧产品,重点发展粮油、山地鸡、生猪、肉牛、肉羊、蔬菜、长寿仁豌豆、芭蕉芋、红薯、蚕桑等“短平快”农业产业,探索发展金线莲、迷迭香、石斛、重楼等生物药业种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布局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自北向南沿澜沧江一线的邦东乡、马台乡、博尚镇那招片、圈内乡、平村乡的沿江低海拔地带布局咖啡、坚果、甘蔗、水产养殖,山区地带布局茶叶、核桃;自南向北南汀河一线的圈内乡、博尚镇、南美乡、章驮乡、凤翔街道、忙畔街道、蚂蚁堆乡布局烤烟、油菜、茶叶、核桃、蔬菜。着力打造澜沧江产业带和南汀河经济带,每个乡镇根据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建设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个以上,形成一批集中连片、与精准脱贫挂钩的产业示范基地群,形成“一乡一业”格局;每个村至少建设一个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目前,全区已建成232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其中,茶叶23万亩、核桃96万亩、烤烟7.8万亩、油菜7.3万亩、坚果20万亩、蔬菜4.1万亩。

“五种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全覆盖

  龙头企业带动,扎跟农村面向市场。位于圈内乡的云南壹百度茶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机制,流转或租赁贫困户闲置、低效土地、山林,建设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厂、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开发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贫困劳动力能就近就业。这是临翔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牵引作用,由政府主导引入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到贫困村、贫困户集中的边远山区建示范基地、建加工厂,提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夯实增收基础的鲜活例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临翔区找准各村的优势资源,引进25户农业龙头企业,把工厂建到村、建到基地,建成16个茶叶加工厂,建成芭蕉芋红薯淀粉加工厂、山泉水厂、食用油加工厂、蚕桑加工厂等。同时,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机制,无偿提供贫困户籽种化肥等生产资料,订单收购贫困户农产品原料并实行激励机制,对完成订单任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适当奖励。企业根据经营状况,还将利润进行二次分红。目前,全区已实现每个重点产业都有1个龙头企业带动,每户贫困户都有1-2个稳定的增收产业。这种模式覆盖了全区58个村,136万亩产业基地,2017年带动826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530元以上。2017年末,全区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含个体)536户,实现总产值16.35亿元,同比增13%;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22户,其中:省级13户,市级9户,实现销售收入85965万元,同比增3%。
  合作社带动,建章立制抱团发展。临沧城是临沧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服务城市的民生标志就是蔬菜产业。对此,万美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486户群众(贫困户186户)签订蔬菜订单,建成原料基地2300亩;主动与龙头企业合作,有效实现“农超对接”,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3868元。据统计,临翔区共建成各类产业专业合作社839个,其中:种植业521个、养殖业287个、务工业31个;培育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社21个,入社社员61843户,覆盖全区所有农户。组建过程中,该区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巩固一批、重点扶持一批”的思路,坚持引导建设发展与完善巩固提高同时抓,规范提升、大力扶持合作社,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区、乡成立合作社服务中心,规范合作社《章程》、办公场所、管理制度,建立由区直相关行业部门56名种养殖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库”,组织开展社员培训368场次,覆盖社员6.5万人。在省级支持500万元的基础上,整合区财政资金500万元,设立“临翔区合作社发展基金”,给每个合作社每年补助工作经费2000元,年底达标考核后根据档次给予5000元至10万元不等的奖励。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机制,统一籽种供应、统一种植规范、统一价格收购、统一加工检验、统一包装储存、统一交付订单“六个统一”管理模式,合作社及能人大户流转农村土地4.6万亩,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上半年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金额4850万元,带动1074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860元。
  金融扶贫带动,活了企业富了百姓。企业要发展,资金是保障,这便催生了临翔区金融扶贫的带动模式。由区农投公司投入惠农易贷资金950万元,入股临沧裕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马台乡建成淀粉加工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基地4200亩,覆盖周边8个村2430户群众,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2830元。这一创新举措充分说明,金融扶贫的重要性。为彻底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投入到村集体发展产业,让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确保贫困村、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近年来,临翔区以为2016年未脱贫的6000户及动态调整新纳入的1094户贫困户申请户均5万元的“惠农易贷”产业扶贫发展资金托管到农投公司,采取“资本+农投公司+龙头企业”机制,由区农投公司担保,以企业资产抵押,通过信用社投放13户龙头企业,企业还本付息,并连续6年向贫困户分红,每年每户可获得分红2000元。2017年,分红1200万元已兑现到户。同时,政府加大对企业跟踪服务力度,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运营安全。这种模式,既推动了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还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
  资产租赁带动,人人参与不养懒汉。凤翔街道南本村,在资产租赁带动群众致富上闯出了一条新路。该村将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养猪、养鸡圈舍,出租给企业有偿使用,带动本村137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460元。好的做法,自然要在贫困地区广泛推行。临翔区充分发挥村集体闲置土地的作用,在扶贫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充分激励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人人参与、不养懒汉,积极投工投劳建设养猪场、养鸡场。村集体将建成的养殖设施,量化为贫困户和村集体股权资产,租赁给飞达、植宝等养殖企业有偿使用,按总资产10%的比例计收租金,其中:3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70%分配给贫困户。目前,全区已建成养鸡场29个,生态养猪场16个,存栏生态鸡30万羽、生态猪3万头。这一模式覆盖23个村4826户贫困户,保障户均增收1620元。
  转移就业带动,就业一人脱贫全家。临翔区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在区人社局挂牌成立了贫困户就业服务中心、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办公室,摸清贫困户就业需求和底数,纳入全区就业大数据平台管理,向贫困户精准发布就业信息。建立务工互助小组管理制度,以务工地相对较近的20至30人为一组,成立了1906个互助小组,每个小组明确了1名组长、1名副组长,配备联络人员10人、法律服务人员20人,实行定期联系回访,提供就业信息和维权保障。采取“贫困户就业服务中心+订单培训+劳务公司+精准管理”的机制,依托人力资源公司组织劳务输出,与湖南蓝思科技公司、临沧强力集团、临沧泊乐通等37家企业签订用工协议5600个,订单式开展建筑、汽车修理、保安、保洁、停车收费等技能培训。近两年,就近务工、输出外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10835人,占贫困人口劳动力的43%,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人均月收入达2150元以上。特别是由区劳务公司输出在湖南蓝思科技公司就业的31名贫困劳动力,月平均收入达4230元。

强化服务保障——群策群力决胜小康

  就“五种模式”带动而言,临翔区依托新型经营主体,配套抓合作社全覆盖,解决强户带弱户;抓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解决农产品提质增效和追溯检测;抓物流体系,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抓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市场对接;抓素质提升,解决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同时,通过这“五种模式”辐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万户4.2万人并实现贫困户产业带动全覆盖,今年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
  为使覆盖贫困户的产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脱贫攻坚中持续稳定发力,临翔区综合施策,采取了系列保障措施。把牢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口,建成标准化生鲜扶贫车间和标准化加工小作坊,为贫困户提供茶叶、竹笋、蜂蜜、生态鸡、生态猪等农特产品加工包装、溯源检测服务;多方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积极与上海家乐宝、“公益中国”平台等企业合作,加强与上海、武汉、新疆等地销售市场对接,推动畜禽等产品进入北京、上海、武汉,推动茶叶等产品进入新疆、西藏等地,推动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依托区供销社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将农产品配送到超市、机关学校食堂、餐饮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屠宰场、储藏冷库、肉食品加工厂,确保农产品加工储藏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依托对口帮扶的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市崇明区、省公安厅、省中行等中央、省、市挂钩单位的科技、资金、市场优势,在产品研发上取得新突破;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宣传、发动贫困户的作用,1400余名党员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引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同时扎实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贫困户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就整个脱贫攻坚来说,临翔区把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项目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倾斜,近年来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约3亿元。建立处级领导和部门挂钩服务重点产业和产业项目机制,由22个处级领导挂钩88个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技术帮扶机制,各乡(镇、街道)、各行业部门选派科技人员与贫困村“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贫困村干部和贫困户技术培训全覆盖,推广“专家+农业技术员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为发展产业脱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产业扶贫和项目进展情况入列区委、区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并将重点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年度考核事项,确保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根本之策,更是让贫困群众彻底告别贫困、永不返贫的重要举措;抓好产业扶贫,贵在练好内功、贵在持之以恒。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持续推进产业扶贫,聚焦贫困群众,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贫困群众高质量稳定增收,我们就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并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