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体会
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根本,学习讲话精神关键要领会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沧源实际出发,贯彻实施好《沧源佤族自治县十三五规划》,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营造绿色山川,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镇,倡导绿色生活,打造绿色窗口,坚定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着力建设好生态文明新佤山。
一、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加强生态价值观全民教育,巩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优化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开发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提升绿色城镇化水平,依山就势规划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森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建设一批生态文明示范点。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加工业绿色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林木确权颁证工作,规范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建立集体林业新型产权制度、新型经营体系,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加快南滚河国家公园建设,协调推进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持续推进“森林沧源”建设,加快小黑江流域沧源段、南汀河流域沧源段、边境沿线和城镇面山生态走廊建设,推进蔗区网格化绿化。“十三五”时期,完成水源林生态建设2.2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等基地建设2万亩,完成植树148万株;将5万亩陡坡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巩固在75%以上。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城乡植树造林。侬法治林,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用材林、薪炭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科学计划渐伐以流转的经济林木,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增加森林面积和积蓄量。做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苗木和珍贵用材林产业,努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转型,积极构建滇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
按照《沧源佤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多规合一”和空间“一张图”管理,在开发上明确方向、完善政策,控制强度,规范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沧源省级“四规合一”试点工作。建设沧源城市规划展示馆。加快南滚河国家公园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行动计划,实施生态系统、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加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保护与申报。建立和完善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约束机制,实行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制度,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加快低碳发展。推进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有效控制碳排放。加快循环发展。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施生态种养业循环提升工裎,实现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再生资源化。
三、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清洁美丽家园
持续推进和加大环境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深入推进“洁净沧源”行动计划,形成联防联控、环境共治的新格局。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科学合理贯彻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2020年,全县单位GDP能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大力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规范,发布生态文明公约,培育生态文明道德、推动生态文明养成,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十三五”时期,每年创建40个洁净村庄和500户洁净庭院。到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特色小镇建设,增强城区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中心城区给水管网,提高供水安全性。根据业务发展规模建设相应的邮件处理中心或邮政支局。城乡结合部以及周边村镇环卫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在城区内统一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密闭压缩式收运和分类处理,到规划期末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沿河沿湖沿街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商贸街区。加强城乡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厕所建设,倡导文明生活习惯。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完善城区内部绿地系统,改善城区外部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大型公园、滨水绿地。规划建设市政停车场。建设“六美”乡村,改善农村“水、电、路、房”基础设施,加强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河、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到2020年,新增市政道路17.46公里,完成旧城改造26.4万平方米,新建集镇供水工程10个,新增供水能力1.97万立方米/日,新建输醌水管网187.34千米,集镇供水普及率100%;新建集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10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600立方米/日,新建配套污水管网111.55千米,新建雨水管网45千米,污水处理率达85%;新建集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项目11个(垃圾场6个)。新增垃圾处理能力108吨/日,新增运转能力195吨/日,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达到95%,使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