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将“脱贫”再深入
脱贫攻坚战,是解决边疆和边缘贫困人口物质需求和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也是让后进群体找到归属感的金钥匙。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市县抓落实”,主战场在县一级,作为主战场的一份子,深感脱贫攻坚之艰巨,俯案沉思,对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脱贫摘帽和全面进入小康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持续发力,定点帮扶制度更加深入
整合各类人才资源,深入开展脱贫工作,真正实现定点帮扶有成效。
深入开展“挂包帮”工作。努力实现“挂包帮”无盲区、“转走访”工作不留死角。建议扩大挂包队伍,除干部队伍、企事业队伍外,应该广泛动员各界爱心人士(包括社会人士、个私企业、农村能人、带头人等。)踊跃报名,编排成组,有序组合,进驻贫困村贫困户,做到一人挂户不超过2户,否则会普遍存在有心无力,敷衍了事情况,要做到帮扶力量合理,同时,实现全社会挂包工作全覆盖。
经常性开展“回头看”工作。“回头看”是不断查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系列抽查、督查,将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交派出机构多方研究分析,利用县级召开会议进行整体部署,再由相关部门再次核查、几次核查、反复核查,对整改不力或发现问题不加以整改的进行及时反馈通报,直到符合标准。
实现督促检查工作常态化。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督查机制是开展好脱贫工作的重要保证。将执纪问责、表彰奖励和通报、督查检查批评设置为一种常态。
驻村工作队派驻铁军把手。借助县级组织力量,以现有的部门包村为主,将所涉重点部门的实职领导抽出作为队长,在全县抽调经验丰富的干部作为参谋、将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干部抽出作为队员组合成一批精干的脱贫攻坚队伍,为脱贫攻坚注入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同时,打造好一批沧江铁军,让他们在急难险重中大显伸手。
在一线发现干部。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路子,在脱贫攻坚战中发现人才,全面考察,大胆使用。不能将提拔使用一线干部写在文件里,定在制度中,不见落实中。在选拔中,应注重选择对各类人才的考察,让将、帅、兵等后备人才齐全,进入人才库,只要时机成熟,万事具备,应有尽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精准施力,深入整合资源优势
宣传到位,政策到户。宣传政策不留死角,让每一户贫困户掌握政策,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认真分析脱贫户的致贫因素,对症宣传贫困户所需政策,做到宣传不漏不重,重点突出。宣传中,尽量杜绝向贫困户宣传与他家情况不符、重复难懂的政策,以勉造成贫困户政策混淆、与已相关的重点政策是否掌握等问题的出现和发生。不妨为他们算好账、算清账,每一户应有的政策做到一户一策,不错乱,便于下一步的精准施策。
全力施策,惠及脱贫户。国家出台的政策一个都不能少、不能错的实施到贫困乡(镇)、贫困村,这关系到民生之本、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我们必须将所涉政策汇集成册,科学分类指导,吃透政策,熟悉政策,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人,惠及每一户脱贫户,每一个脱贫的人口。具体来说,就是由我们的工作队员和村干部采集好相关信息,将政策分解到各家各户进行实施,让每户贫困户准确享有政策,得实惠。
管好用活资金,脱贫到实处。政策的实施大部分以项目资金的方式落地贫困村贫困户。各级职能部门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不折不扣的管好用活资金。首先要将项目资金公开化,做到财务公开,人人明白;其次,将项目资金管理化,做到专款专用;再次,将项目资金时限化,做到及时实施,不拖不留。
三、形势多样,深入开展产业脱贫
规划先行,合理布局。产业的布局,既要注重整体规划与布局、又要注重局部科学规划与布局,由科学的分步规划和布局组成整体的合理科学规划与布局。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布局的前提下,注重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深度结合,注重市场需求和市场风险分析,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持续发展,营造产业生态化、产业现代化、产业网络化的发展环境。在贫困村与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中,应结合供给侧改革,首先是布局好短平快产业与持续产业的发展,增强脱贫致富抵御风险的抗压力。其次是各行各业将产业扶贫扶到位,让贫困户行动起来,自觉深入生产生活,成为地方的三产带头人、明白人,从生产生活中找到劳动的兴趣和快乐。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合理利用资源,将水土、气候、地理、人才等一切可用因素纳入发展产业进行统盘布局,因村因地因人实施“一村一品(主打产品)”“一村多品(辅助产品)”等发展战略,在具体的操作中,将“三农”与旅游开发进行结合,将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对应,将宣传与品牌全力推进,努力实现产业稳定、持续、有序的良性运行。
持续发展,实现增收。脱贫户的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关键所在,是增强脱贫的重要支撑,为此,我们要实现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布局、持续永续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实现脱贫增收。
四、普惠民众,深入提升公共设施及服务水平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凤庆县贫困人口多居山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的滞后,因此,借助脱贫攻坚战,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有效路径。整合各级各部门资源,因地制宜解决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等问题,进一步夯实基础;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大力发展经济林,并与产业相融合,同步发展林下经济、循环经济;探索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林地的,试行给原住农户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
推进公共设施,提高村民共建共享指标。建立和健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是脱贫工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和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指标。推进公共设施建设,配齐配全公共设施;村民参与投入、参与管理的共建氛围,形成服务体系与村民共建共享相的良性运行机制。
五、群策群力,深入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真正做到思想脱贫。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要实现脱贫户自觉转变思想,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变后进为先进。脱贫户的思想要进步,找准思想症结进行对症下药是关键。首先是要对脱贫户进行“洗脑”,将政策宣传清楚的同时,算好一笔账,贫困户需要投入和参与的内容是哪些?如何投入、如何参与?为此,应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包括现场培训和指导。其次要与贫困户进行交心换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适合生产的教会他技能,适合务工、就业的就教会他如何进城就业,就近找工等生存之道,并帮助联系,当好中介组织,切实解决脱贫家庭所需,做到就业、打工安全,实现脱贫家庭增收。
让群众真正成为科技明白人、致富能手。农村脱贫人口,多靠种植养殖来生活,为此,需要把这部份群众充分的调动起来,发挥好其自身的能动作用。首先是安心生产,不左顾右盼,不眼高手低,全身心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在集中培训中努力学,向村里的能手学,向科技人员请教。其次是在实战中采用“一帮一”的方式,由村里的带头人、能人结对贫困户,每帮扶成效明显一户,由村级申请将扶持对象纳入全县科技示范户培养,被帮扶户作为科技明白人进行培养,发挥好贫困户的主体能动性。再次是脱贫户成为科技明白人、带头人要有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纳入县级考核指标,既发挥好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激发脱贫户的生产信心和创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