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乘改革东风阔步前行

刊发时间:2018-08-18 A1版  作者:王邦玲 郑建彪

从告别温饱到迈向小康    从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

沧源乘改革东风阔步前行

  本报讯    (通讯员    王邦玲    郑建彪)    改革开放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立足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沿边区位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各项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到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从告别温饱到迈向小康。沧源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改革开放前夕,这里的许多群众还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一直以来,沧源备受中央、省、市各级各部门的重点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聚焦重点领域和户、村、县脱贫退出“6、10、5”标准,狠下“绣花”功夫,精准发力,全县累计脱贫5215户1960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2.1%降至19.16%。沧源力争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名不见经传到世界佤乡。沧源不断加大佤族原生态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力度,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引领下佤族文化由群众“自娱自乐”变为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百台木鼓舞、千人甩发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中国佤族新米节、国际佤族音乐节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建成了勐卡傣族风情村、芒黑古村落、嘎多月亮古寨等一批传统村落。《族印·司岗里》大型佤族歌舞剧的成功商演,向世人全景展示了佤族繁衍生息的传奇脉络。该县力争年内创建翁丁原始部落、崖画谷两个AAAA级景区,完成县城48.09万平方米建筑特色风貌提升,完成乡(镇)提升改造。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国际旅游精品城市初现雏形。
  从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改革开放前,沧源仅有公路442公里,晴通雨阻,是全市、全省最为闭塞的县份之一。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489公里,路面等级不断提高,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至沧源佤族自治县(岗莫标山)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计划,二级公路里程达103.56公里,所有建制村实现通畅,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由此彻底告别了人背牛驮的历史。所有建制村实现光纤网络、4G信号全覆盖,与世界沟通实现“零距离”。特别是2016年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更拉近了沧源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随着永和口岸联检楼、查验货场、全省面积最大的公用型保税仓库等设施建成投入使用,边境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佤山开放前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解放初期,沧源农业产业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等粗放生产的问题十分突出。改革开放后,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水库库容由1978年的708.9万立方米增加到4407.8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42.94%。目前,全县核桃、茶叶、橡胶、烤烟等高原特色产业面积达231万亩。农业生产由追求规模数量逐步向绿色、有机转型。荣获“2017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全省“有机产品创建示范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等殊荣,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快速推进。
  从“生死由命”到健康保障。1978年,沧源缺医少药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山区群众生病靠叫魂看卦,文化教育也远远落后于内地县。目前,全县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6%,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互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养老、残疾人保障等各类社会救助和保险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沧源在全市率先实行5岁以下参合儿童住院治疗全免费、参合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全免费等政策,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14年免费教育工程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望年内通过国家验收,被授予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同时,该县加大住房保障力度,2003年开始实施茅草房改造工程,2012年实施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今年内即将全面消除农村危房,群众的居住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返回
2025年07月17日  第803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沧源乘改革东风阔步前行

刊发时间:2018-08-18 A1版  作者:王邦玲 郑建彪 【字体:大 中 小】

从告别温饱到迈向小康    从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

沧源乘改革东风阔步前行

  本报讯    (通讯员    王邦玲    郑建彪)    改革开放以来,沧源佤族自治县立足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沿边区位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各项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到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从告别温饱到迈向小康。沧源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改革开放前夕,这里的许多群众还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一直以来,沧源备受中央、省、市各级各部门的重点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聚焦重点领域和户、村、县脱贫退出“6、10、5”标准,狠下“绣花”功夫,精准发力,全县累计脱贫5215户1960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2.1%降至19.16%。沧源力争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名不见经传到世界佤乡。沧源不断加大佤族原生态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力度,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引领下佤族文化由群众“自娱自乐”变为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百台木鼓舞、千人甩发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中国佤族新米节、国际佤族音乐节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建成了勐卡傣族风情村、芒黑古村落、嘎多月亮古寨等一批传统村落。《族印·司岗里》大型佤族歌舞剧的成功商演,向世人全景展示了佤族繁衍生息的传奇脉络。该县力争年内创建翁丁原始部落、崖画谷两个AAAA级景区,完成县城48.09万平方米建筑特色风貌提升,完成乡(镇)提升改造。成功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国际旅游精品城市初现雏形。
  从闭塞边疆到开放前沿。改革开放前,沧源仅有公路442公里,晴通雨阻,是全市、全省最为闭塞的县份之一。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489公里,路面等级不断提高,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至沧源佤族自治县(岗莫标山)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计划,二级公路里程达103.56公里,所有建制村实现通畅,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由此彻底告别了人背牛驮的历史。所有建制村实现光纤网络、4G信号全覆盖,与世界沟通实现“零距离”。特别是2016年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更拉近了沧源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随着永和口岸联检楼、查验货场、全省面积最大的公用型保税仓库等设施建成投入使用,边境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佤山开放前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解放初期,沧源农业产业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等粗放生产的问题十分突出。改革开放后,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水库库容由1978年的708.9万立方米增加到4407.8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达42.94%。目前,全县核桃、茶叶、橡胶、烤烟等高原特色产业面积达231万亩。农业生产由追求规模数量逐步向绿色、有机转型。荣获“2017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全省“有机产品创建示范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等殊荣,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快速推进。
  从“生死由命”到健康保障。1978年,沧源缺医少药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山区群众生病靠叫魂看卦,文化教育也远远落后于内地县。目前,全县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6%,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互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养老、残疾人保障等各类社会救助和保险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沧源在全市率先实行5岁以下参合儿童住院治疗全免费、参合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全免费等政策,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14年免费教育工程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望年内通过国家验收,被授予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同时,该县加大住房保障力度,2003年开始实施茅草房改造工程,2012年实施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今年内即将全面消除农村危房,群众的居住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