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铁匠

刊发时间:2018-08-19 A3版  作者:李 春

  罗铁匠家住临翔区南美乡南美村五组,已七十多岁了,两鬓已经斑白,但是他身板硬朗,精神很好。手上一把铁锤抡起来好像并不费力。他见我来,只是笑笑,他应该知道我的来意,所以并没有停下手上的活,于是我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坐了下来。铁匠炉,是一种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别看它很原始,很土气,很拙笨,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为集体生产和拉祜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铁匠炉里传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打破了村子的寂静,那是锤敲击铁发出的有节奏的韵律,有弹性、有质感,吸引着孩子们凑近观看。看熊熊的炉火燃烧,听大锤、小锤有节奏的打铁声、时急时缓的风箱声,感受火星四射、趁热打铁的紧张场面。炉火熊熊,通红的火光映亮了他那古铜色的脸膛。炉火越烧越旺,腾起半尺高的火苗,放在火上的铁块由暗红变成通红,由通红变成刺目的翠蓝炽白。叮当、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像清脆悠扬的古曲,只见他一手拿着铁钳,一手拿着铁锤,仔细认真地敲打着。经过几次捶打,一块顽铁,已经变成弧形三角样, 渐渐地,一只犁头完整地呈现出来 。
  之后 ,罗铁匠跨坐在长条凳上,将犁头在磨石上飞快地来回推移,去掉边边角角的毛刺后,历尽磨练的犁头做完了。如此来看,打铁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时而火花迸溅,讲究稳、准、狠,没有七分力气可不行;时而又需轻轻敲击,讲究光、平、齐,没有三分细致也不够。打铁不仅是铁与铁的碰撞,它也是一门艺术。
  早已满头大汗的罗铁匠坐下来,开始和我谈着似乎早已料到,同时又非谈不可的打铁往事。他说铁匠的打铁功夫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的祖上三辈都是铁匠。他这一辈子都没离开铺子,他常常说铺子就是他的孩子。在这个拉祜族山寨,要放在从前这便是一个很好的生计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打铁行当最兴旺的时期,他的铺子每天都有人来来往往的很热闹,他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全身时时被汗水浸泡着,有时闲暇之余,还会用一些角料打一些钉子,锤子……由于他打的东西质量特别好又为人刚正,所以生意很好。每天早上鸡刚叫三遍,罗铁匠便起床打铁了,整个山村就叮叮当当,叮叮当当的响起有节奏的声音。
  罗铁匠竭力露出牙齿,做出笑容,此刻,可以想象,经过五十多年的打铁生涯,现在已经老了,他的头发已经白了。他的脸也恰如老树皮一般的皱褶。经过短时的沉默,罗铁匠看了我一眼,又接着讲:“打铁,那可是个技术活儿。打造一把好刀,要经过拣料、烧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泽油八道严密的程序。打铁的技术有两个关键中的关键:一是要打得勤,二是要淬得准。 打铁,那就真得打。一块铁从红红的钢碳火炉子上取出,得猛打快打。越是打得勤越是打得卖力,铁的钢火就越好越硬。打铁,晴天得打,下雨天也得打。特别是夏天天气热,打铁背心都穿不住,光着上身,举着一个大铁锤子,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地翻打着铁块铁棍铁钎子,从脑门到脚板心,全身是汗,热呀!可是,再热,也都得打铁呀!俗话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火星四溅,钢花飞舞,如同空中爆放的烟花,溅到身上、脸上如针刺般的疼痛。围场子的人或侧身回避,或转身退场。火星无孔不入,溅到脚上、手上、脸上,也得照常一声不吭地趁热打起铁来。有人问我:‘你的肉不怕火?’我笑了笑说:‘泥鳅不怕泥巴,铁匠不怕铁火啰!’”
  打一般农具,只要成型就好,而打一些带刃的,在成型时还要淬火,烧红后亲自用火钳子夹出,伸进旁边一个水缸里,嚓的一声,又是嚓的一声,冒着一股一股青烟,刃口的钢硬不硬,使起来是否锋利,全凭最后这一淬火。淬火看起来简单,就是把铁烧红取出来后反反复复地打,大概成形了,放在旁边的一个水桶里“吱”的冷一下。打铁淬火这道工序啊,就是一个凭经验办事的活儿。铁片要多长一段放在水里,放多长时间,水温要多少才恰当,这些都得靠经验办。水温高了不行,淬的时间久了不行,铁片放进去短了不行,以上这些都会影响到打出来的铁片的钢火硬度。淬火,就得讲究一个“准”字。那个“准”,看是眼见之功,实则是经天长日久的积累练就的民间技艺,小看不得。待毛胚淬完火,又马上开始加热、锤打。打铁,那是技术过硬的。打的功夫到位,淬火的火候掌握到家,他打的镰刀、割草刀、切菜刀,有些人家里用了四五年,钢火都还好得很,随手磨磨,就能砍瓜切菜。罗铁匠打铁,品种花样繁多,什么刀钎锤棍、犁钯钩钗、斧锯镰铲,切瓜的、切菜的、砍树的、铲田埂的,都能打。村民想用在什么地方,只要跟他随便说说,他就明白,他就能打,样式还合得上村民的心意。八九十年代,罗铁匠铺的生意很可以。 拿农具的、修农具的、打农具的,只看见人脑壳进进出出,硬是把店铺挤得不通缝。有钱的就开现钱,家庭困难的记着账等有钱了再拿给。有了这手艺和经营之道,三十几里外都有人翻山越岭往他铁匠铺送生意上门的。
  如今,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打铁逐渐淡出了市场,大多数从事打铁的人都已另谋出路,而年轻人嫌打铁脏、累,都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真的不知道还能响多久。罗铁匠活也逐年减少。打铁房里,风箱横卧,铁锤倒地,淬火池干裂,散落在地上的铁钳早已斑斑锈迹,炉灰冰冷,铁屑满地。罗铁匠说:“现在打铁工钱很低,一天赚不到三十元钱,打铁行业比其它行业收入都低,没办法。”南美也有一些固执的村民用不惯工厂生产的农杂具,要求铁匠重新开张为其打造农杂具。乡里乡亲的罗铁匠没有拒绝,他满足了村民的要求,买来了煤炭,重新开始打铁。生意断断续续,有时好几天都没有一个顾客。时常关门,门板上留有电话号码,顾客上门可打电话预约。诚然,所有的文明都逃不过时间的洗礼,好比传承几百年的铁艺,尽管曾经多么的风光,终究赛不过历史前进的车轮。打铁的手艺,是罗铁匠身上最娴熟的一门技艺,也是岁月痕迹的一项见证。数十年如一日,连自己打铁打坏过多少把铁锤,打出过多少件铁器,罗铁匠都早已记不清了。最后,罗铁匠笑道:“打铁的人须是铁打的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

返回
2025年07月19日  第803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罗铁匠

刊发时间:2018-08-19 A3版  作者:李 春 【字体:大 中 小】

  罗铁匠家住临翔区南美乡南美村五组,已七十多岁了,两鬓已经斑白,但是他身板硬朗,精神很好。手上一把铁锤抡起来好像并不费力。他见我来,只是笑笑,他应该知道我的来意,所以并没有停下手上的活,于是我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坐了下来。铁匠炉,是一种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别看它很原始,很土气,很拙笨,但它却实实在在地为集体生产和拉祜群众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铁匠炉里传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打破了村子的寂静,那是锤敲击铁发出的有节奏的韵律,有弹性、有质感,吸引着孩子们凑近观看。看熊熊的炉火燃烧,听大锤、小锤有节奏的打铁声、时急时缓的风箱声,感受火星四射、趁热打铁的紧张场面。炉火熊熊,通红的火光映亮了他那古铜色的脸膛。炉火越烧越旺,腾起半尺高的火苗,放在火上的铁块由暗红变成通红,由通红变成刺目的翠蓝炽白。叮当、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像清脆悠扬的古曲,只见他一手拿着铁钳,一手拿着铁锤,仔细认真地敲打着。经过几次捶打,一块顽铁,已经变成弧形三角样, 渐渐地,一只犁头完整地呈现出来 。
  之后 ,罗铁匠跨坐在长条凳上,将犁头在磨石上飞快地来回推移,去掉边边角角的毛刺后,历尽磨练的犁头做完了。如此来看,打铁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时而火花迸溅,讲究稳、准、狠,没有七分力气可不行;时而又需轻轻敲击,讲究光、平、齐,没有三分细致也不够。打铁不仅是铁与铁的碰撞,它也是一门艺术。
  早已满头大汗的罗铁匠坐下来,开始和我谈着似乎早已料到,同时又非谈不可的打铁往事。他说铁匠的打铁功夫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他的祖上三辈都是铁匠。他这一辈子都没离开铺子,他常常说铺子就是他的孩子。在这个拉祜族山寨,要放在从前这便是一个很好的生计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打铁行当最兴旺的时期,他的铺子每天都有人来来往往的很热闹,他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全身时时被汗水浸泡着,有时闲暇之余,还会用一些角料打一些钉子,锤子……由于他打的东西质量特别好又为人刚正,所以生意很好。每天早上鸡刚叫三遍,罗铁匠便起床打铁了,整个山村就叮叮当当,叮叮当当的响起有节奏的声音。
  罗铁匠竭力露出牙齿,做出笑容,此刻,可以想象,经过五十多年的打铁生涯,现在已经老了,他的头发已经白了。他的脸也恰如老树皮一般的皱褶。经过短时的沉默,罗铁匠看了我一眼,又接着讲:“打铁,那可是个技术活儿。打造一把好刀,要经过拣料、烧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泽油八道严密的程序。打铁的技术有两个关键中的关键:一是要打得勤,二是要淬得准。 打铁,那就真得打。一块铁从红红的钢碳火炉子上取出,得猛打快打。越是打得勤越是打得卖力,铁的钢火就越好越硬。打铁,晴天得打,下雨天也得打。特别是夏天天气热,打铁背心都穿不住,光着上身,举着一个大铁锤子,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地翻打着铁块铁棍铁钎子,从脑门到脚板心,全身是汗,热呀!可是,再热,也都得打铁呀!俗话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火星四溅,钢花飞舞,如同空中爆放的烟花,溅到身上、脸上如针刺般的疼痛。围场子的人或侧身回避,或转身退场。火星无孔不入,溅到脚上、手上、脸上,也得照常一声不吭地趁热打起铁来。有人问我:‘你的肉不怕火?’我笑了笑说:‘泥鳅不怕泥巴,铁匠不怕铁火啰!’”
  打一般农具,只要成型就好,而打一些带刃的,在成型时还要淬火,烧红后亲自用火钳子夹出,伸进旁边一个水缸里,嚓的一声,又是嚓的一声,冒着一股一股青烟,刃口的钢硬不硬,使起来是否锋利,全凭最后这一淬火。淬火看起来简单,就是把铁烧红取出来后反反复复地打,大概成形了,放在旁边的一个水桶里“吱”的冷一下。打铁淬火这道工序啊,就是一个凭经验办事的活儿。铁片要多长一段放在水里,放多长时间,水温要多少才恰当,这些都得靠经验办。水温高了不行,淬的时间久了不行,铁片放进去短了不行,以上这些都会影响到打出来的铁片的钢火硬度。淬火,就得讲究一个“准”字。那个“准”,看是眼见之功,实则是经天长日久的积累练就的民间技艺,小看不得。待毛胚淬完火,又马上开始加热、锤打。打铁,那是技术过硬的。打的功夫到位,淬火的火候掌握到家,他打的镰刀、割草刀、切菜刀,有些人家里用了四五年,钢火都还好得很,随手磨磨,就能砍瓜切菜。罗铁匠打铁,品种花样繁多,什么刀钎锤棍、犁钯钩钗、斧锯镰铲,切瓜的、切菜的、砍树的、铲田埂的,都能打。村民想用在什么地方,只要跟他随便说说,他就明白,他就能打,样式还合得上村民的心意。八九十年代,罗铁匠铺的生意很可以。 拿农具的、修农具的、打农具的,只看见人脑壳进进出出,硬是把店铺挤得不通缝。有钱的就开现钱,家庭困难的记着账等有钱了再拿给。有了这手艺和经营之道,三十几里外都有人翻山越岭往他铁匠铺送生意上门的。
  如今,家庭作坊式的手工打铁逐渐淡出了市场,大多数从事打铁的人都已另谋出路,而年轻人嫌打铁脏、累,都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真的不知道还能响多久。罗铁匠活也逐年减少。打铁房里,风箱横卧,铁锤倒地,淬火池干裂,散落在地上的铁钳早已斑斑锈迹,炉灰冰冷,铁屑满地。罗铁匠说:“现在打铁工钱很低,一天赚不到三十元钱,打铁行业比其它行业收入都低,没办法。”南美也有一些固执的村民用不惯工厂生产的农杂具,要求铁匠重新开张为其打造农杂具。乡里乡亲的罗铁匠没有拒绝,他满足了村民的要求,买来了煤炭,重新开始打铁。生意断断续续,有时好几天都没有一个顾客。时常关门,门板上留有电话号码,顾客上门可打电话预约。诚然,所有的文明都逃不过时间的洗礼,好比传承几百年的铁艺,尽管曾经多么的风光,终究赛不过历史前进的车轮。打铁的手艺,是罗铁匠身上最娴熟的一门技艺,也是岁月痕迹的一项见证。数十年如一日,连自己打铁打坏过多少把铁锤,打出过多少件铁器,罗铁匠都早已记不清了。最后,罗铁匠笑道:“打铁的人须是铁打的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