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思考

刊发时间:2018-08-20 A3版  作者:唐纯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是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坚强保障,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猛,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随着农村人口的集中,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状态开始遭到破坏。农村居住条件、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人居环境建设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
  一、目前人居环境仍然存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卫生大为好转,村民环保意识和爱护公物的意识不断提升,广大农村群众通过乡村游、农家乐等途径,实现了家庭经济增收,享受到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带来的“红利”。但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新农村建设后,一些村寨后续管理跟不上,乱扔乱丢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现象出现反弹。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畜禽粪便随处见、污水到处流等现象有所抬头。目前,除乡村集镇、乡村旅游景区等少部分村寨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外,大部分村寨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人居环境质量堪忧。
  村庄布局规划可操作性差。调研发现,规划与建设脱节是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住房布局凌乱,农村房屋建设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很多环境卫生死角,“脏、乱、差”现象突出。同时,大部分村庄规划忽视产业发展,不把乡村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上,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集体经济成“空中楼阁”,致使乡村规划建设缺乏经济支撑,规划的各项建设内容无法开展。
  生活污染多生活环境差。一是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路边、沟渠、河岸及村寨路边、屋前屋后、树下、洼地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二是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虽然多数农户通过房屋改造实现了人畜分离,但受传统养殖习惯影响和防盗需要,在屋前屋后修建禽畜圈舍的情况仍然普遍,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三是建筑垃圾随意遗弃。村民建盖新房产生的砖头、水泥块、瓷砖、砂石等建筑垃圾和啤酒瓶、农药瓶等不可回收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品随处可见,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
  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环境污染问题难以根治。一是大部分村民卫生习惯较差。对农村环境的严重性和治理工作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只顾个人方便,随意乱倒、乱丢垃圾,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对于在农村中展开的环境治理活动,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在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后,总有部分村民仍沿用不良的生活习惯,破坏整治成果,对于公共设施不予爱护,对于栽植的树木随手破坏,垃圾依旧按习惯扔在老地方。政府在村级实施公益项目时,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甚至还存在阻止施工、破坏设施现象,导致项目推进缓慢。二是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在生产活动中滥用化肥和农药,随意丢弃化肥包装袋、农药瓶等污染物,部分有害物质通过田间沟渠或者地下水系流入江河,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用水安全。三是畜禽养殖场规划不合理和禽畜养殖户环保观念严重落后。养殖废水和废弃物直接外排,排放的污水造成水质不断恶化,对村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资金投入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一是国家、省预算内资金支持层面主要是集镇的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针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本级财政来解决。部分乡(镇)、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增收渠道不多,乡(镇)、村财力薄弱,用于环境整治方面的设备和人员所需资金缺口大;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和村过分或单纯依赖上级投入和支持,在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缺思路、少办法,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好。二是在环境整治过程中,个别乡(镇)、村整治力度不大,流于做表面文章,对乱搭乱建、店外经营、广告牌匾不统一和广告牌匾破旧等问题整治不到位,卫生死角清理不彻底。国省道两侧拆迁力度不大,甚至有的乡镇存在边拆旧边建新现象,绿化带内积存垃圾杂物。大部分乡(镇)、村重视集中整治,却轻视长效机制的建立,往往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反弹严重。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迫在眉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筹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整治农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按照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2018—2020年),在继续深入推进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村庄“七改三清”行动的基础上,以一年重点治理、二年初见成效、三年巩固提高、四年规范管理、五年成效明显的“五年行动计划”为重点,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用目标化、时间化、责任化、清单化方式推进。把人居环境提升作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解决。结合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建议建立乡(镇)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县住建局为组织协调单位,县环保局为技术指导单位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成立乡(镇)住建管理所、组建乡村环卫站,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有机构管理,有人具体负责,确保工作落实到实处。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纳入政务目标考核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逐层落实责任。二是以村组干部为主体设置农村规划员,指导农村规划布局,制止乱占乱建行为,逐步扭转农村房屋建设无序行为。聘请专人清扫村庄垃圾,督促实施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建议县级层面出台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并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法规。在办法中明确农村家庭垃圾处理责任,以及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的行为规范、规定建立适当的处罚制度,对随意倾倒垃圾等行为进行处罚,规范垃圾处理行为,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卫生驶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加强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采用“多规合一”的编制方法,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保护坝区空间生态环境,加大力度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配套完善乡村公厕、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党委和政府组织领导、村级组织及村民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机制。加强乡(镇)、村庄规划法治化建设,强化县、乡(镇)政府村庄规划执行责任,对违反规划的要严肃处理并问责。全面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监管,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深入推行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网格化管理制度。凡新建农房都必须经过审批。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筑查处机制,坚决依法依规查处及拆除违法违规违章建筑。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群众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垃圾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提高人们的总体素质,改变群众观念是改善环境问题的关键。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健康教育,使卫生健康理念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动群众自觉投身到环境治理活动中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介,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着力细小,贴近群众,让农村群众天天听“整治”、日日见“整治”,耳濡目染地在整治过程中促使传统思想观念产生改变。三是以家庭为单位培育全社会重视环保新风尚,尝试环境保护知识进课堂活动,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的环保习惯,让孩子成为监督家长的有效“武器”。
  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政府出一点、部门整合一点、群众集资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经费。一是建议加大县政府投入力度,将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经费列为专项财政预算,确保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增加。财政专项补助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环境卫生整治好的村寨进行资金奖励以激发积极性,推动工作做得更好。二是规范公益林基金等涉农资金使用办法,明确规定此类资金优先用于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投入,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参照城镇家庭卫生处理费收取办法,以自然村为单位收取农村家庭卫生处理费用,逐步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清理及垃圾处理有偿服务。四是建议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同步,把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列入脱贫规划,加快建设力度,实现所有村寨配置垃圾处理设施,改变目前仅乡村集镇、行政村所在地和乡村旅游景区村寨才有能力配置垃圾处理设施的状况。
  开展以垃圾治理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一是做好垃圾分类处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可回收垃圾由农户自行变卖,建筑垃圾单独清运,厨余垃圾可用于喂养牲畜,易腐烂的用于沤肥,有毒垃圾由相关部门负责回收。采取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选用氧化塘、生态沟、人工湿地等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重点治理传统村落、江河源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污染防治重点地区的村庄污水。加大村庄河道、沟渠、坝塘疏浚整治力度。全面清理草堆、粪堆、柴堆、石堆、肥堆。加大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等多种照明形式的乡村亮化工程投入,加快乡村路灯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亮化水平。二是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旅游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关系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已经开展的“厕所革命”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议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照“一稳两减三基本”的要求,稳定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使用总量逐步减下来,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良田沃土、绿水青山。

返回
2025年07月19日  第803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对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思考

刊发时间:2018-08-20 A3版  作者:唐纯国 【字体:大 中 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是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坚强保障,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猛,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随着农村人口的集中,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状态开始遭到破坏。农村居住条件、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人居环境建设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环境脏乱差等现象普遍存在。
  一、目前人居环境仍然存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卫生大为好转,村民环保意识和爱护公物的意识不断提升,广大农村群众通过乡村游、农家乐等途径,实现了家庭经济增收,享受到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带来的“红利”。但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新农村建设后,一些村寨后续管理跟不上,乱扔乱丢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现象出现反弹。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畜禽粪便随处见、污水到处流等现象有所抬头。目前,除乡村集镇、乡村旅游景区等少部分村寨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外,大部分村寨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人居环境质量堪忧。
  村庄布局规划可操作性差。调研发现,规划与建设脱节是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住房布局凌乱,农村房屋建设存在盲目性、自发性和无序性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很多环境卫生死角,“脏、乱、差”现象突出。同时,大部分村庄规划忽视产业发展,不把乡村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上,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集体经济成“空中楼阁”,致使乡村规划建设缺乏经济支撑,规划的各项建设内容无法开展。
  生活污染多生活环境差。一是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路边、沟渠、河岸及村寨路边、屋前屋后、树下、洼地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二是住宅与禽畜圈舍混杂,虽然多数农户通过房屋改造实现了人畜分离,但受传统养殖习惯影响和防盗需要,在屋前屋后修建禽畜圈舍的情况仍然普遍,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三是建筑垃圾随意遗弃。村民建盖新房产生的砖头、水泥块、瓷砖、砂石等建筑垃圾和啤酒瓶、农药瓶等不可回收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品随处可见,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
  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环境污染问题难以根治。一是大部分村民卫生习惯较差。对农村环境的严重性和治理工作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只顾个人方便,随意乱倒、乱丢垃圾,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对于在农村中展开的环境治理活动,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在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后,总有部分村民仍沿用不良的生活习惯,破坏整治成果,对于公共设施不予爱护,对于栽植的树木随手破坏,垃圾依旧按习惯扔在老地方。政府在村级实施公益项目时,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甚至还存在阻止施工、破坏设施现象,导致项目推进缓慢。二是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在生产活动中滥用化肥和农药,随意丢弃化肥包装袋、农药瓶等污染物,部分有害物质通过田间沟渠或者地下水系流入江河,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用水安全。三是畜禽养殖场规划不合理和禽畜养殖户环保观念严重落后。养殖废水和废弃物直接外排,排放的污水造成水质不断恶化,对村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资金投入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一是国家、省预算内资金支持层面主要是集镇的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针对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本级财政来解决。部分乡(镇)、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增收渠道不多,乡(镇)、村财力薄弱,用于环境整治方面的设备和人员所需资金缺口大;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和村过分或单纯依赖上级投入和支持,在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缺思路、少办法,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好。二是在环境整治过程中,个别乡(镇)、村整治力度不大,流于做表面文章,对乱搭乱建、店外经营、广告牌匾不统一和广告牌匾破旧等问题整治不到位,卫生死角清理不彻底。国省道两侧拆迁力度不大,甚至有的乡镇存在边拆旧边建新现象,绿化带内积存垃圾杂物。大部分乡(镇)、村重视集中整治,却轻视长效机制的建立,往往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反弹严重。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迫在眉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筹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整治农村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按照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2018—2020年),在继续深入推进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村庄“七改三清”行动的基础上,以一年重点治理、二年初见成效、三年巩固提高、四年规范管理、五年成效明显的“五年行动计划”为重点,制定针对性强的措施,用目标化、时间化、责任化、清单化方式推进。把人居环境提升作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解决。结合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工作机制。一是建议建立乡(镇)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县住建局为组织协调单位,县环保局为技术指导单位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成立乡(镇)住建管理所、组建乡村环卫站,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有机构管理,有人具体负责,确保工作落实到实处。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纳入政务目标考核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逐层落实责任。二是以村组干部为主体设置农村规划员,指导农村规划布局,制止乱占乱建行为,逐步扭转农村房屋建设无序行为。聘请专人清扫村庄垃圾,督促实施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建议县级层面出台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并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法规。在办法中明确农村家庭垃圾处理责任,以及垃圾的收集、清运、处理的行为规范、规定建立适当的处罚制度,对随意倾倒垃圾等行为进行处罚,规范垃圾处理行为,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卫生驶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加强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采用“多规合一”的编制方法,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保护坝区空间生态环境,加大力度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配套完善乡村公厕、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党委和政府组织领导、村级组织及村民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机制。加强乡(镇)、村庄规划法治化建设,强化县、乡(镇)政府村庄规划执行责任,对违反规划的要严肃处理并问责。全面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监管,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深入推行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网格化管理制度。凡新建农房都必须经过审批。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筑查处机制,坚决依法依规查处及拆除违法违规违章建筑。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群众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垃圾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提高人们的总体素质,改变群众观念是改善环境问题的关键。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健康教育,使卫生健康理念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动群众自觉投身到环境治理活动中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介,在舆论引导上下功夫,着力细小,贴近群众,让农村群众天天听“整治”、日日见“整治”,耳濡目染地在整治过程中促使传统思想观念产生改变。三是以家庭为单位培育全社会重视环保新风尚,尝试环境保护知识进课堂活动,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的环保习惯,让孩子成为监督家长的有效“武器”。
  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政府出一点、部门整合一点、群众集资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经费。一是建议加大县政府投入力度,将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经费列为专项财政预算,确保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增加。财政专项补助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环境卫生整治好的村寨进行资金奖励以激发积极性,推动工作做得更好。二是规范公益林基金等涉农资金使用办法,明确规定此类资金优先用于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投入,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参照城镇家庭卫生处理费收取办法,以自然村为单位收取农村家庭卫生处理费用,逐步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清理及垃圾处理有偿服务。四是建议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同步,把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列入脱贫规划,加快建设力度,实现所有村寨配置垃圾处理设施,改变目前仅乡村集镇、行政村所在地和乡村旅游景区村寨才有能力配置垃圾处理设施的状况。
  开展以垃圾治理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一是做好垃圾分类处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可回收垃圾由农户自行变卖,建筑垃圾单独清运,厨余垃圾可用于喂养牲畜,易腐烂的用于沤肥,有毒垃圾由相关部门负责回收。采取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选用氧化塘、生态沟、人工湿地等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重点治理传统村落、江河源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污染防治重点地区的村庄污水。加大村庄河道、沟渠、坝塘疏浚整治力度。全面清理草堆、粪堆、柴堆、石堆、肥堆。加大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等多种照明形式的乡村亮化工程投入,加快乡村路灯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亮化水平。二是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旅游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关系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进步。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已经开展的“厕所革命”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议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按照“一稳两减三基本”的要求,稳定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使用总量逐步减下来,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良田沃土、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