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刊发时间:2018-08-20 A3版  作者:杨 维

  常言说熟能生巧,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敏感也是一种“巧”。何来“巧”,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辛勤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就能使一个人具备对某一方面事物的敏感。在新闻界里,有人把新闻敏感,称之为新闻人的“鼻”和新闻人的“眼”。新闻记者就是靠灵敏的嗅觉和犀利的眼光来判断一事件的新闻价值。新闻敏感是指新闻采写人员敏锐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这也是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具备和练就的业务素质。
  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件千千万万,记者只有经过反复观察、辨别、判断其中重要的和有价值的信息,才能采写成一条完整的新闻。不难发现,一个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记者,当听到一件事情,总能够引起诸多联想;当看到一点线索,总可以迅速地顺藤摸到“瓜”;当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总能够将重点、要点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这些,都是新闻敏感的表现。
  当然,新闻敏感不只是记者、编辑自身的一种能力,也是集体的一种智慧。人人当新闻的“伯乐”,就能发现更多好新闻。想成为容易发现新闻的“伯乐”,那培养新闻敏感是必要的基本功。那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呢?通过自身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以来积累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日常要学会经常去比较,养成爱分析的好习惯
  比较分析是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好新闻的一种常用方法。只有进行比较,才能鉴别和选择出有价值的东西。比较出新闻,没有比较也就难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新闻。比如,我们日常深入基层,想要了解群众近年来生活水平是否有提高,那必须采访群众往年的收入水平,再与今年的进行比较,就可以轻松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否逐年提升。
  那么,一个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价值比较出来呢?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的头脑里要有全局。何为全局?简单说,就是要通晓政策,了解所处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了解实际,即党的政策在贯彻过程中群众的反映、呼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了解了这个全局,才能随时随地发现新闻来源,也才能在接触大量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胸中有全局,眼中才能出新闻。”这是许多新闻工作者的经验所谈。新闻工作者的政策水平越高,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越透,就可以经常保持新闻敏感,在实践中捕捉住有价值的新闻。总之,学会比较,最根本的是要先学习和钻研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在调查研究上下一番功夫。
  二、要当个有心人,随时准备采访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那他应该有随时准备采访的思想,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都要注意,都感兴趣。比如,有一次下基层采访时,和群众在随意交谈中听说他们烟地的薄膜可以被公司用一定的价格进行回收,这样既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又可以进行循环再生利用,老百姓还可以增加收入;再比如,在午后陪家人孩子散步中,看到所在的小区外面新栽种了许多漂亮的花草,安放了很多崭新的垃圾桶,同时还更换了新的路灯……从这些事中其实都可能发现新闻。
  实际上,非正式场合的谈论,往往是重要新闻的来源和线索,正式采访结束了,双方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松弛了,往往会无拘无束地聊天起来,许多“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新闻,常常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谈出来了。随时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答案,“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巧遇,实际上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结果。但最关键的,是要走出办公室,迈开腿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中,因为在办公室是坐等不到鲜活新闻的。
  三、既要观察有形的事物,也要观察无形的东西
  眼睛是人的精密器官,也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中最锐利的武器。所以,采访不仅要用口问,用手记,还要用眼睛观察。在某种意义上说,观察比问和记更为关键,有许多细节性的信息,单靠谈话采访是发现不了的。有很多新闻需要用双眼去仔细观察,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生动细节,获取生动形象的素材。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时候,除了倾听采访对象介绍情况,还要留心观察采访对象的外貌、特征、音容笑貌以及周围的环境。不仅是写新闻细节的需要,更重要是新闻工作者的眼睛要看到常人看不到、谈不出的东西,而且要从常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里面发现新闻。
  除了观察有形的事物,还要观察无形的东西。如人的内心活动,是在现实中不容易采访出来的,要靠我们从采访对象的神态、表情中去细致揣摩。总之,观察是一种无形的采访,新闻工作者应当养成这种好习惯。因此,日常除了要认真学习当下国家的方针、政策,永远保持对新闻采访工作的热情,再加上对业务知识的高度熟练,这就是新闻工作者培养自己新闻敏感的途径。

返回
2025年07月19日  第803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谈如何培养记者的新闻敏感

刊发时间:2018-08-20 A3版  作者:杨 维 【字体:大 中 小】

  常言说熟能生巧,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敏感也是一种“巧”。何来“巧”,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辛勤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就能使一个人具备对某一方面事物的敏感。在新闻界里,有人把新闻敏感,称之为新闻人的“鼻”和新闻人的“眼”。新闻记者就是靠灵敏的嗅觉和犀利的眼光来判断一事件的新闻价值。新闻敏感是指新闻采写人员敏锐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这也是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具备和练就的业务素质。
  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件千千万万,记者只有经过反复观察、辨别、判断其中重要的和有价值的信息,才能采写成一条完整的新闻。不难发现,一个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记者,当听到一件事情,总能够引起诸多联想;当看到一点线索,总可以迅速地顺藤摸到“瓜”;当掌握第一手材料后,总能够将重点、要点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这些,都是新闻敏感的表现。
  当然,新闻敏感不只是记者、编辑自身的一种能力,也是集体的一种智慧。人人当新闻的“伯乐”,就能发现更多好新闻。想成为容易发现新闻的“伯乐”,那培养新闻敏感是必要的基本功。那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呢?通过自身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以来积累的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日常要学会经常去比较,养成爱分析的好习惯
  比较分析是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好新闻的一种常用方法。只有进行比较,才能鉴别和选择出有价值的东西。比较出新闻,没有比较也就难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新闻。比如,我们日常深入基层,想要了解群众近年来生活水平是否有提高,那必须采访群众往年的收入水平,再与今年的进行比较,就可以轻松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否逐年提升。
  那么,一个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价值比较出来呢?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的头脑里要有全局。何为全局?简单说,就是要通晓政策,了解所处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了解实际,即党的政策在贯彻过程中群众的反映、呼声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了解了这个全局,才能随时随地发现新闻来源,也才能在接触大量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胸中有全局,眼中才能出新闻。”这是许多新闻工作者的经验所谈。新闻工作者的政策水平越高,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越透,就可以经常保持新闻敏感,在实践中捕捉住有价值的新闻。总之,学会比较,最根本的是要先学习和钻研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在调查研究上下一番功夫。
  二、要当个有心人,随时准备采访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那他应该有随时准备采访的思想,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都要注意,都感兴趣。比如,有一次下基层采访时,和群众在随意交谈中听说他们烟地的薄膜可以被公司用一定的价格进行回收,这样既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又可以进行循环再生利用,老百姓还可以增加收入;再比如,在午后陪家人孩子散步中,看到所在的小区外面新栽种了许多漂亮的花草,安放了很多崭新的垃圾桶,同时还更换了新的路灯……从这些事中其实都可能发现新闻。
  实际上,非正式场合的谈论,往往是重要新闻的来源和线索,正式采访结束了,双方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松弛了,往往会无拘无束地聊天起来,许多“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新闻,常常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谈出来了。随时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答案,“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巧遇,实际上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结果。但最关键的,是要走出办公室,迈开腿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中,因为在办公室是坐等不到鲜活新闻的。
  三、既要观察有形的事物,也要观察无形的东西
  眼睛是人的精密器官,也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中最锐利的武器。所以,采访不仅要用口问,用手记,还要用眼睛观察。在某种意义上说,观察比问和记更为关键,有许多细节性的信息,单靠谈话采访是发现不了的。有很多新闻需要用双眼去仔细观察,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生动细节,获取生动形象的素材。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时候,除了倾听采访对象介绍情况,还要留心观察采访对象的外貌、特征、音容笑貌以及周围的环境。不仅是写新闻细节的需要,更重要是新闻工作者的眼睛要看到常人看不到、谈不出的东西,而且要从常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里面发现新闻。
  除了观察有形的事物,还要观察无形的东西。如人的内心活动,是在现实中不容易采访出来的,要靠我们从采访对象的神态、表情中去细致揣摩。总之,观察是一种无形的采访,新闻工作者应当养成这种好习惯。因此,日常除了要认真学习当下国家的方针、政策,永远保持对新闻采访工作的热情,再加上对业务知识的高度熟练,这就是新闻工作者培养自己新闻敏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