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民族工作实现新突破

刊发时间:2018-08-21 A3版  作者:张学锋

总结经验 创新举措

凤庆县民族工作实现新突破

  本报讯 (通讯员 张学锋) 凤庆县把民族工作融入党建、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围绕新时代少数民族发展内涵和奋斗目标,结合实际“五抓五作为”将民族工作与全县工作统筹部署,发展势头良好。
  抓班子、强领导,把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重点。将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党领导民族工作的制度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妥善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实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长治久安的固本之举,切实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党组织建设,将各级党组织打造成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谐稳定的战斗堡垒,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为抓手,推进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把民族发展、民族地区振兴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把各族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共同维护好社会和谐,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以石榴子般的团结精神,以赛龙舟般的合力开创新时代凤庆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抓学习、强理论,把思想建设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灵魂。将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民族习俗了解作为民族工作开展的前提抓落实,重新认识民族工作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战略地位、紧迫性和重要性,结合“两学一做”、“万名党员进党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活动,对民族政策法规、民族习俗形成县委政府领导率先学、全县干部职工全面学、直接涉及民族部门工作人员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重点学的格局,充分发挥自然村活动场所、文化广场、村史馆和电视、广播等载体作用,将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到所有群众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行动基础。
  抓融合、强发展,把发展作为民族地区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基石。凤庆县境内居住着23种民族,有3个少数民族乡、9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14万多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互帮互信的生活方式和互尊互学的相处方式,在民族习俗上强调相互尊重,基础设施改善上遵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行区域统一规划、规范建设,强调一村一景、一片一特,通过片区治理,做到政策共明、活动场所共建、道路共用、产业共创、资源共享,发挥民族政策的作用和优势,用民族方针指导民族工作、用民族政策发展区域经济,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实行民族特色发展和区域特色发展“两条腿”走路,建设好基础设施、管好用好公共资源、挖掘好传统文化、发展好区域经济、践行好乡村振兴。对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集中打造,示范带动发展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郭大寨彝族白族乡团山村的俐侎族聚居村、新华苗族彝族乡的苗族聚居区、营盘镇的回族、傣族聚居村,按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居、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培育和壮大民族产业、探索和发展民族旅游,依托民族元素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对于散居、杂居少数民族区域,按照区域规划的要求,实行联片融合发展模式,各民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牢固树立一家人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创新模式,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抓调研、强制度,把制度完善作为民族和谐发展的筋骨。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征求镇村两级的意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充分调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强大合力,以民族工作部门为核心,研究出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意见,调整充实了民族工作领导组,对民族工作提出新思考,用“四抓八结合”的工作法、围绕“五抓五作为”推进工作落实,实现新时代下凤庆民族工作稳、快、强。
  抓落实、强成效,把群众满意作为民族工作的目标。牢牢抓住总钥匙、把住总开关,把民族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融入市委、县委的决策部署中,把政府推动发展同吸引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统一起来,把生产条件改善同生活条件改善统一起来,把生产发展和文化事业统一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充分利用调研成果,从群众最需要、最希望、最想干的事开始做,把来源于群众的发展思路落实到群众中,把决策权、使用权、管护权、收益权还给群众,大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行民主决策议事制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发展集体经济、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切实提升项目效益、提高满意率和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返回
2025年07月04日  第803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凤庆县民族工作实现新突破

刊发时间:2018-08-21 A3版  作者:张学锋 【字体:大 中 小】

总结经验 创新举措

凤庆县民族工作实现新突破

  本报讯 (通讯员 张学锋) 凤庆县把民族工作融入党建、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围绕新时代少数民族发展内涵和奋斗目标,结合实际“五抓五作为”将民族工作与全县工作统筹部署,发展势头良好。
  抓班子、强领导,把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的重点。将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党领导民族工作的制度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妥善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实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长治久安的固本之举,切实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党组织建设,将各级党组织打造成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谐稳定的战斗堡垒,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为抓手,推进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把民族发展、民族地区振兴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把各族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共同维护好社会和谐,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以石榴子般的团结精神,以赛龙舟般的合力开创新时代凤庆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抓学习、强理论,把思想建设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灵魂。将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民族习俗了解作为民族工作开展的前提抓落实,重新认识民族工作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战略地位、紧迫性和重要性,结合“两学一做”、“万名党员进党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活动,对民族政策法规、民族习俗形成县委政府领导率先学、全县干部职工全面学、直接涉及民族部门工作人员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重点学的格局,充分发挥自然村活动场所、文化广场、村史馆和电视、广播等载体作用,将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到所有群众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行动基础。
  抓融合、强发展,把发展作为民族地区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基石。凤庆县境内居住着23种民族,有3个少数民族乡、90个少数民族聚居村、14万多少数民族群众。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互帮互信的生活方式和互尊互学的相处方式,在民族习俗上强调相互尊重,基础设施改善上遵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行区域统一规划、规范建设,强调一村一景、一片一特,通过片区治理,做到政策共明、活动场所共建、道路共用、产业共创、资源共享,发挥民族政策的作用和优势,用民族方针指导民族工作、用民族政策发展区域经济,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实行民族特色发展和区域特色发展“两条腿”走路,建设好基础设施、管好用好公共资源、挖掘好传统文化、发展好区域经济、践行好乡村振兴。对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集中打造,示范带动发展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郭大寨彝族白族乡团山村的俐侎族聚居村、新华苗族彝族乡的苗族聚居区、营盘镇的回族、傣族聚居村,按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居、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培育和壮大民族产业、探索和发展民族旅游,依托民族元素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对于散居、杂居少数民族区域,按照区域规划的要求,实行联片融合发展模式,各民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牢固树立一家人意识,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创新模式,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抓调研、强制度,把制度完善作为民族和谐发展的筋骨。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征求镇村两级的意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作用,充分调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强大合力,以民族工作部门为核心,研究出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意见,调整充实了民族工作领导组,对民族工作提出新思考,用“四抓八结合”的工作法、围绕“五抓五作为”推进工作落实,实现新时代下凤庆民族工作稳、快、强。
  抓落实、强成效,把群众满意作为民族工作的目标。牢牢抓住总钥匙、把住总开关,把民族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融入市委、县委的决策部署中,把政府推动发展同吸引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发展统一起来,把生产条件改善同生活条件改善统一起来,把生产发展和文化事业统一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充分利用调研成果,从群众最需要、最希望、最想干的事开始做,把来源于群众的发展思路落实到群众中,把决策权、使用权、管护权、收益权还给群众,大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行民主决策议事制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产业发展、发展集体经济、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切实提升项目效益、提高满意率和群众生活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