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镇提升田园风光品质

刊发时间:2018-08-22 A2版  作者:杨永胜

着力于山清水秀路畅城美人和

凤山镇提升田园风光品质

  本报讯  (通讯员  杨永胜)  近年来,凤庆县凤山镇多措并举提升田园风光品质。
  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田水利设施短板,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用水。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完善净化、消毒设施配套。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通讯设施建设,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坚持规划设计先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绿化美化庭院,积极创建绿色村庄。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森林和湿地等资源。
  走“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道路,开展城市“四治三改一拆六增”和农村“七改三清”行动,共计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162次,与县级部门联合拆除城市规划区、村庄及公路沿线“两违”建筑共计4.62万平方米。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300亩、造林1000亩,完成落星村乐仙安置点生态修复工程1个。累计增花、增果1.8万株,增绿2.5万平方米。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系统7座,垃圾池109个,多功能垃圾房52座,配备垃圾清运车辆14辆,划定水源地保护区7处5000多亩,加快构建“山清、水秀、路畅、城美、人和”的城乡人居环境。
  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相继启动上寨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启动实施沪滇协作项目,上寨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安石、水箐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已完成茶园管护76675亩,低产茶园改造10800亩,嫁接特色茶园600亩,茶园总面积达76675亩。完成核桃提质增效示范点建设10000亩,总面积累计达150477亩,投产面积达118476亩。加大科技培训,逐步提高养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实现肉类总产 6284吨。依靠科技,重点发展大棚蔬菜,扩大农残速测范围,逐步实现农超对接,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产值达780万元。
  22个村(社区)村史室已全部建成并有序投入使用,深入挖掘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等,突出特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加快建设。安石印象、水箐乡愁、田园红塘等村史室应运而生。室内陈列的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展览,真实记录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

返回
2025年07月19日  第803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凤山镇提升田园风光品质

刊发时间:2018-08-22 A2版  作者:杨永胜 【字体:大 中 小】

着力于山清水秀路畅城美人和

凤山镇提升田园风光品质

  本报讯  (通讯员  杨永胜)  近年来,凤庆县凤山镇多措并举提升田园风光品质。
  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田水利设施短板,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用水。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完善净化、消毒设施配套。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通讯设施建设,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坚持规划设计先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绿化美化庭院,积极创建绿色村庄。加强古树名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森林和湿地等资源。
  走“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道路,开展城市“四治三改一拆六增”和农村“七改三清”行动,共计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162次,与县级部门联合拆除城市规划区、村庄及公路沿线“两违”建筑共计4.62万平方米。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300亩、造林1000亩,完成落星村乐仙安置点生态修复工程1个。累计增花、增果1.8万株,增绿2.5万平方米。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系统7座,垃圾池109个,多功能垃圾房52座,配备垃圾清运车辆14辆,划定水源地保护区7处5000多亩,加快构建“山清、水秀、路畅、城美、人和”的城乡人居环境。
  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相继启动上寨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启动实施沪滇协作项目,上寨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安石、水箐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已完成茶园管护76675亩,低产茶园改造10800亩,嫁接特色茶园600亩,茶园总面积达76675亩。完成核桃提质增效示范点建设10000亩,总面积累计达150477亩,投产面积达118476亩。加大科技培训,逐步提高养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实现肉类总产 6284吨。依靠科技,重点发展大棚蔬菜,扩大农残速测范围,逐步实现农超对接,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产值达780万元。
  22个村(社区)村史室已全部建成并有序投入使用,深入挖掘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等,突出特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加快建设。安石印象、水箐乡愁、田园红塘等村史室应运而生。室内陈列的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展览,真实记录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