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邓小平同志指出“离开了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领导” ,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最近,中央、省委、市委分别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调查研究实效,充分说明调查研究在科学决策、推动工作、联系群众中的重要性。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地基石”。决策是整个领导过程的中心环节。科学决策是领导工作的根与本。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调查研究,1927年,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农民运动考察工作,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报告》记录了调查对象的原话,每个问题都表述得非常具体,有依有据,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篇著作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决策的正确与否,事关工作的成效乃至事业的兴衰成败。决策正确,能够更好推动事业发展、得到群众衷心拥护;决策失误,则劳民伤财,影响大局,危害党和政府形象。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决策科学不科学取决于调查实不实、研究深不深。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不注重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或习惯于坐办公室“凭空想象”、打开电脑“上网查”,或“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轻率地“拍脑袋”,想当然作决策,唯书唯上不唯实,调而不查、研而不究,作出的决策“上不接天线、下不接地气”。要突出主题搞调研。开展调查研究要有目的性,要清楚为什么而调研,调研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做足充分的调研准备,严防“糊糊涂涂出发,两手空空归来”。要深入实际搞调研。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田间地头、矿厂车间、项目一线,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听实话、察实情、摸实况、收实效,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严防“掉到井里的葫芦,在水上浮着”。要务求实效搞调研。调研的目的是掌握实情,服务决策。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做到“研以致用”,严防“浮光掠影、主观臆断”。
调查研究是检验决策的“度量衡”。决策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决策以后,问题能不能解决,解决得好坏,群众满意不满意,也要进行调查研究。实践是检验决策成败的唯一标准。重大决策在执行过程中要进行跟踪调查,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以检验重大决策的效果、效益、效率,看看决策是否科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要看工作的起色。重点围绕推进顺不顺、成本高不高、效果好不好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决策的延续、调整或终结。要看群众的脸色。决策的成败就“写”在群众脸上。重点围绕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开展调查调研和综合评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确保决策执行符合群众“所愿、所思、所想、所盼”。要找改进的办法。任何决策决定并非雷打不动、不可调整,而应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当作出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行不通或不理想时,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寻找完善决策、改进工作的办法和措施,确保决策执行有序有效推进,问题圆满解决。
调查研究是有效落实的“推进剂”。抓落实是实施决策的关键环节,调查研究是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一项科学决策的出台,关键是要付诸实施,而实施的怎样不能只是听汇报、看材料、走“经典线路”,必须付之有力的调查研究,通过真调真研,真查真究,达到抓落实的目的。调查研究要强化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要敢于揭短亮丑。调研中有短不揭,有丑不亮,久而久之,只会让短和丑越积越多,让党的形象和事业受到严重影响。调研中必须摒弃只摆成绩、不谈问题,只看亮点、不查短板的做法,坚持问题导向,以敢于动真碰硬的态度,查找问题、揭示不足,真正把工作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全部找出来、短板及时指出来。要严于追责问效。失责不问、追责不严,直接影响党的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调研中必须摒弃对失职失责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一团和气现象,把追责问效摆在突出位置,以从严从实的要求,抓住不落实的事、盯住不落实的人、追究不落实的责任,坚持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得不到解决不放过、干部得不到教育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与失责者“较真”“叫板”,铁面问责。要善于解决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小问题如果纠正不及时,解决不彻底,日积月累,就会演变成大问题、大事故。调查研究必须重在解决问题,对重要事项采取“一竿子插到底”,带着问题下去,到现场摸实情,入户调查听真声,对调研发现的各类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推诿困难,及时研究解决途径,制定整改措施,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
调查研究是提升能力的“金钥匙”。调查研究是“手上有招”的现实需要。绳短不汲深井,水浅不负大船。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期,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关乎全局的“险滩”“硬骨头”,盲干乱干不行,手上无招不行、出招不准不行。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不能刻舟求剑,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异想天开。办法不会从天而降,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随手就可以得到的,归根结底只有来自人民的创造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因此,要通过调查研究,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在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补齐本领上的短板、能力上的不足,练就“打蛇打七寸”的本领,摸清症结,找准关键,精准施策。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好方法。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调查调研是联系群众的最好方式。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官念”,淡化“官味”,走进群众、融入群众,真心与群众交朋友,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掏出群众的心里话。要当好倾听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真诚倾听群众的心声和诉求,甘当群众的“出气筒”,在换位思考中产生思想共鸣和感知;要虚心倾听群众的建议和意见,甘当“小学生”,注重在倾听中汲取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要面对面沟通。坚持用脚探路、用手记录、用脑过滤,让脚上沾满泥土、身上扑满尘土,和群众零距离接触。通过与群众交流沟通,对群众不清楚的给予解释、宣传,消除群众的疑虑和不满。要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常到群众家串门,同坐小凳上,共饮一壶水,用心用情建立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在其乐融融中与群众交心说事,在平等交流中与群众心心相印,在促膝谈心中与群众增进了解、增进感情、增进友谊,在调查研究中搭建党群沟通桥梁、密切干群鱼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