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40年发展变化故事多
本报讯 (通讯员 彭 萍) “要说我们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一下两下都说不完。”临翔区南美乡南华村的扎普比划着双手和我们讲开了他们村里的故事。
“以前我们住的都是茅草掌楼房,不到三年就得重盖,一盖房子就得一个村子都帮忙,一个村一年到头就是盖房子,影响生产,就更难发展经济。”扎普对盖房子深有体会。他家最早的是茅草掌楼房,三四年盖一次,单他记事起,家里就盖了三四回茅草房。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10年以前,家里头的茅草房换成了木头房,木头房一到下雨天就漏雨不好住,后来又盖了石棉瓦土砖房,但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都只是6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又不抗震,住着也不安全。一直到2010年以后,国家的好政策下来后,特别是在南美乡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工作以后,盖房子有了4万元到6万元的补助,他家终于盖起了130多平方米的两层砖混房。不单他家,村里390多户人家都盖起了砖混房,房子好了也大了,扎普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起再也不用操心盖房子的事。
南美乡在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中,政府统筹易地扶贫开发、抗震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群策群力建设1022户“红瓦黄墙”的拉祜族特色民居房,拉祜群众从茅草土基房搬进砖混房,一次性解决了全乡拉祜群众的安居问题。
“那几年,我们进城看见人家骑摩托车都会觉得稀奇,现在我们年轻些的都会骑。而且,村里每户人家都有一辆摩托车、一辆机耕拖拉机、每户都有2到3个手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扎普在村里当着村主任,从文书算起,他在村里已经干了10多年,村民的发展变化他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拉祜族群众生活好起来,家家买得起手机、摩托,就全靠地里的那几棵烤烟、油菜和豌豆。”扎普讲起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的历史。以前,村里人家都是种包谷、撒苦荞,种一山坡收一锣锅,一年到头也吃不饱肚子。2009年,南美乡开始发动种植烤烟,老百姓不理解,有的说:“不种包谷种烤烟,我拿什么喂鸡、喂猪。”有的说:“田地都种烤烟,烤烟又当不得饭吃。”为了让大家种烤烟,扎普和乡村干部一家一户去做工作,拍着胸脯和村民保证种烤烟大家吃的会更好,并且带头种起烤烟。2009年,种烤烟的第一年,全乡种植烤烟550亩,实现产值92.4万元,几年下来,群众尝到种烤烟的甜头,到2017年全乡种植烤烟2600亩,共收购烟叶5200担,实现总产值达754.5万元,烤烟成为拉祜族群众脱贫增收的金叶子。2014年,乡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南美的海拔气候特点,开始推广种植长寿仁豌豆,扎普又开始带头种起来,“跟着扎普搞得吃”,这次不费多少口舌,村里不少群众都跟着扎普种起了长寿仁豌豆。3年多下来,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1000亩发展到现在全乡已经种植长寿仁豌豆2653.5亩,总收入达455万元,多的人家单是豌豆一项就增加了近2万元的收入。“以前盐巴都要借吃,煮汤吃的油只敢拿筷子在油罐里蘸一下,现在生产发展了,生活过好了,家家户户吃盐是大袋大袋买,吃肉是大锅大锅煮。”说起生活的变化,扎普满脸都是满足的笑。
南美1987年建乡,1990年全乡有了第一台电视,1993年有了第一条通往乡政府的道路,1997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种植茶叶、核桃、油菜等经济作物,2009年开始推广种植烤烟,2014年推广种植长寿仁豌豆。南美人均收入从建乡时的169元增长到现在的7484元,南美拉祜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勤快的拉祜人也有信心能早日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