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八拳组合”决胜脱贫攻坚
抓重点 破难点 创亮点
我市“八拳组合”决胜脱贫攻坚
本报讯 (记者 梁虹芳 通讯员 张德富) 近年来,我市集众智、聚合力,“八拳联动”高位、强势、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取得辉煌战果。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278人脱贫,实现减贫86765人,有165个贫困村、10个贫困乡(镇)退出,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计划圆满、超额完成;云县脱贫摘帽已接受国家检查验收。
发展产业决胜脱贫,让农民钱袋鼓起来。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和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基地3.1万亩,累计建成产业化基地2190万亩,农民人均拥有农业产业基地10亩以上;562个贫困村建成产业基地686万亩,实现贫困村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贫困户人均有5亩以上产业基地,确保贫困人口有稳定收入来源。建立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挂钩服务工作机制和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国家和省级绿色名牌产品给予资金奖励和扶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速群众脱困致富步伐,上半年,全市已有192个农业龙头企业、28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0个家庭农场、1891个专业大户,先后与58198户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村合作经营组织所有贫困户全覆盖。
转移就业决胜脱贫,让富余劳力动起来。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以转移就业为核心,着力推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产业间、城乡间、省际间、国际(区域)间转移和创业带动等多渠道转移就业,全面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制定出台“技能强市行动计划”,召开全市就业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举办临沧市2018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就业专场招聘会,强势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增强重点人群就业服务保障能力,确保有业可就、有业愿就、有业能就、就业可稳。上半年,全市通过内部开发和外部输入,向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615人次,开展转移就业培训146064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8724人次,其中省外转移就业77609人次。
易地搬迁决胜脱贫,让农民楼房盖起来。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为主题,以根本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核心,着力抓好统筹规划和建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上半年,全市2016年实施的139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已全部竣工;2017年实施的52个集中安置点已竣工40个。
教育支撑决胜脱贫,让农民脑袋智起来。我市制发了《临沧市教育扶贫实施方案》,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教育脱贫网络,将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全力抓好教育精准扶贫,上半年,全市完成教育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向上争取资金10.57亿元。落实教育民生工程,上半年共下达教育惠民专项资金37631.8万元。落实学生资助项目,上半年共下达学生资助专项资金18批次45114.23万元,受益学生50多万人次。实施聘请普通高中教育人才援建边疆帮扶临沧工作,上半年,来自中东部发达地区共41名援建帮扶人员到岗开展帮扶工作。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竭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年普通高考全市有5人进入全省前50名。
健康救助决胜脱贫,让农民体魄强起来。完善健康扶贫数据库,核准登记建档立卡94832户364079人。扎实推进“三个一批”,大病集中救治10446人,救治进展96.3%,慢病签约服务救治22606人,救治进展98.2%,重病兜底一批救治221人,救治进展97.8%。落实“四重保障”机制,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364328人,参保率达100%;“四重保障”报销9692.3万元,报销比例达95.4%。推行“一站式”结算,实现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一站式”结算服务,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均设立“一站式”标识、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贫困人口住院费用结算。推进“三个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83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76个卫生院建有中医馆开展中医药服务,中医馆占比达91.6%;全市936个行政村(社区),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924个,标准化率达98.7%,未达标村卫生室12个将于今年全部建成达标。
生态保护决胜脱贫,让山村河流清起来。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路子,探索创新并有效实施生态管护、林业产业、项目带动、科技培训、融资推动五大扶贫模式,生态扶贫取得明显成效。上半年,全市预计实现林业总产值62.19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1421元。全市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投入林业生态扶贫资金2.096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94838户364328人。
兜底保障决胜脱贫,让农村低保高起来。深入推进城乡低保精准施保,抓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的有效衔接,将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520元提高到每月557元,将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年3300元提高到每年3500元。目前全市共有特困对象7912人,上半年发放救助金2246.31万元。加大贫困人口临时救助力度,妥善解决好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问题,全面深入开展“救急难”工作,全力提高救助水平,形成政府托底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强大合力,上半年共救助对象2.04万人,支出资金1823.32万元。
社会帮扶决胜脱贫,让各方财力聚起来。凝聚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帮扶精准度和帮扶效果,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与定点帮扶临沧的6家中央、21家省级定点帮扶单位的协调对接,推动双方同向发力。加快推进集团帮扶,2018年度华能集团捐资1.6亿元帮扶37个“直过民族”村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加快推进沪滇扶贫协作,争取上海市崇明区2018年度帮扶资金8800万元,组织8县(区)人民政府与崇明区政府签订2018年度扶贫协作项目协议,组织28个贫困乡(镇)与崇明区18个乡(镇)和10个区属国有企业签订2018—2020年“携手奔小康”协议。加快推进“百企帮百村”,动员182户民营企业、18个商(协)会结对帮扶252个村。加快推进《中国社会扶贫网》的推广应用,有42751名爱心人士、70333名贫困群众成功注册,搭建社会扶贫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