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变

刊发时间:2018-09-02 A3版  作者:张兴甫

  离别故乡36年的我,最近又踏上了故乡仙人洞这片生我养我的热乡热土,亲身感受到故乡的变化。
  路之变。路,是振兴经济及城乡发展的大动脉,哪里路四通八达,哪里就发展得更好更快。故乡的道路发展得益于烤烟等经济产业的红红火火,得益于火电厂等工业相继落户当地开工的拉动。路通了,人们出行便捷了;路通了,商人进来了;路通了,先进思想进来了。
  昔日,从仙人洞到青山镇赶场,十来公里弯弯曲曲、翻山越岭的羊肠道,空手步行要三个小时,若负载农副产品出行那时间就更长了。晴天还好,只是汗流浃背或双脚磨起个个血泡,但雨天,就糟糕透顶了。
  而今,故乡至青山镇有一条硬板路和一条弹石路可达,开车只需半个小时。赶场天,宽敞的公路上没有往日人山人海的行人场景,只有压满路的各类大小车辆,有面包车或小轿车或三轮车或摩托车或电动车的人家开(骑)着赶场,没有车的人家就在公路边乘坐准点跑州县的班车。沿途一线读书的中小学生,每个星期五或星期日下午,要么自己乘坐几小时就有一趟经过学校与各个村的班车,要么他们的父母开(骑)自家车接送。
  路通达了,商人们进来了。如今,故乡饲养的生态牛与猪,供不应求,适时有本县及外县的老板十天半月的开车来抢购。昔日,只有城里人才享受的那些豆浆、油条等早餐及各类新鲜水果,而今也天天有人开着车到村寨里上门服务了。卖豆浆、油条、包子、馒头的这波人才走,卖苹果、桃子等各类新鲜水果的一波人又来了……
  房之变。走进故乡仙人洞,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依青山而建。眼前的一切让人难以与偏远山区村寨联系起来,仿佛置身于城市郊区之绿野中。故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以烤烟主产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个生态美、民风淳、治安好、生活富的美丽宜居村寨正在渐渐形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从村头至村尾,一栋栋草瓦屋,房顶盖的或半瓦或半石片。有的纯粹是低矮的茅屋,且不少人家是两三代挤在一栋房子里。我家当时的那栋瓦房,与我二叔家同住,堂屋公用,一家一间,半格卧室,半格伙房,满屋火烟熏。后来二叔家搬出盖新房,撤走了一间半瓦片。那一间半房,当时由于连吃饭都成问题,没钱买瓦,一年后我家才烧得瓦盖上。有一年,下了一场冰雹,房屋瓦损坏了不少,我1982年离开故乡参军入伍时,房顶后面盖的还有一部分是塑料纸。如今,侄儿侄女们,有的盖起了小洋楼,有的还到市买了新房呢!
  村西头有家三兄弟,与父母同一瓦屋下生活。改革开放后,三兄弟抓住了国家扶持当地烤烟产业的机遇,金黄烤烟叶年年映衬在幸福的脸上。经过多年的烤烟产业发展,钱袋子一年比一年鼓了起来。兄弟仨今年你帮我,明年我帮你。就这样,不服输的兄弟仨盖起了让城里人羡慕的干净、美丽、宜居的洋房。
  水之变。改革开放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县委、县政府为解决仙人洞等一带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加大投入,修建提灌站,把位于小岩村的龙潭水提升到营盘山,让自来水进了千家万户,使当地群众终于结束了用桶及罐罐到三四公里外,地名为坑头,凉水洞或小岩村的井里挑水吃的历史。
  饮水思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故乡饮水十分困难。雨季还好,饮用水到二公里外,地名为坑头的井里挑。路是羊肠道,特别是雨天行路最为难行,烂泥翻脚,有时脚下滑倒,不但木桶摔坏,且人也受伤;牲畜饮水在离村不远,地名为路家地的泥塘里。
  坑头这口井全是靠雨季的蓄水,一到二三月就干涸了,人畜饮用水要翻山越岭,到位于谢铺坝子的凉水洞或位于小岩村的井里挑。也因水,拆散了不少好姻缘。当时,族里的几位帅哥,一到男大当婚的年龄,有几位外村寨的姑娘尽管爱他们爱的死去活来,但一回到实际生活中的饮水难问题上,姑娘们就畏难而退了。
  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挑水了。有一年,干旱时间长,家里八口人与牲畜的饮用水都得到凉水洞或小岩村的井里挑。当今,故乡人太幸福了,吃水不用挑,昔日的水桶也成为了古董!
  山之变。改革开放以来,故乡人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封山育林,人们的生活烧柴也改变为用电与气,牲畜也实行厩养。昔日裸露的石头山坡才一年比一年绿了起来,植被也才一年比一年厚了起来。
  仙人洞为喀斯特地貌,山坡上的石头占比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昔日,故乡除各家各户的林山树木覆盖较好外,其它山坡都为随处可见的布阵石头兵。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随着人口的发展,人们的烧柴量不断增大。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掠夺那些灌木林及刺窠,导致一个个山坡的覆盖率退化。一踏上故乡,我就情不自禁地到儿时放牛,山坡名为空山的山上寻那儿时的记忆。
  空山这座山似东始往西的停站列车。此山从腰至头破成两半,破口为一米来宽,得名于空山。山百分之九十为石头,是名副其实的石旮旯山。随着植被的渐渐恢复,怪石林立的破口一线,刺窠丛生,青藤缠绵,野菜丰厚,昔日的刺老苞、藤藤菜、金刚藤、椿芽等名贵野菜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一蓬蓬黄橙橙的野刺黎、红彤彤的红刺角与紫得发亮的碎米角,让人垂涎欲滴。

返回
2025年07月20日  第804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故乡之变

刊发时间:2018-09-02 A3版  作者:张兴甫 【字体:大 中 小】

  离别故乡36年的我,最近又踏上了故乡仙人洞这片生我养我的热乡热土,亲身感受到故乡的变化。
  路之变。路,是振兴经济及城乡发展的大动脉,哪里路四通八达,哪里就发展得更好更快。故乡的道路发展得益于烤烟等经济产业的红红火火,得益于火电厂等工业相继落户当地开工的拉动。路通了,人们出行便捷了;路通了,商人进来了;路通了,先进思想进来了。
  昔日,从仙人洞到青山镇赶场,十来公里弯弯曲曲、翻山越岭的羊肠道,空手步行要三个小时,若负载农副产品出行那时间就更长了。晴天还好,只是汗流浃背或双脚磨起个个血泡,但雨天,就糟糕透顶了。
  而今,故乡至青山镇有一条硬板路和一条弹石路可达,开车只需半个小时。赶场天,宽敞的公路上没有往日人山人海的行人场景,只有压满路的各类大小车辆,有面包车或小轿车或三轮车或摩托车或电动车的人家开(骑)着赶场,没有车的人家就在公路边乘坐准点跑州县的班车。沿途一线读书的中小学生,每个星期五或星期日下午,要么自己乘坐几小时就有一趟经过学校与各个村的班车,要么他们的父母开(骑)自家车接送。
  路通达了,商人们进来了。如今,故乡饲养的生态牛与猪,供不应求,适时有本县及外县的老板十天半月的开车来抢购。昔日,只有城里人才享受的那些豆浆、油条等早餐及各类新鲜水果,而今也天天有人开着车到村寨里上门服务了。卖豆浆、油条、包子、馒头的这波人才走,卖苹果、桃子等各类新鲜水果的一波人又来了……
  房之变。走进故乡仙人洞,一幢幢崭新的小洋楼依青山而建。眼前的一切让人难以与偏远山区村寨联系起来,仿佛置身于城市郊区之绿野中。故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以烤烟主产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个生态美、民风淳、治安好、生活富的美丽宜居村寨正在渐渐形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从村头至村尾,一栋栋草瓦屋,房顶盖的或半瓦或半石片。有的纯粹是低矮的茅屋,且不少人家是两三代挤在一栋房子里。我家当时的那栋瓦房,与我二叔家同住,堂屋公用,一家一间,半格卧室,半格伙房,满屋火烟熏。后来二叔家搬出盖新房,撤走了一间半瓦片。那一间半房,当时由于连吃饭都成问题,没钱买瓦,一年后我家才烧得瓦盖上。有一年,下了一场冰雹,房屋瓦损坏了不少,我1982年离开故乡参军入伍时,房顶后面盖的还有一部分是塑料纸。如今,侄儿侄女们,有的盖起了小洋楼,有的还到市买了新房呢!
  村西头有家三兄弟,与父母同一瓦屋下生活。改革开放后,三兄弟抓住了国家扶持当地烤烟产业的机遇,金黄烤烟叶年年映衬在幸福的脸上。经过多年的烤烟产业发展,钱袋子一年比一年鼓了起来。兄弟仨今年你帮我,明年我帮你。就这样,不服输的兄弟仨盖起了让城里人羡慕的干净、美丽、宜居的洋房。
  水之变。改革开放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县委、县政府为解决仙人洞等一带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加大投入,修建提灌站,把位于小岩村的龙潭水提升到营盘山,让自来水进了千家万户,使当地群众终于结束了用桶及罐罐到三四公里外,地名为坑头,凉水洞或小岩村的井里挑水吃的历史。
  饮水思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故乡饮水十分困难。雨季还好,饮用水到二公里外,地名为坑头的井里挑。路是羊肠道,特别是雨天行路最为难行,烂泥翻脚,有时脚下滑倒,不但木桶摔坏,且人也受伤;牲畜饮水在离村不远,地名为路家地的泥塘里。
  坑头这口井全是靠雨季的蓄水,一到二三月就干涸了,人畜饮用水要翻山越岭,到位于谢铺坝子的凉水洞或位于小岩村的井里挑。也因水,拆散了不少好姻缘。当时,族里的几位帅哥,一到男大当婚的年龄,有几位外村寨的姑娘尽管爱他们爱的死去活来,但一回到实际生活中的饮水难问题上,姑娘们就畏难而退了。
  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挑水了。有一年,干旱时间长,家里八口人与牲畜的饮用水都得到凉水洞或小岩村的井里挑。当今,故乡人太幸福了,吃水不用挑,昔日的水桶也成为了古董!
  山之变。改革开放以来,故乡人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封山育林,人们的生活烧柴也改变为用电与气,牲畜也实行厩养。昔日裸露的石头山坡才一年比一年绿了起来,植被也才一年比一年厚了起来。
  仙人洞为喀斯特地貌,山坡上的石头占比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昔日,故乡除各家各户的林山树木覆盖较好外,其它山坡都为随处可见的布阵石头兵。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随着人口的发展,人们的烧柴量不断增大。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掠夺那些灌木林及刺窠,导致一个个山坡的覆盖率退化。一踏上故乡,我就情不自禁地到儿时放牛,山坡名为空山的山上寻那儿时的记忆。
  空山这座山似东始往西的停站列车。此山从腰至头破成两半,破口为一米来宽,得名于空山。山百分之九十为石头,是名副其实的石旮旯山。随着植被的渐渐恢复,怪石林立的破口一线,刺窠丛生,青藤缠绵,野菜丰厚,昔日的刺老苞、藤藤菜、金刚藤、椿芽等名贵野菜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一蓬蓬黄橙橙的野刺黎、红彤彤的红刺角与紫得发亮的碎米角,让人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