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两张牌 着力推动沧源绿色发展

刊发时间:2018-09-03 A3版  作者:李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武汉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再次阐释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脉相承,为以长江经济带为代表的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确立了战略性指导思想、立下了规矩。也为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着力维护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大资源。沧源是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的佤族文化的融合体,是镶嵌在祖国最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有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有雄伟奇骏的西南第二大、云南最大天坑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01%,是天然的温室和“大氧吧”。有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古崖画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经典古建筑之一的广缅寺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翁丁佤寨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佤族是个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信仰万物有灵的山地民族。佤族能歌善舞,被誉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在阿佤山上几乎“人人是歌手,村村是歌场”。木鼓甩发舞、《月亮升起来》等一批佤族歌舞乐和中国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佤族新米节等节庆,成为了阿佤山对外的响亮名片和品牌。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省委省政府把沧源列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旅游强县建设,特别是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把沧源作为全市旅游产业的“引爆点”等等,给我们带来了重大的的历史性机遇叠加期、融合期机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沧源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
  做好规划。按照《沧源佤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多规合一”和空间“一张图”管理,在开发上明确方向、完善政策,控制强度,规范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沧源省级“四规合一”试点工作。建设沧源城市规划展示馆。加快南滚河国家公园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行动计划,实施生态系统、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加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保护与申报。建立和完善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约束机制,实行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制度,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加快低碳发展。推进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有效控制碳排放。加快循环发展。。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施生态种养业循环提升工程,实现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再生资源化。以及周边村镇环卫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在城区内统一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密闭压缩式收运和分类处理,到规划期末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沿河沿湖沿街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商贸街区。
  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强城乡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厕所建设,倡导文明生活习惯。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完善城区内部绿地系统,改善城区外部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大型公园、滨水绿地。
  坚持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按照“世界佤乡、秘境边关、狂欢胜地、度假沧源”品牌定位,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强化规划先行,规范项目论证,没有想好,规划不完善、项目拿不准的先放一放,把祖先留下的原生态的东西留下来保护好,等项目规划好、论证好,实施条件具备再开发也不迟。
  加强生态价值观全民教育。巩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优化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开发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提升绿色城镇化水平,依山就势规划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森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建设一批生态文明示范点。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加工业绿色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林木确权颁证工作,规范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建立集体林业新型产权制度、新型经营体系,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规划先行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市政停车场。建设“六美”乡村,改善农村“水、电、路、房”基础设施,加强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河、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持续推进“森林沧源”建设。加快南滚河国家公园建设,协调推进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加快小黑江流域沧源段、南汀河流域沧源段、边境沿线和城镇面山生态走廊建设,推进蔗区网格化绿化。“十三五”时期,完成水源林生态建设2.2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等基地建设2万亩,完成植树148万株;将5万亩陡坡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巩固在73%以上。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城乡植树造林。侬法治林,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用材林、薪炭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科学计划渐伐以流转的经济林木,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增加森林面积和积蓄量。做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苗木和珍贵用材林产业,努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转型,积极构建滇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大力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规范,发布生态文明公约,培育生态文明道德、推动生态文明养成,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深刻领会好“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全域旅游理念,按全县就是一个景区的规划,利用和发挥好我们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的佤族文化,认真思考和逐项推进沧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项目,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培育生态旅游龙头产业,发展壮大旅游服务业,提升生态佤文化旅游文化品位,全力推进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努力把沧源建设成为云南独有、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持续推进和加大环境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深入推进“洁净沧源”行动计划,形成联防联控、环境共治的新格局。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科学合理贯彻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
  抓住节能减排。力争2020年,全县单位GDP能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

返回
2025年07月18日  第804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打好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两张牌 着力推动沧源绿色发展

刊发时间:2018-09-03 A3版  作者:李繁荣 【字体:大 中 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武汉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再次阐释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脉相承,为以长江经济带为代表的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确立了战略性指导思想、立下了规矩。也为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着力维护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大资源。沧源是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的佤族文化的融合体,是镶嵌在祖国最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有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有雄伟奇骏的西南第二大、云南最大天坑群。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01%,是天然的温室和“大氧吧”。有距今3500多年的沧源古崖画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经典古建筑之一的广缅寺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翁丁佤寨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佤族是个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信仰万物有灵的山地民族。佤族能歌善舞,被誉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在阿佤山上几乎“人人是歌手,村村是歌场”。木鼓甩发舞、《月亮升起来》等一批佤族歌舞乐和中国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佤族新米节等节庆,成为了阿佤山对外的响亮名片和品牌。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省委省政府把沧源列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旅游强县建设,特别是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把沧源作为全市旅游产业的“引爆点”等等,给我们带来了重大的的历史性机遇叠加期、融合期机遇。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沧源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
  做好规划。按照《沧源佤族自治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推动“多规合一”和空间“一张图”管理,在开发上明确方向、完善政策,控制强度,规范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沧源省级“四规合一”试点工作。建设沧源城市规划展示馆。加快南滚河国家公园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行动计划,实施生态系统、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加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保护与申报。建立和完善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约束机制,实行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制度,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加快低碳发展。推进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鼓励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有效控制碳排放。加快循环发展。。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施生态种养业循环提升工程,实现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再生资源化。以及周边村镇环卫设施建设应纳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在城区内统一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密闭压缩式收运和分类处理,到规划期末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沿河沿湖沿街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商贸街区。
  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强城乡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厕所建设,倡导文明生活习惯。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完善城区内部绿地系统,改善城区外部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大型公园、滨水绿地。
  坚持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按照“世界佤乡、秘境边关、狂欢胜地、度假沧源”品牌定位,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强化规划先行,规范项目论证,没有想好,规划不完善、项目拿不准的先放一放,把祖先留下的原生态的东西留下来保护好,等项目规划好、论证好,实施条件具备再开发也不迟。
  加强生态价值观全民教育。巩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优化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开发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提升绿色城镇化水平,依山就势规划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森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建设一批生态文明示范点。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加工业绿色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林木确权颁证工作,规范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建立集体林业新型产权制度、新型经营体系,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规划先行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市政停车场。建设“六美”乡村,改善农村“水、电、路、房”基础设施,加强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河、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持续推进“森林沧源”建设。加快南滚河国家公园建设,协调推进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加快小黑江流域沧源段、南汀河流域沧源段、边境沿线和城镇面山生态走廊建设,推进蔗区网格化绿化。“十三五”时期,完成水源林生态建设2.2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等基地建设2万亩,完成植树148万株;将5万亩陡坡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巩固在73%以上。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城乡植树造林。侬法治林,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用材林、薪炭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林地流转管理办法,科学计划渐伐以流转的经济林木,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增加森林面积和积蓄量。做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苗木和珍贵用材林产业,努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转型,积极构建滇西南边境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大力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规范,发布生态文明公约,培育生态文明道德、推动生态文明养成,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深刻领会好“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全域旅游理念,按全县就是一个景区的规划,利用和发挥好我们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的佤族文化,认真思考和逐项推进沧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项目,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培育生态旅游龙头产业,发展壮大旅游服务业,提升生态佤文化旅游文化品位,全力推进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努力把沧源建设成为云南独有、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持续推进和加大环境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深入推进“洁净沧源”行动计划,形成联防联控、环境共治的新格局。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科学合理贯彻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
  抓住节能减排。力争2020年,全县单位GDP能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