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贫困发生率从22.13%下降至5.99%
刊发时间:2018-09-09 A2版  作者:鲁宝良 陈红仙

  本报讯 (通讯员 鲁宝良 陈红仙) 临翔区多措并举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贫困发生率从22.13%下降至5.99%。
  抓责任落实。进一步压实区、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主体责任,各级党员干部在党旗下承诺,强化结对帮扶,全区干部职工每月驻村5天,面对面算清增收账,细化帮扶措施,开展调查问卷,找准问题短板,逐户逐人解决问题,让脱贫措施真正落地见效。主动汇报对接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崇明区、省公安厅、省中行及市级挂钩部门,争取在科技、医疗、教育、规划、人才、资金、农产品合作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抓增收举措。围绕贫困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临翔区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明确扶贫产业总体规划、89个村产业发展方案及具体措施,对茶叶、核桃、坚果、咖啡等传统产业加强管护、提质增效,同时积极发展豆菜、蚕桑、芭蕉芋、迷迭香、金线莲等“短平快”产业,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38万亩,农民人均达9.6亩。抓实劳动力转移工作,全区有10835名贫困群众实现外出务工和就近务工,占贫困人口劳动力的43%。839个合作社全覆盖、25个龙头企业带动增收,全区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金融扶贫带动、资产租赁带动、转移就业带动“五种模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全覆盖的工作经验,全区8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最高的达40万元以上。
  抓安居健康教育扶贫。采取“搬、改、建、兜”等方式,2013年以来,全区统筹财力、物力、人力,基本解决了36864户农村C、D级危房,10794户贫困户、26113户非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完成1034户410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38个集中安置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开展了“区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卫生院建设,在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标准化卫生室,配备村医324名,“四重保障”到位;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放健康手册1万余册,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信息全覆盖;切实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成果,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普通高中给予每人每年2500元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助学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上大学每人每年给予8000元助学贷款,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纳入学前资助范围,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挂钩资助391名贫困大学生,每生每年3000元,确保622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辍学失学。
  抓项目库建设。做细做实区级项目库、乡级路线图、村级施工图,把尚未脱贫的1个深度贫困乡、37个贫困村、2880户10795人和已脱贫出列的贫困村、脱贫户巩固提升扶持项目作为脱贫攻坚入库项目重点,做实三年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制定《脱贫摘帽22项任务责任分解清单》,精准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确保项目科学合理、落实落地。
  抓问题短板整改。在市、区两级督查巡查组常态化督查巡查的基础上,开展区纪委监察委专项纪律督查、区委巡察组脱贫攻坚工作巡察、暗访督查,采取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的方式,直接进村入户暗查走访,与贫困群众面对面对话、点对点了解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所求所需,原汁原味收集汇总,做到暗访全覆盖、整改全覆盖、回访全覆盖。

返回
2025年07月20日  第805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临翔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贫困发生率从22.13%下降至5.99%

刊发时间:2018-09-09 A2版  作者:鲁宝良 陈红仙 【字体:大 中 小】

  本报讯 (通讯员 鲁宝良 陈红仙) 临翔区多措并举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贫困发生率从22.13%下降至5.99%。
  抓责任落实。进一步压实区、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主体责任,各级党员干部在党旗下承诺,强化结对帮扶,全区干部职工每月驻村5天,面对面算清增收账,细化帮扶措施,开展调查问卷,找准问题短板,逐户逐人解决问题,让脱贫措施真正落地见效。主动汇报对接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崇明区、省公安厅、省中行及市级挂钩部门,争取在科技、医疗、教育、规划、人才、资金、农产品合作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抓增收举措。围绕贫困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临翔区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明确扶贫产业总体规划、89个村产业发展方案及具体措施,对茶叶、核桃、坚果、咖啡等传统产业加强管护、提质增效,同时积极发展豆菜、蚕桑、芭蕉芋、迷迭香、金线莲等“短平快”产业,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38万亩,农民人均达9.6亩。抓实劳动力转移工作,全区有10835名贫困群众实现外出务工和就近务工,占贫困人口劳动力的43%。839个合作社全覆盖、25个龙头企业带动增收,全区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金融扶贫带动、资产租赁带动、转移就业带动“五种模式”辐射带动贫困户全覆盖的工作经验,全区8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最高的达40万元以上。
  抓安居健康教育扶贫。采取“搬、改、建、兜”等方式,2013年以来,全区统筹财力、物力、人力,基本解决了36864户农村C、D级危房,10794户贫困户、26113户非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完成1034户410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38个集中安置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开展了“区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工作,切实加强基层卫生院建设,在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标准化卫生室,配备村医324名,“四重保障”到位;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放健康手册1万余册,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信息全覆盖;切实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巩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成果,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普通高中给予每人每年2500元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助学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上大学每人每年给予8000元助学贷款,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纳入学前资助范围,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社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挂钩资助391名贫困大学生,每生每年3000元,确保622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辍学失学。
  抓项目库建设。做细做实区级项目库、乡级路线图、村级施工图,把尚未脱贫的1个深度贫困乡、37个贫困村、2880户10795人和已脱贫出列的贫困村、脱贫户巩固提升扶持项目作为脱贫攻坚入库项目重点,做实三年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制定《脱贫摘帽22项任务责任分解清单》,精准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确保项目科学合理、落实落地。
  抓问题短板整改。在市、区两级督查巡查组常态化督查巡查的基础上,开展区纪委监察委专项纪律督查、区委巡察组脱贫攻坚工作巡察、暗访督查,采取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的方式,直接进村入户暗查走访,与贫困群众面对面对话、点对点了解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所求所需,原汁原味收集汇总,做到暗访全覆盖、整改全覆盖、回访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