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山寨旧貌换新颜
南利村脱贫攻坚纪实
拉祜山寨旧貌换新颜
——南利村脱贫攻坚纪实
(通讯员 李明会)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距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县城 12 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拉祜小山村——南利,风景秀丽神奇,文化底蕴深厚,百姓勤劳朴实,民风古老淳朴,但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山寨,却还忍受着贫困的折磨,还有这样一组真实的镜头出现在我们面前,69户259名拉祜群众发展意识淡薄,吃靠大山、饮靠大树,头顶茅屋、脚踩粪便;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粗放单一、经济底子薄弱、文化素质偏低;空年不拆房、过节不出工、畜禽不打预防针,寨内通婚等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是一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深度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脱贫摘帽任重道远。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我的梦!脱贫致富,依旧是这一代人的梦想,自脱贫攻坚冲锋号吹响以来,他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将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书写着自己精彩人生篇章。樱桃花是爱情与希望的象征“,等樱桃花开了,汉族姑娘会来了”,这是南利村勤劳致富带头人李贵付所说的,也道出了村民的心声。如今,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拉祜人民从心底构筑着自己的梦想,期待 259名拉祜群众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迈入小康,迈入更加美好的明天,过上幸福、美好的南利新生活。有一支坚强的队伍 “克期脱贫誓军令,安监干部倾真情”,面对脱贫攻坚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有这样一支信念坚定、勇于担当的帮扶队伍——双江安监,他们把责任抓在手中、扛在肩上,以 “严”的精神和“实”的作风,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融入群众,在一千多个攻坚的日子里,无论风吹雨打,也无论白天黑夜,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走村串户,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思想、掌握实情、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有时,甚至不能照顾妻儿、父母,把百姓的需求作为工作的“风向标”,破除同步小康的“拦路虎”和“绊脚石”,真正让脱贫成效获得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有一个庄严的承诺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的总体目标,以“不让一户漏评,不让一人掉队”为出发点,帮扶干部向农户承诺:帮助落实建房补助贷款、帮助规划发展致富产业、教育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帮助制定村民脱贫计划、帮助协调村民就医就业、帮助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村民向挂钩干部保证:保证遵守村规民约、保证发展好致富产业、保证赡养老人,履行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保证邻里和睦、团结互助;保证做一名勤劳、朴实、听党话、跟党走的合法村民,在一句句真诚的承诺中、在一件件爱与真情的付出中,双方为了 “两不愁、三保障”的庄严承诺,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着诺言。有一份真诚的爱心脱贫攻坚一路走来,安监干部倾注了真诚的爱心,携手共建鱼水深情;拿出十分细心,为贫困群众找穷根;给予百般耐心,解说脱贫攻坚政策;准备千万精心,引项目送技术。在帮扶过程中与贫困群众建立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南利当自己的家,把自己当做南利人,与南利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单位筹资50余万元,对安居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给以支持;募捐社会资金5万余元,对孤寡老人、特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及长期患病等困难群体给予关爱,用他们一次次充满爱的奉献,创造了深山里的奇迹,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让弱者不再孤独,让贫困者不再无助。有一段执着的艰辛 “撸起袖子加油干”,每一个幸福笑容的背后,都有一段交织着汗与泪、忍耐与坚持、奉献与创造的人生历程,脱贫路上虽然充满艰辛和困难,南利村的每一分子都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跨越的每一道难关,都将成为开启未来的钥匙,堆砌的每一块砖石,都将为南利发展筑牢根基。如今,脱贫攻坚战已到后半程,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县吹响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奋勇争先,砥砺前行,为南利早日脱贫摘帽贡献微薄之力。带着梦想与承诺 ,在党的政策惠及下,在爱心与艰辛的交织下,通过三年的艰辛付出与耕耘,双方承诺一一兑现,陈旧的思想和传统习俗全部打破,宽敞通畅的樱花大道进村入户,52 幢新楼拔地而起,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村民收入稳固增加,节能路灯首次亮相,集体经济由无到有,义务教育落地生根,民族意志更加坚定,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贫瘠的拉祜山寨发 生 了 翻天覆地的巨变 。 这一切,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南利村的人民更不会忘记,我们坚信,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在勤劳朴实拉祜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南利人民一定会早日迎来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