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村史室成“感恩”教育新阵地

刊发时间:2018-09-22 A1版  作者:

因地制宜   多方协调   强化管理   发挥功能

双江村史室成“感恩”教育新阵地

  本报讯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在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中,把76个村(社区)的村史室作为感恩教育阵地,教育引导群众饮水思源、自立自强,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突出主题抓建设。村史室建设以“铭记历史、留住乡愁、学会感恩”为主题,以展示各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面貌大改变、生产大发展、生活大提升为主线,以图片、文字与实物有机结合的形式,从解放前、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大板块抓实村史室建设。
  因地制宜展特色。将村史室与97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协调建设,融合打造,使其较好发挥存史、资政、为民、育人作用。围绕双江多元民族文化之乡,充分挖掘各村主要聚居民族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形成各村史室的特色展区,留住记忆中的乡愁,如邦丙乡南直村史室展示了布朗族蜂桶鼓舞、布朗纺织技艺、茶艺茶道等,突出文化传承功能;大文乡千信村史室收集整理了“大文革命老区圈控起义”相关图片及资料,与起义浮雕墙、纪念碑、议事亭等基础设施相融合,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等。
  多方协同齐动手。充分发挥基层各级组织作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提供照片、文字、实物资料累计达1500余件。广泛发动乡贤能人和热心群众,挖掘、收集能体现本地民族构成、人口变迁、民居风貌变化及有价值的民俗实物或模型1700余件。邀请79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熟悉村庄历史的长者讲村史录制视频资料。通过多方协同发力,确保村史室能客观、真实反映各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强化管理促实效。制定76个村(社区)的《村史室管理制度》,做好展品、实物和重要设备设施的登记造册,将维护村史室展品实物、参观秩序等纳入村规民约范畴。各村依托村史室,组织开展“四算账四对比”活动180余次,引导群众“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过去和现在“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进一步凝聚群众强大的精神力量。
  发挥功能激活力。村史室让群众在感受发展变迁中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美好生活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补齐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成为群众知党恩、感党恩的“感恩室”;村史室让群众真切体会吃、穿、住、行的巨大变化,感受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用“看得见的载体”实现了“看不见的宣传”,成为了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的“宣教室”;村史室让基层干部了解农村的现状,认清了新时代的使命要求,激励基层干部弘扬“临沧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更加坚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成为了培养锻炼基层干部的“激励室”;村史室在展示村庄变迁、历史沿革的同时大量展示了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成为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室”;犁耙、石磨、杵臼、油灯等传统的农用器具,就如脚印一般,记录着村中文明的发展,传承着乡土文化、保存着乡村元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可供查阅、学习的“记事本”,成为村民留住乡愁的“记忆室”。目前,各村史室共明确村史讲解员152名,累计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和学生参观240余场次,受教育对象达4.6万余人次。
  县委组织部供稿

返回
2025年07月20日  第806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双江村史室成“感恩”教育新阵地

刊发时间:2018-09-22 A1版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因地制宜   多方协调   强化管理   发挥功能

双江村史室成“感恩”教育新阵地

  本报讯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在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中,把76个村(社区)的村史室作为感恩教育阵地,教育引导群众饮水思源、自立自强,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突出主题抓建设。村史室建设以“铭记历史、留住乡愁、学会感恩”为主题,以展示各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面貌大改变、生产大发展、生活大提升为主线,以图片、文字与实物有机结合的形式,从解放前、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大板块抓实村史室建设。
  因地制宜展特色。将村史室与97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协调建设,融合打造,使其较好发挥存史、资政、为民、育人作用。围绕双江多元民族文化之乡,充分挖掘各村主要聚居民族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形成各村史室的特色展区,留住记忆中的乡愁,如邦丙乡南直村史室展示了布朗族蜂桶鼓舞、布朗纺织技艺、茶艺茶道等,突出文化传承功能;大文乡千信村史室收集整理了“大文革命老区圈控起义”相关图片及资料,与起义浮雕墙、纪念碑、议事亭等基础设施相融合,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等。
  多方协同齐动手。充分发挥基层各级组织作用,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提供照片、文字、实物资料累计达1500余件。广泛发动乡贤能人和热心群众,挖掘、收集能体现本地民族构成、人口变迁、民居风貌变化及有价值的民俗实物或模型1700余件。邀请79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熟悉村庄历史的长者讲村史录制视频资料。通过多方协同发力,确保村史室能客观、真实反映各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强化管理促实效。制定76个村(社区)的《村史室管理制度》,做好展品、实物和重要设备设施的登记造册,将维护村史室展品实物、参观秩序等纳入村规民约范畴。各村依托村史室,组织开展“四算账四对比”活动180余次,引导群众“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过去和现在“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进一步凝聚群众强大的精神力量。
  发挥功能激活力。村史室让群众在感受发展变迁中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美好生活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补齐贫困群众的“精神短板”,成为群众知党恩、感党恩的“感恩室”;村史室让群众真切体会吃、穿、住、行的巨大变化,感受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用“看得见的载体”实现了“看不见的宣传”,成为了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教育的“宣教室”;村史室让基层干部了解农村的现状,认清了新时代的使命要求,激励基层干部弘扬“临沧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更加坚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成为了培养锻炼基层干部的“激励室”;村史室在展示村庄变迁、历史沿革的同时大量展示了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强了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成为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室”;犁耙、石磨、杵臼、油灯等传统的农用器具,就如脚印一般,记录着村中文明的发展,传承着乡土文化、保存着乡村元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可供查阅、学习的“记事本”,成为村民留住乡愁的“记忆室”。目前,各村史室共明确村史讲解员152名,累计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和学生参观240余场次,受教育对象达4.6万余人次。
  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