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美丽洁净城乡生态品质

刊发时间:2018-10-01 A3版  作者:杨永胜

  突出“天下茶尊、滇红凤庆”主题,描绘“山清、水秀、路畅、城美、人和”画卷,彰显美丽洁净凤庆生态魅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保护水资源“护航”水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城乡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方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围绕创建园林县城目标,充分利用水资源、水环境、海绵城市蓄水系统建设等因素,着力建设一批湿地公园、城市水体景观,增加城市水体面积,发挥水体美化城乡和调节气候功能,做好水安全,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获得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山水园林生态体系建设,使城乡水体景观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创造一个“天蓝水清、地绿景美、休闲游览、人水和谐”的环境。利用过境河流打造水景观,尽快梳理水系,尽可能把城乡的水沟、长流水都开发利用起来,以建成区内过境河道、渠道、绿化廊道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水体,让河道都灌满水,形成水面,增加水体景观的同时,还增加空气湿度,加强河道管理,保护水质,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具有边地特色的水乡景观。突出亲水、亲绿文化,增加水景同时注重强化居民的参与和停留,支持社区活动,注重营造人际共享和交流的空间,在主要水景设置垂钓区,周边设置活动休憩场地,设置相应的设施和桌椅,可以近距离的观赏水景,亲近水景,体验慢生活。
  全面推行“六长制”保洁美容。建立健全集镇、街道、河道、村庄长效保洁机制,投入资金200万元,新购置垃圾清运车辆14辆,补齐了城乡垃圾清运设施的短板。深入开展清洁施工、占道经营、“两违”拆除集中整治行动。加快构建“山清、水秀、路畅、城美、人和”城乡人居环境,全面实施城乡“四治三改一拆六增”、“七改三清”,先后完成县城过境河流迎春河及其17条支流河道治理13.22公里;突出城市绿化美化,完成了5个森林公园、2个城市综合公园和2个湿地公园建设,累计建成绿地面积280万平方米;打通了保平路、庆甸路、稻香路、滇庆路、迎春河滨河路5条断头路和丁字路;建成县城停车场4个、公园8个、城乡公厕138座、垃圾中转站6个。持续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村庄建设,累计建成城市综合管廊3.5公里、海绵村庄示范点13个。同时,以一事一议方式建立每人每月收费制度,污水处理推广氧化塘模式,正在研究制定城市生活垃圾覆盖填埋和农村生活垃圾简易焚烧处置向水泥窑协同处置办法,按“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有序推进,并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把每年7月定为环境卫生整治月,每月的第一周定为环境卫生工作整治周,每个季度开展一次爱国卫生运动,每天对城区主干道进行洒水2次,努力使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实现管理常态化和长效化。
  打造绿色精品彰显生态魅力。按照城镇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加快各类公园绿地建设,不断提高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大力倡导文化建园,加大对地域、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提高公园文化品位和内涵;同时各乡(镇)结合自身条件打造娱乐休闲公园。城乡公园绿地建设在树种选择上下功夫,广泛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植物造景用丰富的花叶观赏树种体现季相变化,实现一街一景四季花盛开,打造精品公园。强化生产绿地建设,各城市在规划区范围内,建成总面积不少于城市建成区面积2%以上的标准化苗木生产基地,确保到2018年苗木自给率达到80%以上,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对各类苗木的需求。加快苗木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备用的景观绿化树种和工程造林苗木,重点培育冬樱花、云南山茶、香樟等本地树种。积极拓展绿化空间,城乡结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墙体、屋面、阳台、桥体、公交站点、停车场等立体空间绿化。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项目,通过拆迁建绿、拆违还绿、破硬增绿、增设花架花钵等形式,加强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绿化薄弱区域的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全面实施城市“双修”改造,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抓紧补齐短板,推进生态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以建成区为重点,城市所在坝区及面山范围整体推进实施。加强“双修”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着重开展问题集中、社会关注、生态敏感地区和地段的修复修补。预计2018年底完成“双修”总体工作内容的80%;2019年底全面完成“双修”工作,“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山体、水体、绿地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修复,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同时,通过抚育管理和补植补造,使城市面山全面绿化,重点以增绿、扩绿为主,对缺苗短苗和断档地域进行补植,补植树种要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对成活树进行松土、除草。
  优化组合田园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及古建筑、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建设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标志性公共建筑,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服饰、习俗等传统文化,优化院落布局,尊重生活习俗及传统模式,顺应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弘扬农村生态文化。加快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的抢救挖掘,加大对传统艺术、技艺、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加大传统古村落申报力度,力争更多的村落进入国家古村落保护名录,全面完成已列入国家古村落保护名录村庄保护开发工作。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展现美好田园风光,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同时,增加民族元素,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民族乡村危房提升改造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列入试点项目,突出村镇民居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内涵,深入推进改房、改厕、改灶、改圈和垃圾治理、村庄绿化工程,改善民族乡村人居环境。目前,县城启动滇红博物馆、文化创意园建设,继续建设以大理白族建筑风格为主要特色的滇红古镇商业街。

返回
2025年07月22日  第807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提升美丽洁净城乡生态品质

刊发时间:2018-10-01 A3版  作者:杨永胜 【字体:大 中 小】

  突出“天下茶尊、滇红凤庆”主题,描绘“山清、水秀、路畅、城美、人和”画卷,彰显美丽洁净凤庆生态魅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保护水资源“护航”水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城乡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方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围绕创建园林县城目标,充分利用水资源、水环境、海绵城市蓄水系统建设等因素,着力建设一批湿地公园、城市水体景观,增加城市水体面积,发挥水体美化城乡和调节气候功能,做好水安全,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获得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山水园林生态体系建设,使城乡水体景观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创造一个“天蓝水清、地绿景美、休闲游览、人水和谐”的环境。利用过境河流打造水景观,尽快梳理水系,尽可能把城乡的水沟、长流水都开发利用起来,以建成区内过境河道、渠道、绿化廊道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水体,让河道都灌满水,形成水面,增加水体景观的同时,还增加空气湿度,加强河道管理,保护水质,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具有边地特色的水乡景观。突出亲水、亲绿文化,增加水景同时注重强化居民的参与和停留,支持社区活动,注重营造人际共享和交流的空间,在主要水景设置垂钓区,周边设置活动休憩场地,设置相应的设施和桌椅,可以近距离的观赏水景,亲近水景,体验慢生活。
  全面推行“六长制”保洁美容。建立健全集镇、街道、河道、村庄长效保洁机制,投入资金200万元,新购置垃圾清运车辆14辆,补齐了城乡垃圾清运设施的短板。深入开展清洁施工、占道经营、“两违”拆除集中整治行动。加快构建“山清、水秀、路畅、城美、人和”城乡人居环境,全面实施城乡“四治三改一拆六增”、“七改三清”,先后完成县城过境河流迎春河及其17条支流河道治理13.22公里;突出城市绿化美化,完成了5个森林公园、2个城市综合公园和2个湿地公园建设,累计建成绿地面积280万平方米;打通了保平路、庆甸路、稻香路、滇庆路、迎春河滨河路5条断头路和丁字路;建成县城停车场4个、公园8个、城乡公厕138座、垃圾中转站6个。持续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村庄建设,累计建成城市综合管廊3.5公里、海绵村庄示范点13个。同时,以一事一议方式建立每人每月收费制度,污水处理推广氧化塘模式,正在研究制定城市生活垃圾覆盖填埋和农村生活垃圾简易焚烧处置向水泥窑协同处置办法,按“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机制有序推进,并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把每年7月定为环境卫生整治月,每月的第一周定为环境卫生工作整治周,每个季度开展一次爱国卫生运动,每天对城区主干道进行洒水2次,努力使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有章可循,实现管理常态化和长效化。
  打造绿色精品彰显生态魅力。按照城镇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加快各类公园绿地建设,不断提高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大力倡导文化建园,加大对地域、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提高公园文化品位和内涵;同时各乡(镇)结合自身条件打造娱乐休闲公园。城乡公园绿地建设在树种选择上下功夫,广泛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植物造景用丰富的花叶观赏树种体现季相变化,实现一街一景四季花盛开,打造精品公园。强化生产绿地建设,各城市在规划区范围内,建成总面积不少于城市建成区面积2%以上的标准化苗木生产基地,确保到2018年苗木自给率达到80%以上,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对各类苗木的需求。加快苗木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备用的景观绿化树种和工程造林苗木,重点培育冬樱花、云南山茶、香樟等本地树种。积极拓展绿化空间,城乡结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墙体、屋面、阳台、桥体、公交站点、停车场等立体空间绿化。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项目,通过拆迁建绿、拆违还绿、破硬增绿、增设花架花钵等形式,加强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绿化薄弱区域的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全面实施城市“双修”改造,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抓紧补齐短板,推进生态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以建成区为重点,城市所在坝区及面山范围整体推进实施。加强“双修”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着重开展问题集中、社会关注、生态敏感地区和地段的修复修补。预计2018年底完成“双修”总体工作内容的80%;2019年底全面完成“双修”工作,“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山体、水体、绿地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修复,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同时,通过抚育管理和补植补造,使城市面山全面绿化,重点以增绿、扩绿为主,对缺苗短苗和断档地域进行补植,补植树种要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对成活树进行松土、除草。
  优化组合田园生态文化体系。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及古建筑、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建设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标志性公共建筑,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服饰、习俗等传统文化,优化院落布局,尊重生活习俗及传统模式,顺应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弘扬农村生态文化。加快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的抢救挖掘,加大对传统艺术、技艺、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加大传统古村落申报力度,力争更多的村落进入国家古村落保护名录,全面完成已列入国家古村落保护名录村庄保护开发工作。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展现美好田园风光,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同时,增加民族元素,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民族乡村危房提升改造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列入试点项目,突出村镇民居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内涵,深入推进改房、改厕、改灶、改圈和垃圾治理、村庄绿化工程,改善民族乡村人居环境。目前,县城启动滇红博物馆、文化创意园建设,继续建设以大理白族建筑风格为主要特色的滇红古镇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