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信村村史室传承红色历史文化
集思广益抓建设 三项制度促管理
千信村村史室传承红色历史文化
本报讯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大文乡千信村是打响解放临沧和双江第一枪的革命圣地,该村在村史室建设中注重挖掘和传承红色历史文化,以物育人,以史省人,激励千信人民传承革命优良传统、团结一心谋发展。
千信村村史室从“铭记革命历史”“77年砥砺发展”“满怀信心向未来”三大版面描述千信的发展轨迹,折射着村子的发展变迁。用文字阐述变化,用物品承载历史,用图片记录进程,用实景浓缩记忆。千信旧称圈控,这里的各族群众先后参与清朝中后期的拉祜族3次抗暴斗争、上世纪上半叶的“班洪抗英事件”和滇西抗日游击等战斗,圈控起义打响了解放双江的第一枪,在双江传播革命思想,为双江解放事业奠定基础。30平方米的村史室毕竟空间有限,该乡党委政府拓展延伸村史室的内涵,用“浦家大院+起义浮雕墙+纪念碑+议事亭”的方式实景浓缩记忆,再现当年圈控起义场景。圈控起义主要领导者浦世明的故居——浦家大院,至今仍作为文物留在千信村,它是革命传统和历史经验的见证,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继承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依托这一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党建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建设中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收集村史资料,鼓励社会力量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建设,鼓励村民捐献老照片、老物件,收集陈年往事,先后收集珍贵历史图片、文字及实物67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精心撰写村史解说词、培训讲解员及村干部,确保村“两委”干部人人能讲得清楚、讲得透彻;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组织党员群众和学生参观村史室18场次,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有威望的长者现身说教8场(次),受教育对象达1000余人(次)。
实行村史室使用“定人管理、定时开放、定期活动”三定制度,制定了《千信村村史室管理员制度》《千信村村史室定时开放制度》及《千信村村史室定期活动制度》,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
千信村村史室让群众在感受发展变迁中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美好生活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补齐群众的“精神短板”,成为群众知党恩、感党恩的“感恩室”。村史室用新旧对比的方式对比过去和现在“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今天的发展变化来自于党的好政策,更加坚定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信念,用“看得见的载体”实现“看不见的宣传”,成为群众的“宣教室”。村史室让基层干部了解农村的现状,认清新时代的使命要求,激励基层干部弘扬“临沧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更加坚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成为培养锻炼基层干部的“激励室”。村史室诠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坐标,留住乡村文化基因,延续乡村文化命脉,保护乡村文化形态,成为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室”。犁耙、石磨、杵臼、油灯……等传统的农用器具,就如脚印一般,记录着村中文明的发展,传承着乡土文化、保存着乡村元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可供查阅、学习的“记事本”,成为村民留住乡愁的“记忆室”。
双江县委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