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镇村史室成为“感党恩”教育平台

刊发时间:2018-10-09 A3版  作者: 王有富 杨永胜

坚持五个原则   实现五个作用   达到五个目的

凤山镇村史室成为“感党恩”教育平台

  本报讯   (通讯员   王有富   杨永胜)   近年来,凤庆县凤山镇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结合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管用”工作,实施“三五模式”,深入开展凤山镇村史室创建工作,22个村(社区)村史室已全部建成并有序投入使用,正在发挥“感党恩”教育平台作用。
  坚持五个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深入挖掘各村(社区)的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等,突出特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加快建设。坚持突出主题原则,安石印象、水箐乡愁、田园红塘等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村史室因此应运而生。坚持党建引领原则,将创建村史室作为深入开展知恩感恩教育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坚持新旧对比原则,室内陈列的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展览。文字介绍阐述本村概况、发展特色、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典型事例、获得荣誉等内容;图片展览与文字资料相结合,包括村容村貌、历史沿革、名人志士、道德模范、工农业生产、文化生活、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等栏目。坚持实物传承原则,精心收集陈列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家居陈设、食品衣物、工农产品等实物或模型,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或情景介绍,真实记录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
  实现五个作用。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精心撰写村史解说词、培养讲解员,确保村“两委”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学校教师人人能讲、个个能行,特别是做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个个熟记村史,确保能讲得清楚、讲得透彻。实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镇各基层党组织把村史作为“三会一课”学习和入党培训内容,主动当好党的光辉的使者、感恩党情的引领者,带头听党话、跟党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教育、引导身边的群众。实现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把讲解村史和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作用,从文化层面解决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问题,加强对广大群众的精神改造和文化教育。通过村史室对乡村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筑村民群众价值观自信,激发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实现知史育人作用,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组织群众参观村史室,邀请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有威望的长者现身说法,开展知恩感恩教育,充分发挥村史室知史育人作用。
  达到五个目的。达到感恩教育目的,通过组织群众到村史室看变化、做对比、算收入、话幸福、谈感受,真正懂得“惠在何处,福从何来”,更加深切地感受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更加深切地感受党中央的关心关怀,感党恩、颂党情、跟党走。达到党性教育目的,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主题,在各村史室深入开展知党恩感党恩教育活动,让广大党员了解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眼前生活,使知党恩感党恩变成党员生活中的一种态度、习惯和行动。达到模范教育目的,以模范的榜样事迹为挖掘点,通过开展模范教育,以模范的经历启迪村民、以模范的成就激励后人、以模范的思想陶冶村民、以模范的品德感化后人,力求培养出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健康向上的新农村建设者。达到历史教育目的,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史馆建设,把家中的老物件无偿捐献给村史馆用于展览。用一件件物品承载历史, 用一幅幅图片记录进程, 用一处处实景浓缩记忆。既展现各村特色、民族风情,也可以窥见各村的生产建设、经济发展。达到文化教育目的,把村史室建设作为各村文化建设的聚合点,既在乡村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上起到重要作用,提高广大村民群众的凝聚力,推动精准扶贫更好开展,还能为“美丽凤山、幸福凤山、魅力凤山”建设活动提供正能量。

返回
2025年07月03日  第807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凤山镇村史室成为“感党恩”教育平台

刊发时间:2018-10-09 A3版  作者: 王有富 杨永胜 【字体:大 中 小】

坚持五个原则   实现五个作用   达到五个目的

凤山镇村史室成为“感党恩”教育平台

  本报讯   (通讯员   王有富   杨永胜)   近年来,凤庆县凤山镇按照上级部署要求,结合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管用”工作,实施“三五模式”,深入开展凤山镇村史室创建工作,22个村(社区)村史室已全部建成并有序投入使用,正在发挥“感党恩”教育平台作用。
  坚持五个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深入挖掘各村(社区)的村史村情、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等,突出特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加快建设。坚持突出主题原则,安石印象、水箐乡愁、田园红塘等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村史室因此应运而生。坚持党建引领原则,将创建村史室作为深入开展知恩感恩教育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坚持新旧对比原则,室内陈列的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展览。文字介绍阐述本村概况、发展特色、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典型事例、获得荣誉等内容;图片展览与文字资料相结合,包括村容村貌、历史沿革、名人志士、道德模范、工农业生产、文化生活、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等栏目。坚持实物传承原则,精心收集陈列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生活用品、家居陈设、食品衣物、工农产品等实物或模型,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或情景介绍,真实记录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
  实现五个作用。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精心撰写村史解说词、培养讲解员,确保村“两委”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学校教师人人能讲、个个能行,特别是做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个个熟记村史,确保能讲得清楚、讲得透彻。实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镇各基层党组织把村史作为“三会一课”学习和入党培训内容,主动当好党的光辉的使者、感恩党情的引领者,带头听党话、跟党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教育、引导身边的群众。实现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把讲解村史和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作用,从文化层面解决广大群众思想观念的问题,加强对广大群众的精神改造和文化教育。通过村史室对乡村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筑村民群众价值观自信,激发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实现知史育人作用,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组织群众参观村史室,邀请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有威望的长者现身说法,开展知恩感恩教育,充分发挥村史室知史育人作用。
  达到五个目的。达到感恩教育目的,通过组织群众到村史室看变化、做对比、算收入、话幸福、谈感受,真正懂得“惠在何处,福从何来”,更加深切地感受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更加深切地感受党中央的关心关怀,感党恩、颂党情、跟党走。达到党性教育目的,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主题,在各村史室深入开展知党恩感党恩教育活动,让广大党员了解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眼前生活,使知党恩感党恩变成党员生活中的一种态度、习惯和行动。达到模范教育目的,以模范的榜样事迹为挖掘点,通过开展模范教育,以模范的经历启迪村民、以模范的成就激励后人、以模范的思想陶冶村民、以模范的品德感化后人,力求培养出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健康向上的新农村建设者。达到历史教育目的,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史馆建设,把家中的老物件无偿捐献给村史馆用于展览。用一件件物品承载历史, 用一幅幅图片记录进程, 用一处处实景浓缩记忆。既展现各村特色、民族风情,也可以窥见各村的生产建设、经济发展。达到文化教育目的,把村史室建设作为各村文化建设的聚合点,既在乡村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上起到重要作用,提高广大村民群众的凝聚力,推动精准扶贫更好开展,还能为“美丽凤山、幸福凤山、魅力凤山”建设活动提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