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加快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刊发时间:2018-10-09 A3版  作者:罗华庚

亮出“世界佤乡”金字招牌

沧源加快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   罗华庚)   近几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以原生态的佤文化为核心,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积极扶持、培育和发展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开发和投资沧源文化产业特色,坚持规模化、专业化并举,推动全县文化旅游、民族歌舞、工艺品加工、饮食服务等文化产业群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沧源的特色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要求,整合资源,以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为纽带,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兼并、重组、合作和联合开发经营,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对于全县现有的文化企业(经济组织),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出台相应的信贷、奖励、优惠政策,切实加强企业的引导和培育,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机制。特别是文化艺术团队内部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激发其自身的发展潜力,既提高了文化艺术团队服务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能力,又通过技能培训和引进人才不断搞活经营性文化行业。以佤文化的传承保护为基础,在传递沧源独特文化魅力上取得突破。以建设“世界佤乡”为引领,以建设“世界佤文化中心”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挖掘展示好佤族历史文化、节庆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保护传承好佤文化。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岗里》组稿、征稿、编辑工作;开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岗里》歌谣传承培训班”4期,受训学生489人;实施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钻木取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佤族规范词语征集保护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源佤族木鼓舞》完成剧目展示和制作;佤族作家伊蒙红木荣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汉佤双语”教学和科普工作有序推进。县民族小学、国门小学等5所学校开设“佤汉双语”教学;建立双语科普服务站15个,建有30个双语科普宣传栏,录制刻印各类“双语”实用技术培训光碟1000余盘,创建双语科普示范基地30个,扶持双语科普示范户20户。
  开展好民俗节庆活动。创新、提升和成功举办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沧源国际佤族音乐节、中国佤族新米节三大节庆,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被中国文化馆年会组委会评为“2017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做好民族理论研究工作。组织召开了县佤文化研究会第五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研究会领导班子和成员,并发展壮大佤文化研究会会员152名;在保山腾冲和顺设立了佤文化研究会分会;佤文化研究开发中心与云南省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共建了1个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做好《南马部落史略》《曼惹部落史略》等8部佤山部落系列丛书的编写及出版发行工作。以民族文化挖掘开发为抓手,在推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上取得突破。
  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立足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沿边区位三大优势,采取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全民参与”的原则,全面打造“世界佤乡、秘境边关、狂欢胜地、度假沧源”品牌,加快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由节庆旅游为主向民族文化体验、观光购物、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科普探险复合型转变。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质改造葫芦小镇,建设旅游商品集散中心。提升摸你黑、佤族音乐节、新米节等节庆活动的国际性、参与性和体验性,聚集沧源人气。打造推出一台具有原生态民族特色、较高艺术水准的舞台艺术精品,商业化助推常态化演出,大型原创佤族歌舞台剧《族印司岗里》响誉省内外。培养干部群众市场意识,充分利用好小微企业扶持项目、电子商务、乡(镇)扶贫开发公司等,大力扶持和培育旅游产品研发。鼓励和扶持已有的服饰、竹木雕刻等旅游产品向“小而美”“小而精致”转化;培育一批绿色农副产品、生态食品加工微作坊、微企业、微电商,通过规范生产环节、精美包装加工、国家安全认证,从而方便游客携带、赢得游客信赖。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全面加强沧源旅游网络营销工作,实现网上预售景区门票、导游网上预约、宾馆酒店预定等便捷服务,建成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加快边境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策划境内外精品旅游线路,强化资源整合和联合营销,优化跨境旅游产品供给。加大省内外市场营销推介力度。大力开发航空旅游市场,重点培育重庆、上海、丽江、大理等地客源,通过举办节庆、文化论坛、摄影比赛、书画比赛、自行车赛、影视剧拍摄等活动聚人气、引游客;通过民族歌曲、电视、报刊及网络等多渠道宣传沧源聚人气、引游客;通过加强与旅行社合作,开通旅游航线航班等方式聚人气、引游客;通过公务、商务、活动,推荐精品线路、讲好沧源故事,通过一传十、十传百聚人气、引游客;通过走出去推介,请进来宣传聚人气、引游客。成功承办第五届云南航空旅游市场(临沧)推介会,组织参加“临沧号文化旅游列车”主题宣传月活动,共演出12场次,受益观众6000人次;组织开展沧源佤山机场通航一周年营销推介会群众文化活动;组团参加上海国际旅游节、昆明南博会、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昆明旅游交易会、“世界佤乡、味美临沧”美食周等系列活动。积极融入“一部手机游云南”旅游格局。以“政府管理服务无处不在、游客旅游自由自在”为目标,从市场准入、旅游运营、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旅游市场管控,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全面融入“一部手机游云南”格局构建,以此提升沧源旅游的水平。

返回
2025年07月03日  第807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沧源加快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刊发时间:2018-10-09 A3版  作者:罗华庚 【字体:大 中 小】

亮出“世界佤乡”金字招牌

沧源加快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   罗华庚)   近几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以原生态的佤文化为核心,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积极扶持、培育和发展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开发和投资沧源文化产业特色,坚持规模化、专业化并举,推动全县文化旅游、民族歌舞、工艺品加工、饮食服务等文化产业群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沧源的特色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的要求,整合资源,以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为纽带,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兼并、重组、合作和联合开发经营,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对于全县现有的文化企业(经济组织),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出台相应的信贷、奖励、优惠政策,切实加强企业的引导和培育,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机制。特别是文化艺术团队内部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激发其自身的发展潜力,既提高了文化艺术团队服务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能力,又通过技能培训和引进人才不断搞活经营性文化行业。以佤文化的传承保护为基础,在传递沧源独特文化魅力上取得突破。以建设“世界佤乡”为引领,以建设“世界佤文化中心”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挖掘展示好佤族历史文化、节庆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保护传承好佤文化。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岗里》组稿、征稿、编辑工作;开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岗里》歌谣传承培训班”4期,受训学生489人;实施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钻木取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佤族规范词语征集保护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源佤族木鼓舞》完成剧目展示和制作;佤族作家伊蒙红木荣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汉佤双语”教学和科普工作有序推进。县民族小学、国门小学等5所学校开设“佤汉双语”教学;建立双语科普服务站15个,建有30个双语科普宣传栏,录制刻印各类“双语”实用技术培训光碟1000余盘,创建双语科普示范基地30个,扶持双语科普示范户20户。
  开展好民俗节庆活动。创新、提升和成功举办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沧源国际佤族音乐节、中国佤族新米节三大节庆,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被中国文化馆年会组委会评为“2017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做好民族理论研究工作。组织召开了县佤文化研究会第五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研究会领导班子和成员,并发展壮大佤文化研究会会员152名;在保山腾冲和顺设立了佤文化研究会分会;佤文化研究开发中心与云南省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共建了1个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做好《南马部落史略》《曼惹部落史略》等8部佤山部落系列丛书的编写及出版发行工作。以民族文化挖掘开发为抓手,在推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上取得突破。
  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立足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沿边区位三大优势,采取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全民参与”的原则,全面打造“世界佤乡、秘境边关、狂欢胜地、度假沧源”品牌,加快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由节庆旅游为主向民族文化体验、观光购物、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科普探险复合型转变。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质改造葫芦小镇,建设旅游商品集散中心。提升摸你黑、佤族音乐节、新米节等节庆活动的国际性、参与性和体验性,聚集沧源人气。打造推出一台具有原生态民族特色、较高艺术水准的舞台艺术精品,商业化助推常态化演出,大型原创佤族歌舞台剧《族印司岗里》响誉省内外。培养干部群众市场意识,充分利用好小微企业扶持项目、电子商务、乡(镇)扶贫开发公司等,大力扶持和培育旅游产品研发。鼓励和扶持已有的服饰、竹木雕刻等旅游产品向“小而美”“小而精致”转化;培育一批绿色农副产品、生态食品加工微作坊、微企业、微电商,通过规范生产环节、精美包装加工、国家安全认证,从而方便游客携带、赢得游客信赖。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全面加强沧源旅游网络营销工作,实现网上预售景区门票、导游网上预约、宾馆酒店预定等便捷服务,建成旅游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加快边境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策划境内外精品旅游线路,强化资源整合和联合营销,优化跨境旅游产品供给。加大省内外市场营销推介力度。大力开发航空旅游市场,重点培育重庆、上海、丽江、大理等地客源,通过举办节庆、文化论坛、摄影比赛、书画比赛、自行车赛、影视剧拍摄等活动聚人气、引游客;通过民族歌曲、电视、报刊及网络等多渠道宣传沧源聚人气、引游客;通过加强与旅行社合作,开通旅游航线航班等方式聚人气、引游客;通过公务、商务、活动,推荐精品线路、讲好沧源故事,通过一传十、十传百聚人气、引游客;通过走出去推介,请进来宣传聚人气、引游客。成功承办第五届云南航空旅游市场(临沧)推介会,组织参加“临沧号文化旅游列车”主题宣传月活动,共演出12场次,受益观众6000人次;组织开展沧源佤山机场通航一周年营销推介会群众文化活动;组团参加上海国际旅游节、昆明南博会、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昆明旅游交易会、“世界佤乡、味美临沧”美食周等系列活动。积极融入“一部手机游云南”旅游格局。以“政府管理服务无处不在、游客旅游自由自在”为目标,从市场准入、旅游运营、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旅游市场管控,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全面融入“一部手机游云南”格局构建,以此提升沧源旅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