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种文化,让乡村“润”起来

——乡村振兴的双江探路(下)
刊发时间:2018-10-09 A1版  作者:张之译 字学林 施春霞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性;一片山林,有了水就更显苍翠。而文化,就是浸润乡村的那一泓清泉,也是滋养乡村振兴的摇篮。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乡村才能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乡村最美的风景,是文化之花的绽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文明乡村底色
  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忙糯村大营盘自然村,“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主题道路、主题广场和民族文化宣传墙,既是大营盘村一景,也是当地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们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效果非常好。”忙糯村支书王建刚介绍。
  大营盘村是一个拉祜族聚居村落,拉祜族是云南境内9个“直过民族”之一,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形成了拉祜族对自然和神灵的依赖和迷信,思想闭塞。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村规民约、讲文明树新风十提倡十反对等内容随处可见,以及各种农技培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建起了新房子,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要靠我们自己去规划,自己出力气,用汗水换来新生活。”这是村民石林的真心话,也是全村34户拉祜族群众的共识。
  “摒弃过去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建设新家园,不等不靠抓生产、抓收入,对于拉祜族群众来说,这就是思想的进步。”王建刚说。
  大营盘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精心打造村史室,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走进村史馆,看看之前村庄的落后面貌,恶劣的生活条件,再看看现在村子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懂感恩、更加惜福。“都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村民张发感慨道。
  每周一的清晨,全村群众在打扫完村庄卫生后,都会主动聚集在村文化广场上,参加升国旗仪式。当庄严的国歌在山间回荡,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拉祜群众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励着他们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如今,大营盘村道路平了,路灯亮了,鲜花开了,从一个落后的原始村落变成了鲜花盛开的村庄。
  双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爱国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提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释放美丽乡村正能量
  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强大正能量。
  “人人有父母,人人都会老。我自己也有孩子,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现在我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孩子才会孝敬我。”沙河乡陈家寨村村民张改之得知自己被评为“孝德模范”后这样说道。
  陈家寨村对应“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实施以“爱德、诚德、孝德、仁德”为内容的“四德工程”,举办农民道德讲堂,在村上张贴“善行义举四德榜”,通过群众投票推选、村“三委”审定,一个季度推选一批“四德”模范人物上榜,推动农村形成“善行义举”比学赶超氛围,激发群众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行善事、谋致富的内生动力。
  榜样是最好的引导,楷模是最好的说服。“善行义举四德榜”就像一面“正行镜”,让大家自觉地以身边的典型为榜样,要求自己的言行,乡村风气焕然一新。
  民风好转,群众大干产业思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自我振兴自我发展的愿望迫切。
  村民罗粮仓是村里的“名人”,曾经是因为“穷”出名,现在出名不仅是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连续二次上了“四德榜”。罗粮仓早年丧父,和老母亲一起生活,是村里最贫困的农户之一。从2014年开始,罗粮仓在村里带头种植姬松茸,家庭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2346元到2017年的12458元,家里盖起了新房,娶上了媳妇,还生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能有今天全靠乡亲们扶持帮助,现在大家推选我为道德榜样,我得继续带着更多乡亲发展产业,共同致富。”罗粮仓朴实地说道。在罗粮仓的带领下,陈家寨村已发展姬松茸大棚49个,产值200多万元。

  同样改变的还有村里的风气,特别是饭桌上的转变。“以前娃娃满月要请全村,进新房每家每户都要去,摆上七八十桌上百桌,随礼50至100元,有的人家还欠账办客。现在风气好转了,没有了大操大办,每次只有10余桌。”双江政策研究室派驻陈家寨的第一书记杨绍昌介绍。
  奋斗成为共识,奢靡没有空间,人心就有了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在双江广大农村,尊老爱幼、邻里相帮、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蔚然成风。
  传扬多彩民族文化,滋养精神家园
  “你家长长牵牛花,爬过我家竹篱笆,我家青青紫藤树,探望你家红茶花……”在沙河乡允俸村景亢组文化室,几个傣族姑娘正在编排《拉佤布傣是一家》的舞蹈。
  “我们傣族天生爱唱歌跳舞,村里就自发成立了文艺队,传扬好多彩的民族文化。”傣族姑娘谢桂英告诉记者,“业余时间写歌,晚上利用休息时间表演节目,有时也会受邀到别的村寨去表演,所以我们也会表演一些佤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歌舞,特别受欢迎。”
  如今,已有128支像景亢文艺队这样的民间少数民族文化宣传队活跃在双江村村寨寨,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歌声是语言,舞蹈是心声。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情感在生产生活中交流共融。
  紧邻景亢组的忙孝二组是一个佤族村。“每年泼水节,我们都会邀请邻居来做客,大家一起跳、一起唱,盛满丰盛食物的宴席从村头摆到村尾。”景亢组组长俸贵明说。节日里,温婉灵动的傣族孔雀舞和粗犷豪放的佤族甩发舞相得益彰,唱不完的幸福歌、说不完的交心话,“邻居”之间其乐融融。
  谷雨农忙时节,两村相互帮工、换工,抢抓时令移栽水稻。水田里,戴着草帽的村民看不到脸,只听到佤族、傣族歌谣此起彼伏。大家在劳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民众就像景亢村泼水广场边长在一起的菩提古树和子杨木一样,相依相偎彼此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允俸村主任艾蕊笑着说。

      短评: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既要“面子”光,更要“里子”亮。铸文化之魂,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才能使乡村焕发生命力。双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精神力量;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我们坚信,只要筑牢文化这一灵魂,就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润”起来,让农民更有精气神,让农村更有吸引力,让乡村振兴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

返回
2025年07月06日  第807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打造三种文化,让乡村“润”起来

——乡村振兴的双江探路(下)

刊发时间:2018-10-09 A1版  作者:张之译 字学林 施春霞 【字体:大 中 小】

  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性;一片山林,有了水就更显苍翠。而文化,就是浸润乡村的那一泓清泉,也是滋养乡村振兴的摇篮。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乡村才能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乡村最美的风景,是文化之花的绽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文明乡村底色
  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忙糯村大营盘自然村,“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主题道路、主题广场和民族文化宣传墙,既是大营盘村一景,也是当地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们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效果非常好。”忙糯村支书王建刚介绍。
  大营盘村是一个拉祜族聚居村落,拉祜族是云南境内9个“直过民族”之一,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形成了拉祜族对自然和神灵的依赖和迷信,思想闭塞。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村规民约、讲文明树新风十提倡十反对等内容随处可见,以及各种农技培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建起了新房子,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要靠我们自己去规划,自己出力气,用汗水换来新生活。”这是村民石林的真心话,也是全村34户拉祜族群众的共识。
  “摒弃过去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建设新家园,不等不靠抓生产、抓收入,对于拉祜族群众来说,这就是思想的进步。”王建刚说。
  大营盘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精心打造村史室,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走进村史馆,看看之前村庄的落后面貌,恶劣的生活条件,再看看现在村子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懂感恩、更加惜福。“都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村民张发感慨道。
  每周一的清晨,全村群众在打扫完村庄卫生后,都会主动聚集在村文化广场上,参加升国旗仪式。当庄严的国歌在山间回荡,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拉祜群众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励着他们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如今,大营盘村道路平了,路灯亮了,鲜花开了,从一个落后的原始村落变成了鲜花盛开的村庄。
  双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爱国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提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释放美丽乡村正能量
  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强大正能量。
  “人人有父母,人人都会老。我自己也有孩子,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现在我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孩子才会孝敬我。”沙河乡陈家寨村村民张改之得知自己被评为“孝德模范”后这样说道。
  陈家寨村对应“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实施以“爱德、诚德、孝德、仁德”为内容的“四德工程”,举办农民道德讲堂,在村上张贴“善行义举四德榜”,通过群众投票推选、村“三委”审定,一个季度推选一批“四德”模范人物上榜,推动农村形成“善行义举”比学赶超氛围,激发群众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行善事、谋致富的内生动力。
  榜样是最好的引导,楷模是最好的说服。“善行义举四德榜”就像一面“正行镜”,让大家自觉地以身边的典型为榜样,要求自己的言行,乡村风气焕然一新。
  民风好转,群众大干产业思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自我振兴自我发展的愿望迫切。
  村民罗粮仓是村里的“名人”,曾经是因为“穷”出名,现在出名不仅是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连续二次上了“四德榜”。罗粮仓早年丧父,和老母亲一起生活,是村里最贫困的农户之一。从2014年开始,罗粮仓在村里带头种植姬松茸,家庭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2346元到2017年的12458元,家里盖起了新房,娶上了媳妇,还生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能有今天全靠乡亲们扶持帮助,现在大家推选我为道德榜样,我得继续带着更多乡亲发展产业,共同致富。”罗粮仓朴实地说道。在罗粮仓的带领下,陈家寨村已发展姬松茸大棚49个,产值200多万元。

  同样改变的还有村里的风气,特别是饭桌上的转变。“以前娃娃满月要请全村,进新房每家每户都要去,摆上七八十桌上百桌,随礼50至100元,有的人家还欠账办客。现在风气好转了,没有了大操大办,每次只有10余桌。”双江政策研究室派驻陈家寨的第一书记杨绍昌介绍。
  奋斗成为共识,奢靡没有空间,人心就有了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在双江广大农村,尊老爱幼、邻里相帮、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蔚然成风。
  传扬多彩民族文化,滋养精神家园
  “你家长长牵牛花,爬过我家竹篱笆,我家青青紫藤树,探望你家红茶花……”在沙河乡允俸村景亢组文化室,几个傣族姑娘正在编排《拉佤布傣是一家》的舞蹈。
  “我们傣族天生爱唱歌跳舞,村里就自发成立了文艺队,传扬好多彩的民族文化。”傣族姑娘谢桂英告诉记者,“业余时间写歌,晚上利用休息时间表演节目,有时也会受邀到别的村寨去表演,所以我们也会表演一些佤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歌舞,特别受欢迎。”
  如今,已有128支像景亢文艺队这样的民间少数民族文化宣传队活跃在双江村村寨寨,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歌声是语言,舞蹈是心声。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情感在生产生活中交流共融。
  紧邻景亢组的忙孝二组是一个佤族村。“每年泼水节,我们都会邀请邻居来做客,大家一起跳、一起唱,盛满丰盛食物的宴席从村头摆到村尾。”景亢组组长俸贵明说。节日里,温婉灵动的傣族孔雀舞和粗犷豪放的佤族甩发舞相得益彰,唱不完的幸福歌、说不完的交心话,“邻居”之间其乐融融。
  谷雨农忙时节,两村相互帮工、换工,抢抓时令移栽水稻。水田里,戴着草帽的村民看不到脸,只听到佤族、傣族歌谣此起彼伏。大家在劳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民众就像景亢村泼水广场边长在一起的菩提古树和子杨木一样,相依相偎彼此支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允俸村主任艾蕊笑着说。

      短评: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既要“面子”光,更要“里子”亮。铸文化之魂,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才能使乡村焕发生命力。双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磅礴精神力量;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我们坚信,只要筑牢文化这一灵魂,就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润”起来,让农民更有精气神,让农村更有吸引力,让乡村振兴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