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和作用

刊发时间:2018-10-16 A3版  作者:王 斌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论断。强化了人民政协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功能,为促进人民政协事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更广阔的履职空间。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最具专业性的协商组织。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对政协在国家政治体制和政治架构中的性质和功能的最恰当的表达。政治是协商的根本属性,会议是协商的基本方式,中国人民是协商的主体和价值指向。具体而言,协商制度体系权威健全,与基本政治制度相联系,由宪法、中央文件、政协章程、规定、会议和经常性工作规则等组成;组织架构自上而下,与党委、政府、人大共同构成四套班子,有全国、省(自治区)、州(市)、县(区)组织;协商载体多层多样,如: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专门委员会构成严格规范的会议协商体系,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协商座谈会搭建了具体经常的协商平台,视察调研、提案、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以及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形式使协商形式更加灵活便捷;协商质量的标准是真知灼见、诤言良策,参与各方的基本关系是平等相待、合作共事,协商过程的基本状态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
  二、协商能力尤为突出。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协商机构,协商能力是协商民主的核心要件,直接关系着协商质量和成效。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涵盖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9个政党、8个人民团体、56个民族、各大宗教、各个界别、各级政协组织及政协委员,这一广泛性特点,决定了政协协商能力的独特性,能够画出最大同心圆。首先,看问题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民族、信仰、职业各不相同,有官员、有学者、有企业家、有艺术家,围绕某个问题开展协商,角度自然不同。其次,表达观点相对客观理性。政协组织不是权力机关,围绕重要公共问题协商,位置超脱,不是部门利益的代言;协商的基调,是在共同的政治原则下,平等议事、理性包容。第三,见解具有较强权威性和专业性。委员是各界别的代表性人士,政协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名家,委员的发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本领域的水平和发展方向。
  三、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优势。协商民主的要义不在协商本身,目的是通过最低的成本、收到民主形式最好的效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不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不存在对抗与竞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轮流执政等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集思广益、达成广泛共识,能够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间相互竞争。通过畅通民主决策程序和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能够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唯利是图的弊端;能够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政策步调不一致、各行其是的弊端。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越来越明显。
  四、具有党派真诚合作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履行政协参政议政职能,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政党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所在。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凝聚各党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认同,增进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的广泛共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提升协商议政实效,把协商民主贯穿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五、具有达成广泛共识的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涵盖各党派、各民族、各国家机关、各阶层、各行业、各领域等社会各方各面人士。协商民主的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涉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过程,也涉及各个层级组织人事工作。协商民主的渠道和途径,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协商民主的形式和方法,有会议协商、文件协商 、提案协商、咨询协商、谈话协商、信函协商等等,如此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然能够反映各方面的情况,表达各方面的诉求,集中各方面的意见,提出各方面的建议,通过协商民主制度化安排,按照规定内容、形式和程序形成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证有效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达成共识。
  六、具有集思广益的优势。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力。这就必须健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有效机制,使各方面、各层级意见建议都能充分反映,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做到广泛沟通、广纳群言、集中民智、形成合力,在最具广泛性、代表性、包容性的基础上形成最大公约数和统一意志,形成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大好局面,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最大优势。

返回
2025年07月21日  第808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和作用

刊发时间:2018-10-16 A3版  作者:王 斌 【字体:大 中 小】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这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论断。强化了人民政协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功能,为促进人民政协事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更广阔的履职空间。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势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最具专业性的协商组织。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对政协在国家政治体制和政治架构中的性质和功能的最恰当的表达。政治是协商的根本属性,会议是协商的基本方式,中国人民是协商的主体和价值指向。具体而言,协商制度体系权威健全,与基本政治制度相联系,由宪法、中央文件、政协章程、规定、会议和经常性工作规则等组成;组织架构自上而下,与党委、政府、人大共同构成四套班子,有全国、省(自治区)、州(市)、县(区)组织;协商载体多层多样,如: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专门委员会构成严格规范的会议协商体系,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协商座谈会搭建了具体经常的协商平台,视察调研、提案、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以及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形式使协商形式更加灵活便捷;协商质量的标准是真知灼见、诤言良策,参与各方的基本关系是平等相待、合作共事,协商过程的基本状态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
  二、协商能力尤为突出。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协商机构,协商能力是协商民主的核心要件,直接关系着协商质量和成效。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涵盖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9个政党、8个人民团体、56个民族、各大宗教、各个界别、各级政协组织及政协委员,这一广泛性特点,决定了政协协商能力的独特性,能够画出最大同心圆。首先,看问题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民族、信仰、职业各不相同,有官员、有学者、有企业家、有艺术家,围绕某个问题开展协商,角度自然不同。其次,表达观点相对客观理性。政协组织不是权力机关,围绕重要公共问题协商,位置超脱,不是部门利益的代言;协商的基调,是在共同的政治原则下,平等议事、理性包容。第三,见解具有较强权威性和专业性。委员是各界别的代表性人士,政协汇集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名家,委员的发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本领域的水平和发展方向。
  三、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优势。协商民主的要义不在协商本身,目的是通过最低的成本、收到民主形式最好的效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不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不存在对抗与竞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轮流执政等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集思广益、达成广泛共识,能够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间相互竞争。通过畅通民主决策程序和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能够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唯利是图的弊端;能够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政策步调不一致、各行其是的弊端。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越来越明显。
  四、具有党派真诚合作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履行政协参政议政职能,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政党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所在。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凝聚各党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认同,增进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决策部署的广泛共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提升协商议政实效,把协商民主贯穿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
  五、具有达成广泛共识的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涵盖各党派、各民族、各国家机关、各阶层、各行业、各领域等社会各方各面人士。协商民主的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涉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过程,也涉及各个层级组织人事工作。协商民主的渠道和途径,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协商民主的形式和方法,有会议协商、文件协商 、提案协商、咨询协商、谈话协商、信函协商等等,如此具有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然能够反映各方面的情况,表达各方面的诉求,集中各方面的意见,提出各方面的建议,通过协商民主制度化安排,按照规定内容、形式和程序形成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证有效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达成共识。
  六、具有集思广益的优势。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力。这就必须健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有效机制,使各方面、各层级意见建议都能充分反映,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够做到广泛沟通、广纳群言、集中民智、形成合力,在最具广泛性、代表性、包容性的基础上形成最大公约数和统一意志,形成求同存异和衷共济的大好局面,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