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德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围绕“二十”字方针 抓好“五点”促发展
围绕“二十”字方针 抓好“五点”促发展
和德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通讯员 杨秋强) 凤庆县洛党镇和德村着力打牢脱贫基础、巩固脱贫成效,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目标,在发展新兴产业、整治人居环境、推进移风易俗、创新社会治理、加快脱贫攻坚等方面狠抓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抓好起始点,促产业兴旺。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抓好茶叶、核桃、蚕桑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以发展新兴产业为切入点,推进“一村一品 ”。 积 极 帮 助 群 众 搭 建“ 连 心桥”,鼓励在外人士“常回家看看”,充分利用“新农民”的眼光瞄准新方向、发展新产业帮村助民脱贫致富。通过宣传、联系、衔接,引进新产业黑木耳种植技术,在和德自然村红丰小组种植黑木耳 60000 棒。目前,黑木耳苗已经培育完成,即将进入种植阶段,计划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 10000 棒零星种植,其余 50000 棒在培育基地集中种植发展。群众创业信心满满,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向“兴旺”目标迈出了铿锵有力第一步。抓好切入点,促生态宜居。以庆祝“七一”建党节为契机,开展植树活动,挂钩单位帮扶人员与村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在进村道路两旁种植三角梅100株,全力建设鲜花大道,为打造“鲜花盛开的村庄”夯实基础。以整治农村脏乱差为突破口、垃圾设施配套为支撑,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实行环境卫生门前 “三包”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及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坚持与脱贫攻坚遍查遍访工作相结合、一起抓、同步走,狠抓“洁净庭院”创建宣传不放松。多措并举找项目筹资金,建成垃圾管理房5间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稳步实施。推进 1.5 米宽以内入户硬板路建设,通过政策宣传、实地丈量,目前共有 108 户农户备足砂石,已调拨水泥95.4吨,计划硬化入户道路3816平方米。抓好着力点,促乡风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村寨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开展党员干部做表率、树新风行动,严禁村干部在红白喜事中帮农户当“总理”、“客长”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习惯。用“活”村民活动场所,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打歌、跳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乡里乡亲在活动中增进乡情、凝聚友谊。每逢节假日,由村“两委”牵头组织,各小组长、党小组长具体负责,开展各类联欢集会,鼓励全员参与,把最接地气的文艺绝活展现出来,让广大群众在繁忙的农活之余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才能和激情,乡村“气质”不断彰显,全民娱乐的氛围不断营造,让 “村寨文化”建设工程成为提升农民群众精神内涵的载体,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增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实现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齐头并进。抓好结合点,促治理有效。以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团结向上的乡村社会为目标,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户普法活动,坚持把法治宣传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作统筹安排要求,重点宣传偷盗抢劫、土地纠纷、环境污染、违章建筑等方面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群众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切实让“法不容情”理念深入人心。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推进“无赌示范村”建设,杜绝一切赌博行为,鼓励群众相互监督、揭发、举报,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倡导健康文明生活,培养淳朴民风。加强护村队建设管理,充分发挥着公安机关“眼和耳”的作用,勤巡逻强震慑,保社会安定和谐,让民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切实为基层的有效治理注入新鲜活力、为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保驾护航。抓好落脚点,促生活富裕。牢牢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举措”这一关键,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民生服务保障水平。按照“宜改则改、宜建重建”的原则要求,全面改造农村危旧房 301 户。全面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成学校教学办公楼 1 幢 302平方米。加快电商平台建设,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成电商服务用房1间97平方米。改善村卫生室办公条件,建成卫生室 1 间 240 平方米。持续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生育特殊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