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打好“阿数瑟”文化牌
“小雀抬水镇康地,白鸽抬水镇康人。”“打歌打到月亮落,跺起黄灰做得药。”这就是镇康县的“阿数瑟”打歌调,“阿数瑟”不仅是边陲小镇世世代代生活的人民苦乐岁月的生动写照,还是装点镇康文化、政治、旅游、外交、经贸的绚丽光影。早在2008年,镇康县就申请注册了“阿数瑟”文化商标标识,使“阿数瑟”文化标识成为镇康县的形象符号。
连接中缅胞波情谊的一座心桥
在南伞河畔公园广场,时常会听到“白枝树来万年青,胞波友谊如黄金;逢山凿开友谊路,遇水架起桥连心。”的打歌声,唱这歌的正是镇康和果敢的老百姓们,用最本土的腔调唱出双边民间友好交往最真实的情景。
镇康县与缅甸果敢自治区山水相连,缅甸果敢地区居民大多数是华人、华裔,境内外居民种族相同、语言相通、文化相类。近年来,该县通过组织“阿数瑟”打歌晚会、“阿数瑟”广场舞表演、“共饮一江水中缅联欢”等系列文化活动,让更多中缅群众参与到“阿数瑟”打歌的热闹氛围中来,“阿数瑟”真正成为了中缅群众增进情感交流,心意互通的纽带和桥梁。
传递边地民族文化的一把火炬
“那会儿,大伙采茶累了,就走到林子旁边休息,唱歌成瘾的我们,围着茶篓就开始打歌。‘好听不过阿数瑟,好喝不过马鞍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阿数瑟唱调。”98岁的李小花回忆。
镇康县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2%,各民族跨境而居,形成独特的边地民族文化。而“阿数瑟”这种古老的大众舞蹈在镇康民间不断蓬勃发展起来,并有所创新发展,无论是农闲或者婚丧嫁娶、节庆等场合,人们都会自发地组织“阿数瑟”打歌,吹箫、吹笙、弹三弦围圈歌舞。
“阿数瑟”不仅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培育和发展了民族民间文化产业,而且繁荣了农村文化市场,对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起着寓教于乐的育人作用。为此,镇康县县委、政府不断在挖掘传承、繁荣发展民间民俗文化上下功夫,着力打造“阿数瑟”文化品牌。2012年,“阿数瑟”民歌舞乐文化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10月,“阿数瑟”民歌舞乐文化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镇康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点缀绿色边城名片的一抹斑斓
“南伞是个好地方,甘蔗甜来菠萝香;坚果核桃成林种,家家户户奔小康,阿数瑟瞧着,萝细瑟甩着!”这是老百姓们常常颂唱的“阿数瑟”对子。
2017年就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的县城南伞近年来愈发注重发挥“绿”的优势,突出“绿”的特色,做足“绿”的文章。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打造“绿色能源”之地、“绿色食品”之地、“健康生活目的地”为总目标,紧紧围绕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六美”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精准施策,整体推进,巧妙地把“阿数瑟”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振兴中,为建设美丽的村庄注入了一份人文关怀和温情色彩,让民族的、传统的元素随处可见,一批批“沾泥土”“带露珠”的“阿数瑟”民族文化作品让人民群众“记得住乡愁”的同更时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聚集商气人气和气的一杯佳酿
远远闻见“麻栗坝乡愁·镇康好味道”美食街上香飘四溢的烤土鸡味道,不禁咽了咽口水。特色商品展现场,各种“山货”琳琅满目,土鸡蛋、火腿、草果、木瓜、茶叶、坚果、红糖、布鞋、香包、水烟筒等一系列特色产品让镇康“土”味十足,被现场的游客们抢购一空。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缅甸的客商齐聚一堂,把各种商品“争奇斗艳”的摆放出来,满足了游客的猎奇心理和购物需求,又让客商们互相学习的同时,摸清市场。
2018年国庆期间,镇康县通过举办一项项围绕“阿数瑟”开展的文化经济商贸活动,把镇康变成民间音乐歌舞的海洋,边境经济贸易的平台,展现出美丽边陲,开放镇康的边贸兴盛,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安定的景象,让镇康聚集了商气人气,将镇康推窗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