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讲习所激发沧源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突出特色 示范引领 务求实效
农民讲习所激发沧源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本报讯 (通讯员 周 露) 沧源佤族自治县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积极挖掘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发动群众的新引擎,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全面构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做大做强新时代基层宣传阵地,逐步形成亦讲亦学的新氛围。
突出“六化”建设,提升讲习质效。制定下发方案,明确讲习所建设要以设施规范化、队伍多样化、内容“菜单”化、教材通俗化、方式灵活化、方法民族化等“六化”建设,以有场地、有机构、有师资、有制度、有标识、有资料的“六个标准”逐步推进讲习所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持“一室多用”要求,不搞重复建设,充分运用党员活动室、党员服务驿站(红色驿站)、村史室、农家书屋或现有的各类公共房屋设施,并根据讲习场所性质划分为固定“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流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建立专兼职讲习员队伍,着重以业务骨干、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本村乡土人才、致富能手、技术能人作为专职讲习员,定期进行讲习;邀请县、乡(镇)各级挂钩单位领导干部,各部门有关专家和技术人才作为兼职讲习员,不定期进行讲习;同时讲习员也包括县委宣讲团和乡(镇)宣讲团成员。目前,全县93个行政村(社区)均已建成“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并统一制作悬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标识牌。
发挥示范引领,做强宣传阵地。全面摸底、因地制宜,各乡(镇)优先选择2至3个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社区)作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示范点建设,并主动与县委组织部及相关部门对接,进一步整理讲习所相关材料,并于7月初完成示范点建设工作;在7月中旬,93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投入使用,实现了全面覆盖。验收时,注重了解群众对讲习的总体评价,包括讲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保障和学习效果等方面;注重了解群众对讲习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针对性、教学内容、教师讲解、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确保93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全部投入使用,真正成为帮促党员群众“输血造血”“富脑行动”的有效载体。
抓好思想建党,抢占舆论高地。围绕基本政策法规、基本党史村情、基本劳动技能、基本道德风尚、基本生活常识的“五个基本”,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制定年度讲习计划,按照计划开展讲习活动。同时,讲习村民自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突发事件处置、依法行政、乡村振兴战略等,让讲习所成为农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生活“主阵地”。目前,共开展各类法治讲习活动12期,受益人数达9700余人,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0起,调解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