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刊发时间:2018-10-22 A3版  作者:字学燕

  新课改提出,无论是教材编排还是教学手段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更是让历史教学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然而很多的多媒体教学课只是停留于表面形式,课堂教学似乎五彩缤纷,热热闹闹,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节课下来,学生能把握的知识点总是不尽人意。其实,我们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花一些心思,多想一些办法,也能让学生学的有趣。
  一、引文入史、文史知识相互融会贯通
  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很多。 把一些语文知识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讲到巴黎公社建立之前的相关背景中涉及普法战争,我联想到了语文课上学过《最后一课》,文章的历史背景就是普法战争爆发,于是我让学生大致讲述一遍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热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法国人民为什么发动起义赶走资产阶级政府,最终建立起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二、历史学科的趣味教学
  历史课的教学也并不仅仅只能与语文相结合,在这门综合性的学科里包含着方方面面,例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中,除了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外,文中有一句话写到“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连夜逃出北京城”,我结合 “莲叶托桃(连夜脱逃)”的历史典故,让一位美术比较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大大的图画:一片碧绿的荷叶上摆放着一个鲜红的桃子。让学生来猜猜画面的意思,学生的兴趣较为高涨,纷纷踊跃发言。然后我进一步把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互相勾结镇压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讲述给学生,这样一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群卖国贼的丑恶嘴脸就不言自明。
  三、历史知识串联法
  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例如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课文讲述了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课文讲完后我让学生理清从1921年至1936年所发生的历史大事件,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到位,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归纳能力。也可以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来讲授历史;或者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通过这样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不仅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而且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歌诀记忆法
  中学生对那些流行歌曲较为感兴趣,原因之一就是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历史课上我们也不妨把一些重要史实编成歌谣或口诀来记,在这里结合有关专家的一些做法和建议推荐几种方式。以《伐无道,诛暴秦》一课为例,可归纳为“秦朝暴政天下怨,陈胜、吴广首揭竿。刘邦项羽齐努力,短命秦朝十四年”。以这种形式归纳,学生乐于记并也能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叙述清楚。对于历史图册里所涉及到的重要地理方位,也可以用口诀形式加深记忆,如记忆战国七雄可以用以下口诀来记他们的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再让学生结合《战国形势图》,明确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
  五、开设活动,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说起古代四大发明,相信学生都能答得上来,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课介绍了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过程、传播及重要意义,这些内容学生都能读懂,在小学时也学到过相应的知识,为了能让学生对活字印刷术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我在布置学生事先准备好所需的材料(橡皮泥、土豆、胶泥等),并将材料制成大小一致的长方块,然后在材料的平面上用小刀刻出自己所喜欢的字词或诗句,在活字上蘸满墨后印在纸上。起初,好多同学对如何刻印还不掌握,不是把字印反了,就是所刻的字印不出来,在对他们进行指正之后,情形就大为改观。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同学们都纷纷感叹,我借机让他们发言谈谈自己的感想。有的说,毕昇真是太了不起了。有的说,我们的老祖宗真是太聪明了。还有的说,中国真不愧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六、掌控学生的“兴趣点”,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这往往是导致学生不喜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有的重要史实涉及到对年代的把握,多数学生记不住,且容易混淆。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找出教材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年代,然后看看哪些同学的生日与这些年份相符。例如: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就让这一天生日的同学来算算,离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有多长时间,并且再让学生谈谈感想,这样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原来自己的生日也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再比如,利用“历史上的今天”这一话题,让学生事先查找要上历史课的这一天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把历史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

返回
2025年07月21日  第809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浅谈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刊发时间:2018-10-22 A3版  作者:字学燕 【字体:大 中 小】

  新课改提出,无论是教材编排还是教学手段都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更是让历史教学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然而很多的多媒体教学课只是停留于表面形式,课堂教学似乎五彩缤纷,热热闹闹,却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节课下来,学生能把握的知识点总是不尽人意。其实,我们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花一些心思,多想一些办法,也能让学生学的有趣。
  一、引文入史、文史知识相互融会贯通
  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很多。 把一些语文知识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讲到巴黎公社建立之前的相关背景中涉及普法战争,我联想到了语文课上学过《最后一课》,文章的历史背景就是普法战争爆发,于是我让学生大致讲述一遍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热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法国人民为什么发动起义赶走资产阶级政府,最终建立起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二、历史学科的趣味教学
  历史课的教学也并不仅仅只能与语文相结合,在这门综合性的学科里包含着方方面面,例如,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中,除了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外,文中有一句话写到“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连夜逃出北京城”,我结合 “莲叶托桃(连夜脱逃)”的历史典故,让一位美术比较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大大的图画:一片碧绿的荷叶上摆放着一个鲜红的桃子。让学生来猜猜画面的意思,学生的兴趣较为高涨,纷纷踊跃发言。然后我进一步把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互相勾结镇压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的史实讲述给学生,这样一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群卖国贼的丑恶嘴脸就不言自明。
  三、历史知识串联法
  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例如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课文讲述了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课文讲完后我让学生理清从1921年至1936年所发生的历史大事件,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到位,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归纳能力。也可以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来讲授历史;或者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通过这样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不仅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而且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歌诀记忆法
  中学生对那些流行歌曲较为感兴趣,原因之一就是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历史课上我们也不妨把一些重要史实编成歌谣或口诀来记,在这里结合有关专家的一些做法和建议推荐几种方式。以《伐无道,诛暴秦》一课为例,可归纳为“秦朝暴政天下怨,陈胜、吴广首揭竿。刘邦项羽齐努力,短命秦朝十四年”。以这种形式归纳,学生乐于记并也能把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叙述清楚。对于历史图册里所涉及到的重要地理方位,也可以用口诀形式加深记忆,如记忆战国七雄可以用以下口诀来记他们的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再让学生结合《战国形势图》,明确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
  五、开设活动,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说起古代四大发明,相信学生都能答得上来,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课介绍了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过程、传播及重要意义,这些内容学生都能读懂,在小学时也学到过相应的知识,为了能让学生对活字印刷术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我在布置学生事先准备好所需的材料(橡皮泥、土豆、胶泥等),并将材料制成大小一致的长方块,然后在材料的平面上用小刀刻出自己所喜欢的字词或诗句,在活字上蘸满墨后印在纸上。起初,好多同学对如何刻印还不掌握,不是把字印反了,就是所刻的字印不出来,在对他们进行指正之后,情形就大为改观。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同学们都纷纷感叹,我借机让他们发言谈谈自己的感想。有的说,毕昇真是太了不起了。有的说,我们的老祖宗真是太聪明了。还有的说,中国真不愧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六、掌控学生的“兴趣点”,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这往往是导致学生不喜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有的重要史实涉及到对年代的把握,多数学生记不住,且容易混淆。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找出教材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年代,然后看看哪些同学的生日与这些年份相符。例如: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就让这一天生日的同学来算算,离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有多长时间,并且再让学生谈谈感想,这样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原来自己的生日也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再比如,利用“历史上的今天”这一话题,让学生事先查找要上历史课的这一天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把历史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