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打造脱贫攻坚“领头雁”队伍
动真格 出实招 下重拳 增活力
我市打造脱贫攻坚“领头雁”队伍
本报讯 (通讯员 李 微)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从选优、育强、严管、厚爱四个环节入手, 在脱贫攻坚一线,打造了一支自我发展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农村脱贫攻坚“领头雁”队伍。
选优配强“动真格”。注重把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以乡(镇)为单位,组建77个工作小组,对全市890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逐村逐人进行分析研判,找准重点问题,形成研判报告,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其中评为“优秀”211名,“称职”628名,“基本称职”16名,“不称职”35名。对不胜任、不称职、不合格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撤换,今年以来,全市共调整撤换村党组织书记53名,其中贫困村35名,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22名。
提升本领“出实招”。采取财政补贴、跟班锻炼等措施,在村级储备村组后备干部13801名。沧源佤族自治县按照“1000+X”的模式培养村级后备力量,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的基础上,对年终考核合格的给予1000元奖励。在77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优选了1482名优秀村级后备力量由乡镇党委直接培养。创新农村自治组织建设,打破村民小组界限,把自然村作为基层自治管理的基本单元,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然村振兴理事会”,推荐骨干党员担任理事长4922名。以云南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016年启动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优先让想学、真学、能干的人实现“智力脱贫”,目前共有在册学员2677人,到2020年80%以上的村干部将具有专科以上学历。
从严管理“下重拳”。制定村组干部小微权力清单,进一步明确权力清单的设置、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同时将清单落实情况纳入村组干部工作考核,考核结果与村组干部年度奖惩和评先选优等直接挂钩。结合扫黑除恶、整治村霸和“四类”村官工作,重点针对带领致富能力不强、组织动员力弱,办事不公、管理混乱、宗族宗教宗派和黑恶势力干扰渗透等问题,排查出农村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103个,“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精准整顿,限期提升。深入开展庸懒滑贪“四类村官”整治,今年以来,全市共排查整治庸懒滑贪“四类村官”6人。
强化保障“增活力”。出台《关于进一步改善村干部待遇的意见(试行)》,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岗位补贴平均达1950元,最高达2563元/月,比原来提高了1000元;其他村干部基础补贴平均达1700元;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误工补贴最高达4200元/年,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7倍。村级党组织委员、村民委员会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误工补贴提高至每月100元以上。建立绩效补贴政策,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年底考核合格以上等次的,全额补助到位。村级集体经济中经营性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的,经“四议两公开”程序,可按一定比例用于村组干部绩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