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副其实“茶叶村”

——马鞍山村的美学地图(上)
刊发时间:2018-10-27 A1版  作者:张伟锋 李正文 罗荣超

编者按:
  “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这是临沧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重大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全市上下热烈响应,敢于当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典型。镇康县忙丙乡马鞍山村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谋划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属于自己的乡村美学。从今日起,本报刊发来自马鞍山村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九月的马鞍山村,茶树苍翠,竞相吐绿。
  九月的马鞍山村,清风徐徐,茶香盈人。
  九月,置身于镇康县忙丙乡马鞍山村,仿佛走进了诗情画意中,让人心旷神怡。漫步在宽敞的硬板路上,皮肤黝黑、憨厚淳朴的马鞍山村主任高会斌笑着说:“能生活在马鞍山村,是一种无尽的幸福,也是一种无尽的享受,所以我们格外珍惜,也格外爱恋。”
  硬板路在蜿蜒中通向远方,道路两旁罗列的是密密麻麻的古茶树。“更大的茶树还在前方哩。”见记者停下脚步,不停地按动手中的相机快门,幽默风趣的高会斌说,“在马鞍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茶树的习惯,久而久之,茶叶便成了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马鞍山村,位于镇康县的县城北部,与永德县的勐板乡相邻。在离马鞍山村不到十公里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忙肺茶出产地。马鞍山村的种茶历史悠久,但马鞍山茶声名鹊起,却只是近几年的事情。“马鞍山茶的品牌打响了,能多卖一些钱,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改善生产生活状况。”高会斌说,自他记事以来,马鞍山村的茶树就是成片成片的,不论茶叶市场如何沉浮,村民管理茶树、爱护茶树的态度始终如一,这种矜持不变的品质,很令人感动。
  在干净的硬板路上,和高会斌边走边聊,边聊边看古茶树。道路在前方突然向左转,转过弯,看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背着竹篮迎面而来。“老人家,这是采了不少茶啊!”记者搭话。“还行,还行,这是采了两个小时的成果。”老人笑着说,“采了一辈子的茶,做了一辈子的茶,也喝了一辈子的茶,直到现在,也停不下来采茶、做茶、喝茶的脚步。”老人补充说,或许,这也是对茶的一种敬畏和感恩,因为在日常生活里,不论做什么,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招待客人,都离不开茶。
  “高山云雾出好茶。”抵达马鞍山村的当天,恰巧云雾升腾。白色的雾气时而浓厚,时而稀薄,笼罩着错落有致的村庄和参差不齐的茶树。按照当地人的说法,马鞍山村因山形酷似马鞍而得名。远远看去,这种山形的线条,在浓淡相宜的云雾中被勾勒得更加明显。
  马鞍山茶的核心区是大包包茶地,那里的茶树清一色的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树,并且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在其间漫游,所感受到的都是茶叶的芬芳和飞舞;在其间漫游,清风柔暖,有歌声轻轻地飘来,循声而去,看到一位戴着斗笠的妇女正在高高的茶树上采摘茶叶。
  “白天采茶,晚上炒茶。”采茶妇女名叫余宗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马鞍山人。她说,茶叶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近年来,随着茶叶价格的增长,家里的境况变得越来越好。和余宗玲一同采摘茶叶的马鞍山村民李子艳说,她家有茶地20多亩,且都在核心区大包包茶地,春茶时节,家里每天得雇好几个小工采茶、制茶;秋茶时节,雇的小工要少一些,但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雇小工的开支归开支,家里的茶叶收入还是有好大一笔的。”李子艳乐呵呵地说。
  马鞍山人热衷于茶树种植,一方面是源于人文因素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马鞍山村的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17℃,年均降水量1520毫米,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在马鞍山村,种植茶树、管理茶地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基本不用怎么引导,村民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马鞍山村支书朱正强说。
  在马鞍山村,茶树沿山分布,茶叶初制所邻近茶地而建。在核心区大包包茶地的周边,玉鞍茶厂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茶叶初制所。刚刚晾晒完茶叶的女主人李肃连,见客人进厂,笑着走了过来,把客人引进茶室里,准备烧水泡茶。“今天实在对不起大家,只能给你们泡一点秋茶尝尝,春茶全部被商家买走了。”李肃连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马鞍山茶的茶质好、性价比较之其他地区要高得多,所以销售问题基本不用发愁。”
  据介绍,马鞍山村有茶叶面积5020亩,户均11.56亩;初具规模茶叶初制所10余家,茶叶协会1个、会员50余户。马鞍山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茶叶村”,因茶扬名,因茶获得长足发展。

 

返回
2025年07月21日  第809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名副其实“茶叶村”

——马鞍山村的美学地图(上)

刊发时间:2018-10-27 A1版  作者:张伟锋 李正文 罗荣超 【字体:大 中 小】

编者按:
  “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这是临沧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重大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全市上下热烈响应,敢于当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典型。镇康县忙丙乡马鞍山村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谋划长远,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属于自己的乡村美学。从今日起,本报刊发来自马鞍山村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九月的马鞍山村,茶树苍翠,竞相吐绿。
  九月的马鞍山村,清风徐徐,茶香盈人。
  九月,置身于镇康县忙丙乡马鞍山村,仿佛走进了诗情画意中,让人心旷神怡。漫步在宽敞的硬板路上,皮肤黝黑、憨厚淳朴的马鞍山村主任高会斌笑着说:“能生活在马鞍山村,是一种无尽的幸福,也是一种无尽的享受,所以我们格外珍惜,也格外爱恋。”
  硬板路在蜿蜒中通向远方,道路两旁罗列的是密密麻麻的古茶树。“更大的茶树还在前方哩。”见记者停下脚步,不停地按动手中的相机快门,幽默风趣的高会斌说,“在马鞍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茶树的习惯,久而久之,茶叶便成了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马鞍山村,位于镇康县的县城北部,与永德县的勐板乡相邻。在离马鞍山村不到十公里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忙肺茶出产地。马鞍山村的种茶历史悠久,但马鞍山茶声名鹊起,却只是近几年的事情。“马鞍山茶的品牌打响了,能多卖一些钱,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改善生产生活状况。”高会斌说,自他记事以来,马鞍山村的茶树就是成片成片的,不论茶叶市场如何沉浮,村民管理茶树、爱护茶树的态度始终如一,这种矜持不变的品质,很令人感动。
  在干净的硬板路上,和高会斌边走边聊,边聊边看古茶树。道路在前方突然向左转,转过弯,看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背着竹篮迎面而来。“老人家,这是采了不少茶啊!”记者搭话。“还行,还行,这是采了两个小时的成果。”老人笑着说,“采了一辈子的茶,做了一辈子的茶,也喝了一辈子的茶,直到现在,也停不下来采茶、做茶、喝茶的脚步。”老人补充说,或许,这也是对茶的一种敬畏和感恩,因为在日常生活里,不论做什么,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招待客人,都离不开茶。
  “高山云雾出好茶。”抵达马鞍山村的当天,恰巧云雾升腾。白色的雾气时而浓厚,时而稀薄,笼罩着错落有致的村庄和参差不齐的茶树。按照当地人的说法,马鞍山村因山形酷似马鞍而得名。远远看去,这种山形的线条,在浓淡相宜的云雾中被勾勒得更加明显。
  马鞍山茶的核心区是大包包茶地,那里的茶树清一色的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树,并且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在其间漫游,所感受到的都是茶叶的芬芳和飞舞;在其间漫游,清风柔暖,有歌声轻轻地飘来,循声而去,看到一位戴着斗笠的妇女正在高高的茶树上采摘茶叶。
  “白天采茶,晚上炒茶。”采茶妇女名叫余宗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马鞍山人。她说,茶叶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近年来,随着茶叶价格的增长,家里的境况变得越来越好。和余宗玲一同采摘茶叶的马鞍山村民李子艳说,她家有茶地20多亩,且都在核心区大包包茶地,春茶时节,家里每天得雇好几个小工采茶、制茶;秋茶时节,雇的小工要少一些,但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当然,雇小工的开支归开支,家里的茶叶收入还是有好大一笔的。”李子艳乐呵呵地说。
  马鞍山人热衷于茶树种植,一方面是源于人文因素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马鞍山村的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17℃,年均降水量1520毫米,特别适合茶树生长。“在马鞍山村,种植茶树、管理茶地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基本不用怎么引导,村民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马鞍山村支书朱正强说。
  在马鞍山村,茶树沿山分布,茶叶初制所邻近茶地而建。在核心区大包包茶地的周边,玉鞍茶厂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茶叶初制所。刚刚晾晒完茶叶的女主人李肃连,见客人进厂,笑着走了过来,把客人引进茶室里,准备烧水泡茶。“今天实在对不起大家,只能给你们泡一点秋茶尝尝,春茶全部被商家买走了。”李肃连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马鞍山茶的茶质好、性价比较之其他地区要高得多,所以销售问题基本不用发愁。”
  据介绍,马鞍山村有茶叶面积5020亩,户均11.56亩;初具规模茶叶初制所10余家,茶叶协会1个、会员50余户。马鞍山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茶叶村”,因茶扬名,因茶获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