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一座城市历史的精神坐标

刊发时间:2018-10-28 A3版  作者:丁世君

  近日,临翔区著名书画家兼文化人丁维道先生的《临沧人文记忆》一书付梓,作为一名地道的老临沧人,他又一次用自己的文字,为临沧人留下了更多的乡愁记忆。
  乡愁,永远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精神坐标。古人曾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字字句句,无一不是记录家乡留在游子心中最美的模样。
  而在我们的生活里,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家乡面貌日新月异,过去的传统瓦屋变成高楼大厦,羊肠小道变成了硬板路,就是很多人记忆中邻家的“小芳”也早就穿上了时髦的衣装。
  在我们心中,关于这个小城的历史记忆渐渐有些褪色。在外地人面前谈起临沧,我们总是怯怯地难以开口,因为不知道这片土地上曾经出过怎样的知名人物,有过怎样的故事,不清楚如何骄傲地介绍自己的家乡。“乡愁”似乎成了一个苍白的文字符号,简单的记忆根本无法承载我们对家乡的那份深情。
  作为临沧著名的文化人,丁维道先生对临沧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收集整理,努力用文字记录下他记忆里临沧的老样子,记录下那些渐渐快被遗忘的人文历史,让后人从他的文字中,溯源而上,细品乡愁。他的近作——《临沧人文记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临沧人文记忆》共273页,15.3万字。分六个部分:茶马古道马帮行话、临沧民俗美食十八怪、临沧对联趣话、临沧民俗杂谈、临沧文人故事、题壁自度曲。
  临沧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日常生活中留下了很多“马帮生活”的痕迹。如“大猫猫”一词,原来是奔走于滇西南一带的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中,用来称呼老虎或豹子等一类较大型的食肉野兽的,现在这个词在一些老人哄逗幼童时候仍然沿用,如果幼童长时间啼哭不睡,老人就会吓唬“不能哭了,不能哭了,再哭大猫猫来了”,幼童虽不知“大猫猫”为何物,却常常会因莫名的害怕与敬畏而戛然止声。
  再如“走路不允许跨越火塘”的马帮忌讳,其实在一些保存了火塘的山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这种风俗。火塘被认为是一个家庭中神圣的地方,火塘旁边的位置是留给家中有威望的长辈的,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从火塘上跨过。这不仅是临沧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更是临沧人礼仪、道德以及传统道德规范与现代精神文明相互交融的一种并不过时的选择。
  “临沧民俗杂谈”一章中,从数字忌讳入手,解释了临沧人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而是过“正月十六”的真正原因。临沧人对元宵节的排斥,一直是我们年轻人搞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当我们读了丁维道先生的《临沧人文记忆》后,我们终于知道事情的原委,让人颇有豁然开朗之感,让我们在追溯前辈们的已经遥将逝去记忆的过往时,解疑释惑,让我们获得了原来如此的知识。
  “临沧文人故事”一章内有史有据的记述,更是让我们认识了唐应韶、丁尚德、杨润枝、阮来庆等等临沧颇负盛名的文人先辈们,对追寻和探索我们边疆地方临沧的文明之源凭添几分自信。
  丁维道以传承和传播临沧文化为己任,遍访临沧的山水人情,泼墨山水更传播文化于校园,“题壁自度曲”一章节,就充分记录了他浓浓的乡情文化之旅,让我们通过他幽默诙谐而不失清新的词语,看到了一个文化老人对故乡人、文、景、事由衷热爱。
  正是由于丁维道的不懈努力,随着《临沧人文记忆》一书的面世,今日的我们,才可以从那些满溢着熟悉味道的文字中,寻找先人的足迹,领略临沧独特的风土人情,记住血脉中那浓浓的乡愁。

返回
2025年07月22日  第809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乡愁,一座城市历史的精神坐标

刊发时间:2018-10-28 A3版  作者:丁世君 【字体:大 中 小】

  近日,临翔区著名书画家兼文化人丁维道先生的《临沧人文记忆》一书付梓,作为一名地道的老临沧人,他又一次用自己的文字,为临沧人留下了更多的乡愁记忆。
  乡愁,永远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精神坐标。古人曾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字字句句,无一不是记录家乡留在游子心中最美的模样。
  而在我们的生活里,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家乡面貌日新月异,过去的传统瓦屋变成高楼大厦,羊肠小道变成了硬板路,就是很多人记忆中邻家的“小芳”也早就穿上了时髦的衣装。
  在我们心中,关于这个小城的历史记忆渐渐有些褪色。在外地人面前谈起临沧,我们总是怯怯地难以开口,因为不知道这片土地上曾经出过怎样的知名人物,有过怎样的故事,不清楚如何骄傲地介绍自己的家乡。“乡愁”似乎成了一个苍白的文字符号,简单的记忆根本无法承载我们对家乡的那份深情。
  作为临沧著名的文化人,丁维道先生对临沧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收集整理,努力用文字记录下他记忆里临沧的老样子,记录下那些渐渐快被遗忘的人文历史,让后人从他的文字中,溯源而上,细品乡愁。他的近作——《临沧人文记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临沧人文记忆》共273页,15.3万字。分六个部分:茶马古道马帮行话、临沧民俗美食十八怪、临沧对联趣话、临沧民俗杂谈、临沧文人故事、题壁自度曲。
  临沧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日常生活中留下了很多“马帮生活”的痕迹。如“大猫猫”一词,原来是奔走于滇西南一带的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中,用来称呼老虎或豹子等一类较大型的食肉野兽的,现在这个词在一些老人哄逗幼童时候仍然沿用,如果幼童长时间啼哭不睡,老人就会吓唬“不能哭了,不能哭了,再哭大猫猫来了”,幼童虽不知“大猫猫”为何物,却常常会因莫名的害怕与敬畏而戛然止声。
  再如“走路不允许跨越火塘”的马帮忌讳,其实在一些保存了火塘的山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这种风俗。火塘被认为是一个家庭中神圣的地方,火塘旁边的位置是留给家中有威望的长辈的,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从火塘上跨过。这不仅是临沧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更是临沧人礼仪、道德以及传统道德规范与现代精神文明相互交融的一种并不过时的选择。
  “临沧民俗杂谈”一章中,从数字忌讳入手,解释了临沧人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而是过“正月十六”的真正原因。临沧人对元宵节的排斥,一直是我们年轻人搞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当我们读了丁维道先生的《临沧人文记忆》后,我们终于知道事情的原委,让人颇有豁然开朗之感,让我们在追溯前辈们的已经遥将逝去记忆的过往时,解疑释惑,让我们获得了原来如此的知识。
  “临沧文人故事”一章内有史有据的记述,更是让我们认识了唐应韶、丁尚德、杨润枝、阮来庆等等临沧颇负盛名的文人先辈们,对追寻和探索我们边疆地方临沧的文明之源凭添几分自信。
  丁维道以传承和传播临沧文化为己任,遍访临沧的山水人情,泼墨山水更传播文化于校园,“题壁自度曲”一章节,就充分记录了他浓浓的乡情文化之旅,让我们通过他幽默诙谐而不失清新的词语,看到了一个文化老人对故乡人、文、景、事由衷热爱。
  正是由于丁维道的不懈努力,随着《临沧人文记忆》一书的面世,今日的我们,才可以从那些满溢着熟悉味道的文字中,寻找先人的足迹,领略临沧独特的风土人情,记住血脉中那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