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桑嘎》,唱出阿佤人的心声

刊发时间:2018-10-28 A3版  作者:杨茂芳

  参与编写《云南改革开放40年丛书·临沧卷》,先后3次采访“临沧桑嘎艺术学校”,生发诸多感慨。
  桑嘎艺术学校是临沧唯一一所佤族民族舞蹈培训中专学校,属民办非企业学校,由原临沧行署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职业培训许可证,2011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许可证》。这是一所传播佤族文化,弘扬佤族文化,培养佤族艺术人才,民族歌舞使者的摇篮。
  走进临翔区城南大转山,占地5600平方米的校园令人耳目一新。看见临沧桑嘎艺术学校,你就看见了从葫芦里走来的“司岗里”佤民族的历史。气壮山河的木鼓舞壁画,悠远神秘的沧源崖画复制画,穿黄衣系红带金光闪闪的牛头皇冠教学楼,仿佛置身阿佤山的佤族村寨。教学楼背后,依照佤族民居风格而建的小楼,供学员课余饭后休息,供三五成群的游客观赏。教学楼坐北朝南,建有展演厅、餐厅、学生宿舍楼,教学楼为4层,一楼是办公室,二楼至四楼分别是教室、图书室、排练室。
  三楼教室里,一位英俊男教师正在给学生上钢琴基础课,边演练边讲解,一群花季般的少年专心听讲,认真笔记。四楼第一间教室里,美丽的女教师正在教舞蹈,学员们看着大镜子里的自己,悉心模仿领会授课教师的每一个动作。第二间教室里,20来名学员正练“一字”等舞蹈基本功,身着健美服的女教师,挨个纠正不规范的动作。
  教学楼4楼走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大幅标语,让进入“桑嘎”的师生时刻不忘感恩党、感恩祖国。教学楼3楼走廊,醒目的“今日进桑嘎、明朝闯天下”,让佤山学子看到闯出大山、奔向大海的希望。院子2楼通道,“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横幅,彻底解除了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临沧,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国境线长290.791公里,老、边、山、穷的市情,决定了临沧脱贫攻坚的艰难。市委、市政府通过采取“着力打造具有临沧特点、国家水准、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加快建成世界佤文化中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大‘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农业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等一系列的举措,仅2017年就实现新增和转移劳动就业15万人,年内实现脱贫摘帽1.7万户、6.4万人,2018年尚有2.5万户、8.6万人未脱贫。在这组令人振奋的数字里,也有桑嘎艺术学校的一份功劳。
  校长李勇,90年代末高中毕业到深圳打工,经济特区昼夜腾飞的热浪,四季澎湃的波涛,无不熏陶历练着这位佤山男子汉。历经数年“闯荡”,使他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和执着。在旅游业突飞猛进的沿海城市,他看到佤族原始风情歌舞在旅游市场行情格外走红,便萌发了将佤族歌舞搬出阿佤山、推向大海的念头。1998年回临沧,目睹极度贫困的边陲大山里有许多青年由于文化素质低、外出就业难、增收门路窄、终日无事可做穷熬着,更激起了他带领群众利用阿佤山沉睡的民族歌舞资源脱贫致富的思考。对,创办民族歌舞职业学校,造就佤山舞蹈人才,让贫困青年走上艺术就业脱贫致富路。从此,他下定决心创办一所属于佤山农村娃的职业技术学校。
  一无教学场地、二无教学设备、三无开办资金、四无骨干人才,创业的艰难险阻不言自明。但他没有退缩,一个人默默地忙碌着、拼搏着,顽强迎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到来。1999年9月1日,一所环境清雅、以培养民族演艺人才为宗旨的临沧桑嘎艺术学校,矗立于临翔城南郊区森林繁茂的大转山与南汀河之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谙此理的李勇,倾其所有,诚聘优秀教师,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将“桑嘎艺术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很快得到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各界的信任和认可。至今已毕业3800多名学生,短期职业培训2000余名,其中65%的学生来自沧源佤族自治县。
  “历年各艺术学院毕业生、民族地区擅长民间歌舞人才和佤族文化研究专家,是学校的主要师资力量,目前学校以舞蹈表演为主要专业,每年面向普洱、临沧两市佤族聚居地招生210名学生,学制三年,中等专业学历。”李勇介绍,深感“临沧桑嘎艺术学校”是践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理念的典范,是推进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的先锋。
  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的李勇,编印了《佤族文化与文化民族基础知识》一书,让更多人了解佤族传统文化;重新编排《木鼓舞》《镖牛舞》《狩猎舞》《甩发舞》《梳子情话》《黑马王子与黑雪公主》等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精品歌舞,以佤族歌舞独特的魅力为核心,把潜在的佤族歌舞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成立桑嘎艺术团,活跃在各大景区常年展演,以佤山欢快热烈的旋律,狂放张扬的舞姿,尽情展示秘境临沧风采,先后应邀参加深圳华侨城第二届旅游狂欢节、广州国际美食节、杭州西湖狂欢节、南宁东盟招揽会、山东青岛啤酒节、中国专业卡通频道(金鹰卡通频道)开播典礼,湖南《快乐大本营》的拍摄、常州中华恐龙园万圣节等多种重要演出活动,学校下辖的8个桑嘎艺术团常年驻演于各大著名景区,使佤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播。
  教学楼的文化氛围别具一格,是佤民族文化与国学文化的深度融合。综合办公室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传承佤山民族文化、促进艺术就业之路”,时刻警示教职工勤奋工作。《弟子规》,号召师生“诵读国学经典,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千字文》,敦促师生“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三字经》,告诫师生“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百家姓》,要求师生“志存高远、传承文化”。红底白字也好,黄底白字也罢,一块宣传栏就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
  桑嘎艺术学校19年矢志不渝秉承和实践“弘扬佤族风情文化、打造佤族歌舞人才、拓宽艺术就业之路”的办学宗旨,加强与沿海各大主题公园景区的衔接,培训与就业相结合,走出了民办教育自主发展的新路,结出了“学校+景区”的丰硕成果。学校先后向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山东等数十家主题公园输送了近4000名以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舞蹈演艺人才,学生的就业率达98%以上,成为临沧市和普洱市少数民族青年和家长格外欢迎的“民族歌舞使者的摇篮”。
  “多少个寂寞的夜晚,多少次黎明的期盼,多少回山头遥望,多少次村头蹒跚……靠着你宽阔的肩膀,看着你手指的远方,展开我梦想的羽翼,去远方的天空翱翔……你是我寻梦的导航,照亮我人生旅程;你是我梦启的港湾,给了我一片海阔天空,海阔天空……”好一曲《梦寻桑嘎》,唱出了阿佤人的心声,唱响奔向大海的“桑嘎”!

返回
2025年07月22日  第809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梦寻桑嘎》,唱出阿佤人的心声

刊发时间:2018-10-28 A3版  作者:杨茂芳 【字体:大 中 小】

  参与编写《云南改革开放40年丛书·临沧卷》,先后3次采访“临沧桑嘎艺术学校”,生发诸多感慨。
  桑嘎艺术学校是临沧唯一一所佤族民族舞蹈培训中专学校,属民办非企业学校,由原临沧行署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职业培训许可证,2011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许可证》。这是一所传播佤族文化,弘扬佤族文化,培养佤族艺术人才,民族歌舞使者的摇篮。
  走进临翔区城南大转山,占地5600平方米的校园令人耳目一新。看见临沧桑嘎艺术学校,你就看见了从葫芦里走来的“司岗里”佤民族的历史。气壮山河的木鼓舞壁画,悠远神秘的沧源崖画复制画,穿黄衣系红带金光闪闪的牛头皇冠教学楼,仿佛置身阿佤山的佤族村寨。教学楼背后,依照佤族民居风格而建的小楼,供学员课余饭后休息,供三五成群的游客观赏。教学楼坐北朝南,建有展演厅、餐厅、学生宿舍楼,教学楼为4层,一楼是办公室,二楼至四楼分别是教室、图书室、排练室。
  三楼教室里,一位英俊男教师正在给学生上钢琴基础课,边演练边讲解,一群花季般的少年专心听讲,认真笔记。四楼第一间教室里,美丽的女教师正在教舞蹈,学员们看着大镜子里的自己,悉心模仿领会授课教师的每一个动作。第二间教室里,20来名学员正练“一字”等舞蹈基本功,身着健美服的女教师,挨个纠正不规范的动作。
  教学楼4楼走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大幅标语,让进入“桑嘎”的师生时刻不忘感恩党、感恩祖国。教学楼3楼走廊,醒目的“今日进桑嘎、明朝闯天下”,让佤山学子看到闯出大山、奔向大海的希望。院子2楼通道,“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横幅,彻底解除了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世界佤乡好地方,避暑避寒到临沧。”临沧,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国境线长290.791公里,老、边、山、穷的市情,决定了临沧脱贫攻坚的艰难。市委、市政府通过采取“着力打造具有临沧特点、国家水准、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加快建成世界佤文化中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大‘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农业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等一系列的举措,仅2017年就实现新增和转移劳动就业15万人,年内实现脱贫摘帽1.7万户、6.4万人,2018年尚有2.5万户、8.6万人未脱贫。在这组令人振奋的数字里,也有桑嘎艺术学校的一份功劳。
  校长李勇,90年代末高中毕业到深圳打工,经济特区昼夜腾飞的热浪,四季澎湃的波涛,无不熏陶历练着这位佤山男子汉。历经数年“闯荡”,使他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和执着。在旅游业突飞猛进的沿海城市,他看到佤族原始风情歌舞在旅游市场行情格外走红,便萌发了将佤族歌舞搬出阿佤山、推向大海的念头。1998年回临沧,目睹极度贫困的边陲大山里有许多青年由于文化素质低、外出就业难、增收门路窄、终日无事可做穷熬着,更激起了他带领群众利用阿佤山沉睡的民族歌舞资源脱贫致富的思考。对,创办民族歌舞职业学校,造就佤山舞蹈人才,让贫困青年走上艺术就业脱贫致富路。从此,他下定决心创办一所属于佤山农村娃的职业技术学校。
  一无教学场地、二无教学设备、三无开办资金、四无骨干人才,创业的艰难险阻不言自明。但他没有退缩,一个人默默地忙碌着、拼搏着,顽强迎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到来。1999年9月1日,一所环境清雅、以培养民族演艺人才为宗旨的临沧桑嘎艺术学校,矗立于临翔城南郊区森林繁茂的大转山与南汀河之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谙此理的李勇,倾其所有,诚聘优秀教师,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将“桑嘎艺术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很快得到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各界的信任和认可。至今已毕业3800多名学生,短期职业培训2000余名,其中65%的学生来自沧源佤族自治县。
  “历年各艺术学院毕业生、民族地区擅长民间歌舞人才和佤族文化研究专家,是学校的主要师资力量,目前学校以舞蹈表演为主要专业,每年面向普洱、临沧两市佤族聚居地招生210名学生,学制三年,中等专业学历。”李勇介绍,深感“临沧桑嘎艺术学校”是践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理念的典范,是推进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的先锋。
  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的李勇,编印了《佤族文化与文化民族基础知识》一书,让更多人了解佤族传统文化;重新编排《木鼓舞》《镖牛舞》《狩猎舞》《甩发舞》《梳子情话》《黑马王子与黑雪公主》等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精品歌舞,以佤族歌舞独特的魅力为核心,把潜在的佤族歌舞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成立桑嘎艺术团,活跃在各大景区常年展演,以佤山欢快热烈的旋律,狂放张扬的舞姿,尽情展示秘境临沧风采,先后应邀参加深圳华侨城第二届旅游狂欢节、广州国际美食节、杭州西湖狂欢节、南宁东盟招揽会、山东青岛啤酒节、中国专业卡通频道(金鹰卡通频道)开播典礼,湖南《快乐大本营》的拍摄、常州中华恐龙园万圣节等多种重要演出活动,学校下辖的8个桑嘎艺术团常年驻演于各大著名景区,使佤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播。
  教学楼的文化氛围别具一格,是佤民族文化与国学文化的深度融合。综合办公室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传承佤山民族文化、促进艺术就业之路”,时刻警示教职工勤奋工作。《弟子规》,号召师生“诵读国学经典,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千字文》,敦促师生“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三字经》,告诫师生“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百家姓》,要求师生“志存高远、传承文化”。红底白字也好,黄底白字也罢,一块宣传栏就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
  桑嘎艺术学校19年矢志不渝秉承和实践“弘扬佤族风情文化、打造佤族歌舞人才、拓宽艺术就业之路”的办学宗旨,加强与沿海各大主题公园景区的衔接,培训与就业相结合,走出了民办教育自主发展的新路,结出了“学校+景区”的丰硕成果。学校先后向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山东等数十家主题公园输送了近4000名以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舞蹈演艺人才,学生的就业率达98%以上,成为临沧市和普洱市少数民族青年和家长格外欢迎的“民族歌舞使者的摇篮”。
  “多少个寂寞的夜晚,多少次黎明的期盼,多少回山头遥望,多少次村头蹒跚……靠着你宽阔的肩膀,看着你手指的远方,展开我梦想的羽翼,去远方的天空翱翔……你是我寻梦的导航,照亮我人生旅程;你是我梦启的港湾,给了我一片海阔天空,海阔天空……”好一曲《梦寻桑嘎》,唱出了阿佤人的心声,唱响奔向大海的“桑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