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部落的茶话及茶事
2010年,我跟随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深入黑衣部落采访,当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推出了《黑衣部落》的专题片。当时永德县乌木龙乡乌木龙村二道桥组在俐侎人群中颇有声望的市级传承人“朵觋”张时从,给采访组介绍俐侎人识茶用茶的情况。
俐侎人识茶源于迁徙途中的际遇,迁徙中的俐侎人唯恐尾随的追兵赶上,惊慌赶路中饥渴难耐,以沿途树叶充饥解渴。沿路看到一些乔木长有鲜嫩透亮的树叶,用以充饥解渴。摘食这种树叶之后不久,感觉口中苦涩过后有泛甜的滋味,并且感觉神清目爽、口舌生津,身体热气消退、倍感精神。后来的一路迁徙中,俐侎人就多以这种树叶充饥解渴。来到迁入地之后,俐侎人发现这样的植物仍有生长,就移植栽种,久而久之,茶叶成为药品、食品和饮品。
据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茶叶就是黑衣部落的一副药。在长期和茶叶打交道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俐侎人发现用米、茶、糖相炒,可制成“糊米茶”,注水煮沸,饮汁,可泄热止燥;用沸水加盐巴泡茶饮用,可消炎和除感冒;用茶叶水洗眼,可祛除火眼;婴儿腋窝和裆部发炎,用鲜茶叶水涂洗可止;用茶汤漱口,可治牙龈发炎和牙齿疏松;用茶汤洗澡,可除皮屑和治皮肤瘙痒;用茶汤洗脚,可去脚气……
俐侎山寨有天然的山泉水,其水质上好,清凉甘甜,这样的水泡出的茶香味纯正、浓郁。在火塘中烧水的同时,俐侎人会以一种香竹制成的竹筒作烤茶器具,将茶叶放入竹筒中,在火塘里均匀地烘烤。茶叶既吸收竹子的香气,又保留了原有茶叶的清香。接下来的程序就进入“打茶”,据说“打茶”习俗源于俐侎人古时的生存环境,他们聚处山林中,“打茶”声可防止野兽靠近人群。茶叶烘烤至黄而不焦、香味四溢时,用沸水清洗茶具。清洗茶具后,将烘烤好的茶叶放入茶具,注入沸水,茶叶即在茶具中沸涨,发出如雷的响声,即“雷响”。后将茶具中的少许茶水,均匀地倒入茶杯中,然后进入“苦渡”程序,亦即在每个茶杯中注入沸水。据说古时,俐米山寨有一位勤劳的小伙与俐侎头人家的阿朵(未婚少女)相爱,却遭到双方家庭的反对,但他们依然爱得很真、很深。就在他们偷跑出野外谈情说爱时,小伙被毒蛇咬伤,阿朵用口吸出了毒液,找来茶叶嚼碎后一口口涂在小伙伤口上,小伙得救了,阿朵却中毒身亡。为纪念这个有情有意的阿朵,俐侎人在自己的传统茶艺中就把注水的过程叫做“苦渡”。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敬茶,俐侎山寨里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要把第一碗茶敬给长辈或者最尊贵的客人。“俐侎竹筒雷响茶”,包含俐侎人的深情和祝福,也是俐侎茶文化的体现。
俐侎人民间的茶叶制品多为晒青毛茶。平常的晒青毛茶经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抖晾、晒干等步骤而成。虽然是小异,却得花费更多精力,得下足更多功夫。制作的“辫子茶”和“把把茶”,一般以夏秋疯长的茶叶作原料,以保证茶叶条索的紧结和长度。杀青后的茶叶选取条形长者,在干净的木板或砧板上用双手搓揉紧结,再把一条条茶叶编成形如发辫的“辫子茶”。搓揉紧结的“辫子茶”和“把把茶”在阳光下晒干即成。
男子手脚笨拙,操持家务的女子勤脚快手。“辫子茶”和“把把茶”耗时费力,男人弄了一会儿就没有耐性,后来“辫子茶”和“把把茶”的制作成为女性的活计。由于外形的别致,时至今日,“辫子茶”和“把把茶”很受到访黑衣部落的人青睐。一些所谓的茶界“大咖”,喝了“辫子茶”和“把把茶”,说能闻到女人的体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