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寨子

——忙怀乡地名漫谈
刊发时间:2018-11-04 A3版  作者:陶仁标

  我认为了解一些地名文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我的家乡——新石器故乡的云县忙怀,地名内容丰富多彩,当地群众还流传着一些地名歇后语,比如:烧香磕头——忙贵(忙跪)、跪不下去——昔腾(膝疼)、公鸡过水——慢光(漫冠)、骡子打架——灯盏(蹬掌)、炉匠搬家——邦六(搬炉)、狗吃骨头——慢卡、媳妇有喜——忙怀等等。然而,正宗的地名普查考证工作,又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
  云县人民政府1985年3月颁发的《云县地名志》,在颁发文件中作了说明和要求,其中有:“我县民族杂居,历史悠久,地名演变复杂,表现为一地多名、一名多写、重名等情况。特别是‘文革’期间,大搞地名‘一片红’,任意更改地名,造成地名更加混乱,随着四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搞好地名普查工作,实现地名标准化,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国务院、省、地有关规定,我县于1980年12月开始对全县地名进行了全面普查。经过反复核实、考证,确定了我县标准地名,并编写了《云县地名志》一书,经县人民政府审核,决定予以颁发使用。今后,在称呼、书写使用地名时应按照此次确定的标准地名,不得随意更改。凡是需要更改和新命名的地名,一律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方能启用。”
  在《云县地名志》中,其中辑录有忙怀乡行政村和自然村地名196个,分别是:邦六村的邦六、旧地基、嘎旧、忙怀村、阿坡田、新村、河边村7个;拉弄村的拉弄平掌、大村、山头村、岭岗、三家村、阿家、烟锅山、旧地基、周家村、玉碗水、大丫口、大坟墓田、石房河、四家村、多依树15个;慢卡村的慢卡、丫口村、羊圈村、沙田村、坟墓村、凹子村、戴家村、漫船、苏家村、隔界、围墙村、丫口、扇子田、大村、黑山、石旮旯、砚碗水、新村、大水井、大平掌、浪汤箐、平掌田、岭岗村、凹子地、大村、上村、慢智、团山、狐狸地、平掌地30个;高井槽村的高井槽、老鼠岭岗、竹蓬箐、陡山村、旧园子村、小荒田、山头村、大河边、大田山、大荒田、老丙田、大箐凹子、小平掌、麻栗梁、赵家村、坟墓村、罗家村、大村山、团山19个;丙茂村的丙茂、杨家村、泡竹林、小村山、下丙茂、山头村、小慢林、大村、亮山箐、上丙茂、大凹子、陈家村、背阴山、大水平、岔箐、大平掌、祠堂山、熊家村、打箩村19个;  麦地村的麦地、麦地街、大村、半坡、三家村、董保村、石旮旯、董家村、果园村、新房子、李家村、王家村、瓦房村、半路村、平掌村、班炉村、山头村、浪坝村、凹子村19个;新街村的新街、街子、大村、小村、旧房子、猛稿村、岩子脚、独家村、下村、机刺林、蒿子坝、王家村、多依树、杨家村、丫口村、高家村、三家村、丫口、老鲁村19个;新路村(原为半路村)的半路、和尚坟、甲坝田、邦卡村、小田村、新房子、三家村、小丙勒、岩子头、赶马村、村尾巴、新寨、岔箐、白竹林14个;新平村(原为平地村)的平地、石坡坡、困困、龙竹蓬、橄榄山、平田、赶猪林、困票大村、杨梅树村、吃水箐10个;温速村的温速、丫口田、火山箐、大平掌地、后箐、大岔山、小新村、字家地、黄家村、大地、田心、立新河、郑家村、大山头、大忙贵、梅子树、旧村、岩子头、龙潭、平地、大村21个;忙贵村的忙贵、干龙潭、下岭岗、黄栗山、新地基、半坡、打猴河、窝坨、本田、歇场、大梁子、郑家、上台、中台、下台、桃子树、白草山、百草山丫口、旧地基、背阴寨、上松山、下松山、团山23个。
  而在这196个地名中,除汉语外的傣语地名有20个,分别是:忙怀(忙:寨子,怀:山谷,意为山谷中的寨子。忙怀乡因乡政府驻忙怀村附近而得名);邦六(邦:坪,六:攀枝花,意为攀枝花坪);嘎旧(嘎:寨子,旧:垭口,意为垭口寨);拉弄平掌(拉:坡,弄:大,意为在大坡上的平掌);慢卡(慢;地方,卡:茅草,意为茅草多的地方);慢智(慢:地方,智:水泡着,意为有水灌溉的地方);老丙田(老:箐,丙:坪,意为箐边平田);丙茂(丙:坪,茂:荷花,意为荷花坪);上丙茂(除位置高外,意同丙茂);下丙茂(除位置低外,意同丙茂);小慢林(慢:寨子,林:栗树,意为栗树寨,村小故名);班炉村(意同邦六);猛稿村(猛:地方,稿:旧,意为在旧地方);邦卡(邦:坪,卡:茅草,意为茅草坪);小丙勒(丙:坪,勒:三角,意为三角坪,因村小而得名);困困(困:土堆,意为蚂蚁做窝形成的土堆);困票大村(困:土堆,票:凤尾竹,意为土堆上长着凤尾竹的大村子);温速(温:凹子,速:白花,意为白花树凹子);大忙贵(忙:寨子,贵:箐头,意为箐头的大寨子);忙贵村(寨子规模大小有区分,意同大忙贵)。
  以彝族布朗族为主聚居的忙怀乡,为什么有傣语地名的存在呢?
  这说明了傣族曾经在忙怀乡居住生活过,从现在的一些遗址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个事实,比如在忙怀大转弯码头上面的山梁上,有一处地名就叫摆夷坟山,摆夷是傣族的另一种他称,说明在这里埋葬过傣族的先民,而且在云县的发展历史上,从大候州和大勐麻土巡检傣族土官统治云县五百多年的历史,也说明傣族是云县这块土地上最早的主要民族之一。后来居住在忙怀乡的傣族向外迁移,主要是沿澜沧江顺流而下,附近就有梨树乡的丙必利傣族村寨,直至更远的亚热带河谷或平坝等一些地方。
  地名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借以识别宇宙间各种地理实体的不同位置、不同范围、不同形状特征而共同约定的名称,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给大地留下的符号,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从忙怀乡存在的傣语地名,也证明了地名不仅是地理方位的标志,更是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地名是一部浓缩的历史,从地名中可以看出民族历史文化演进、变迁的轨迹。

返回
2025年07月22日  第810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山谷中的寨子

——忙怀乡地名漫谈

刊发时间:2018-11-04 A3版  作者:陶仁标 【字体:大 中 小】

  我认为了解一些地名文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我的家乡——新石器故乡的云县忙怀,地名内容丰富多彩,当地群众还流传着一些地名歇后语,比如:烧香磕头——忙贵(忙跪)、跪不下去——昔腾(膝疼)、公鸡过水——慢光(漫冠)、骡子打架——灯盏(蹬掌)、炉匠搬家——邦六(搬炉)、狗吃骨头——慢卡、媳妇有喜——忙怀等等。然而,正宗的地名普查考证工作,又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
  云县人民政府1985年3月颁发的《云县地名志》,在颁发文件中作了说明和要求,其中有:“我县民族杂居,历史悠久,地名演变复杂,表现为一地多名、一名多写、重名等情况。特别是‘文革’期间,大搞地名‘一片红’,任意更改地名,造成地名更加混乱,随着四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搞好地名普查工作,实现地名标准化,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国务院、省、地有关规定,我县于1980年12月开始对全县地名进行了全面普查。经过反复核实、考证,确定了我县标准地名,并编写了《云县地名志》一书,经县人民政府审核,决定予以颁发使用。今后,在称呼、书写使用地名时应按照此次确定的标准地名,不得随意更改。凡是需要更改和新命名的地名,一律报县人民政府批准,方能启用。”
  在《云县地名志》中,其中辑录有忙怀乡行政村和自然村地名196个,分别是:邦六村的邦六、旧地基、嘎旧、忙怀村、阿坡田、新村、河边村7个;拉弄村的拉弄平掌、大村、山头村、岭岗、三家村、阿家、烟锅山、旧地基、周家村、玉碗水、大丫口、大坟墓田、石房河、四家村、多依树15个;慢卡村的慢卡、丫口村、羊圈村、沙田村、坟墓村、凹子村、戴家村、漫船、苏家村、隔界、围墙村、丫口、扇子田、大村、黑山、石旮旯、砚碗水、新村、大水井、大平掌、浪汤箐、平掌田、岭岗村、凹子地、大村、上村、慢智、团山、狐狸地、平掌地30个;高井槽村的高井槽、老鼠岭岗、竹蓬箐、陡山村、旧园子村、小荒田、山头村、大河边、大田山、大荒田、老丙田、大箐凹子、小平掌、麻栗梁、赵家村、坟墓村、罗家村、大村山、团山19个;丙茂村的丙茂、杨家村、泡竹林、小村山、下丙茂、山头村、小慢林、大村、亮山箐、上丙茂、大凹子、陈家村、背阴山、大水平、岔箐、大平掌、祠堂山、熊家村、打箩村19个;  麦地村的麦地、麦地街、大村、半坡、三家村、董保村、石旮旯、董家村、果园村、新房子、李家村、王家村、瓦房村、半路村、平掌村、班炉村、山头村、浪坝村、凹子村19个;新街村的新街、街子、大村、小村、旧房子、猛稿村、岩子脚、独家村、下村、机刺林、蒿子坝、王家村、多依树、杨家村、丫口村、高家村、三家村、丫口、老鲁村19个;新路村(原为半路村)的半路、和尚坟、甲坝田、邦卡村、小田村、新房子、三家村、小丙勒、岩子头、赶马村、村尾巴、新寨、岔箐、白竹林14个;新平村(原为平地村)的平地、石坡坡、困困、龙竹蓬、橄榄山、平田、赶猪林、困票大村、杨梅树村、吃水箐10个;温速村的温速、丫口田、火山箐、大平掌地、后箐、大岔山、小新村、字家地、黄家村、大地、田心、立新河、郑家村、大山头、大忙贵、梅子树、旧村、岩子头、龙潭、平地、大村21个;忙贵村的忙贵、干龙潭、下岭岗、黄栗山、新地基、半坡、打猴河、窝坨、本田、歇场、大梁子、郑家、上台、中台、下台、桃子树、白草山、百草山丫口、旧地基、背阴寨、上松山、下松山、团山23个。
  而在这196个地名中,除汉语外的傣语地名有20个,分别是:忙怀(忙:寨子,怀:山谷,意为山谷中的寨子。忙怀乡因乡政府驻忙怀村附近而得名);邦六(邦:坪,六:攀枝花,意为攀枝花坪);嘎旧(嘎:寨子,旧:垭口,意为垭口寨);拉弄平掌(拉:坡,弄:大,意为在大坡上的平掌);慢卡(慢;地方,卡:茅草,意为茅草多的地方);慢智(慢:地方,智:水泡着,意为有水灌溉的地方);老丙田(老:箐,丙:坪,意为箐边平田);丙茂(丙:坪,茂:荷花,意为荷花坪);上丙茂(除位置高外,意同丙茂);下丙茂(除位置低外,意同丙茂);小慢林(慢:寨子,林:栗树,意为栗树寨,村小故名);班炉村(意同邦六);猛稿村(猛:地方,稿:旧,意为在旧地方);邦卡(邦:坪,卡:茅草,意为茅草坪);小丙勒(丙:坪,勒:三角,意为三角坪,因村小而得名);困困(困:土堆,意为蚂蚁做窝形成的土堆);困票大村(困:土堆,票:凤尾竹,意为土堆上长着凤尾竹的大村子);温速(温:凹子,速:白花,意为白花树凹子);大忙贵(忙:寨子,贵:箐头,意为箐头的大寨子);忙贵村(寨子规模大小有区分,意同大忙贵)。
  以彝族布朗族为主聚居的忙怀乡,为什么有傣语地名的存在呢?
  这说明了傣族曾经在忙怀乡居住生活过,从现在的一些遗址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个事实,比如在忙怀大转弯码头上面的山梁上,有一处地名就叫摆夷坟山,摆夷是傣族的另一种他称,说明在这里埋葬过傣族的先民,而且在云县的发展历史上,从大候州和大勐麻土巡检傣族土官统治云县五百多年的历史,也说明傣族是云县这块土地上最早的主要民族之一。后来居住在忙怀乡的傣族向外迁移,主要是沿澜沧江顺流而下,附近就有梨树乡的丙必利傣族村寨,直至更远的亚热带河谷或平坝等一些地方。
  地名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借以识别宇宙间各种地理实体的不同位置、不同范围、不同形状特征而共同约定的名称,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给大地留下的符号,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从忙怀乡存在的傣语地名,也证明了地名不仅是地理方位的标志,更是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地名是一部浓缩的历史,从地名中可以看出民族历史文化演进、变迁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