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求真知找规律

——沧源佤族自治县破解党建与扶贫“两张皮”问题有实招
刊发时间:2018-11-05 A1版  作者:陈灿华 李强斌 关汪武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沧源佤族自治县用“一盘棋”规划脱贫攻坚和基层党建工作,在阿佤山区形成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有效破解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两张皮”问题。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那么破解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两张皮’问题就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2015年以来,我们按照‘一个规划统领、五双联动推进、十项工程托底’,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责任机制,注重党建引领、党员共建,目前,全县三分之二的机关企事业党员干部、职工下沉一线与群众共住共建助推脱贫攻坚,确保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同向发力,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建功、能立业、作贡献。”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杨光树介绍说。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对于扶贫攻坚工作而言,干没干、干的好不好,必须以严格的制度执行,来倒逼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扶贫攻坚没有回头路,更没有什么余地,找出脱贫短板、消除贫困死角、严格考核评估、加强督查巡查,都是关键一环,都是重要一步,只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脱贫攻坚之战必胜,共同富裕之目标必成。
  记者了解到,沧源佤族自治县在“双推进”中“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搞好规划,扬长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搭建抓实边境一线党建长廊建设等一批载体工程精准发力,每年给予建制村党组织5万元、社区党组织10万元、村民小组党支部3000元工作经费,在农村实施“123”党建模式,在机关突出“排头+治病”,推行“先锋亮绩,积分考核” 制度,推动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在实施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清零行动中,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近1.1亿元,建成村组活动场所697个(行政村90个、组级582,社区20个、农场5个),标准篮球场446块,实现了自然村(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
  在推动脱贫攻坚中工作,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实打实干,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实施“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等党员先锋工程,以“帮、提、育、扶”等方式,通过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产业。2014年以来,全县有744户党员为11138户群众承贷贷款3809万元。
  目前,全县共有致富带头人349名,其中党员致富带头人222名,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106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发放党费贴息贷款1200余万元,一批创业致富行动计划初见成效。同时,积极推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共对792名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建立“党员联农户”帮带联建机制,有1560名农村党员与2903户农户结成对子,每个村都有2至3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被聘请担任义务卫生督查员。
  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为解决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两张皮”问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的实施方案》,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采取“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党员产业大户+基地+贫困户”等捆绑模式及“贫困户+贫困户”互惠联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资金资本化、扶贫精准化,真正实现了群众“离地不失地、农民变股民,离土不离乡、农民变工人”的心愿。目前,全县实施合作项目185个,93个村(社区)100%覆盖,村集体收入达722余万元,其中有2万元以下的村(社区)7个,2至5万元的村(社区)25个,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61个。怕拍村党支部书记卫明祥说,“走‘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精准扶贫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说话底气更足,发展更有劲。”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切实提升贫困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制定了《沧源佤族自治县进一步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方案》,派强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常态化开展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班子综合研判,优化班子、选准带头人下好“先手棋”,通过“好、中、差”来确定等次,今年以来,对“差”等次的5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撤换;对“庸、懒、散”村组干部开展提醒谈话达20人次。加强对脱贫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在脱贫攻坚中工作出色、表现优秀的扶贫干部、基层干部注重提拔使用。
  与此同时,还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主题,加强教育引导,开展扶志教育活动,创办脱贫攻坚“讲习所”等。通过引导贫困户算清收入和支出账,让贫困户对收入、支出和消费情况心中有底、说得清、算得明。目前,全县建成新时代农民讲习所110个、“村史室”93个,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双推进”实现“无缝对接”。

返回
2025年07月21日  第810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在实践中求真知找规律

——沧源佤族自治县破解党建与扶贫“两张皮”问题有实招

刊发时间:2018-11-05 A1版  作者:陈灿华 李强斌 关汪武 【字体:大 中 小】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沧源佤族自治县用“一盘棋”规划脱贫攻坚和基层党建工作,在阿佤山区形成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有效破解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两张皮”问题。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那么破解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两张皮’问题就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2015年以来,我们按照‘一个规划统领、五双联动推进、十项工程托底’,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责任机制,注重党建引领、党员共建,目前,全县三分之二的机关企事业党员干部、职工下沉一线与群众共住共建助推脱贫攻坚,确保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同向发力,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建功、能立业、作贡献。”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杨光树介绍说。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对于扶贫攻坚工作而言,干没干、干的好不好,必须以严格的制度执行,来倒逼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扶贫攻坚没有回头路,更没有什么余地,找出脱贫短板、消除贫困死角、严格考核评估、加强督查巡查,都是关键一环,都是重要一步,只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脱贫攻坚之战必胜,共同富裕之目标必成。
  记者了解到,沧源佤族自治县在“双推进”中“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搞好规划,扬长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搭建抓实边境一线党建长廊建设等一批载体工程精准发力,每年给予建制村党组织5万元、社区党组织10万元、村民小组党支部3000元工作经费,在农村实施“123”党建模式,在机关突出“排头+治病”,推行“先锋亮绩,积分考核” 制度,推动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在实施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清零行动中,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近1.1亿元,建成村组活动场所697个(行政村90个、组级582,社区20个、农场5个),标准篮球场446块,实现了自然村(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覆盖。
  在推动脱贫攻坚中工作,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实打实干,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实施“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等党员先锋工程,以“帮、提、育、扶”等方式,通过党员+群众“1+X”帮带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产业。2014年以来,全县有744户党员为11138户群众承贷贷款3809万元。
  目前,全县共有致富带头人349名,其中党员致富带头人222名,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106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发放党费贴息贷款1200余万元,一批创业致富行动计划初见成效。同时,积极推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共对792名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建立“党员联农户”帮带联建机制,有1560名农村党员与2903户农户结成对子,每个村都有2至3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被聘请担任义务卫生督查员。
  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着力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为解决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两张皮”问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的实施方案》,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采取“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党员产业大户+基地+贫困户”等捆绑模式及“贫困户+贫困户”互惠联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资金资本化、扶贫精准化,真正实现了群众“离地不失地、农民变股民,离土不离乡、农民变工人”的心愿。目前,全县实施合作项目185个,93个村(社区)100%覆盖,村集体收入达722余万元,其中有2万元以下的村(社区)7个,2至5万元的村(社区)25个,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61个。怕拍村党支部书记卫明祥说,“走‘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精准扶贫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说话底气更足,发展更有劲。”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全面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切实提升贫困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制定了《沧源佤族自治县进一步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工作方案》,派强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常态化开展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班子综合研判,优化班子、选准带头人下好“先手棋”,通过“好、中、差”来确定等次,今年以来,对“差”等次的5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撤换;对“庸、懒、散”村组干部开展提醒谈话达20人次。加强对脱贫一线干部的关爱激励,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在脱贫攻坚中工作出色、表现优秀的扶贫干部、基层干部注重提拔使用。
  与此同时,还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主题,加强教育引导,开展扶志教育活动,创办脱贫攻坚“讲习所”等。通过引导贫困户算清收入和支出账,让贫困户对收入、支出和消费情况心中有底、说得清、算得明。目前,全县建成新时代农民讲习所110个、“村史室”93个,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双推进”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