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三个组织化”推动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刊发时间:2018-11-07 A1版  作者:李 微

发挥优势   强化引导

我市“三个组织化”推动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本报讯   (通讯员  李 微)   近年来,我市将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抓实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产业发展三个组织化程度,有效推动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抓实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挪穷窝”。全面推广“六个共同”经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组建“易地搬迁宣传小分队”,进村入户宣传上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做群众思想工作,消除群众顾虑,做到“搬迁不漏一户、不留一人”。在易地搬迁过程中,通过“党支部+党员+农户”,把涉及搬迁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安置点党支部56个,党员干部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群众做规划56份,为群众解难题393个,组织群众有序搬迁、安全搬迁。推广“党支部+理事会”工作机制,村党组织引导群众成立安置点建房理事会,推荐骨干党员担任理事长,通过牵线搭桥,由理事会负责与建筑材料供应商协商价格,统一采购钢筋、水泥、砖块、石料、沙子等主要建材,统筹调配脚手架、抽水机、管子、电表等建筑物资,组织农户结成建设互助小组,自愿换工,集体劳动,户均降低建房成本2.5万元左右。同时,村党组织与理事会和村民“约法三章”,房屋建好后一律不请客不送礼,由理事会负责监督执行,帮助群众算好“请客账”。2016年以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市共有5316户农户在191个易地搬迁点扎根安家。
  抓实劳务输出组织化——“换穷业”。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劳务输出机制,走“培训+输出”的路子,做到“应培尽培、应转尽转”。坚持“扶志+扶智+扶技+扶业”相结合,各级党组织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针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并协调安排相关岗位实习。今年以来,实现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全覆盖,培训贫困群众59772人次。将1132名带动作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党员纳入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进行直接培养,采取“1+x”的帮带模式,让农村实用人才党员与同村同组的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先后帮带输出贫困群众就业32498人。以“万企帮万村”帮扶结对子为契机,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优势,协调解决“两新”企业对员工的岗前、岗中培训,促进“两新”企业面向帮扶对象招收员工,提供劳动和社会保障。
  抓实产业发展组织化——“拔穷根”。紧盯产业发展这个重心,将党的组织建设深度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全市共在农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436个,每个村成立一个以上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催生了一批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基地。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障办法,市县各职能部门把资源资金集中打捆投向贫困村,探索出了一条行得稳、能见效、走得远的路子。目前,全市890个村全部“破壳”,85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有119个。聚焦产业扶贫,采取“党组织+电子商务”模式,建立农产品上行的综合服务体系,资源整合模式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在临翔区电子商务创业街成立商圈党支部,由党支部牵头建立了电商扶贫车间体系,在网络上策划上线了9大类53款农特产品,经过分级、包装、营销、品牌、数据一体化,使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提高。

返回
2025年07月22日  第810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我市“三个组织化”推动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刊发时间:2018-11-07 A1版  作者:李 微 【字体:大 中 小】

发挥优势   强化引导

我市“三个组织化”推动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本报讯   (通讯员  李 微)   近年来,我市将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抓实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产业发展三个组织化程度,有效推动党建与脱贫“同频共振”。
  抓实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挪穷窝”。全面推广“六个共同”经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组建“易地搬迁宣传小分队”,进村入户宣传上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做群众思想工作,消除群众顾虑,做到“搬迁不漏一户、不留一人”。在易地搬迁过程中,通过“党支部+党员+农户”,把涉及搬迁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安置点党支部56个,党员干部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帮助群众做规划56份,为群众解难题393个,组织群众有序搬迁、安全搬迁。推广“党支部+理事会”工作机制,村党组织引导群众成立安置点建房理事会,推荐骨干党员担任理事长,通过牵线搭桥,由理事会负责与建筑材料供应商协商价格,统一采购钢筋、水泥、砖块、石料、沙子等主要建材,统筹调配脚手架、抽水机、管子、电表等建筑物资,组织农户结成建设互助小组,自愿换工,集体劳动,户均降低建房成本2.5万元左右。同时,村党组织与理事会和村民“约法三章”,房屋建好后一律不请客不送礼,由理事会负责监督执行,帮助群众算好“请客账”。2016年以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市共有5316户农户在191个易地搬迁点扎根安家。
  抓实劳务输出组织化——“换穷业”。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劳务输出机制,走“培训+输出”的路子,做到“应培尽培、应转尽转”。坚持“扶志+扶智+扶技+扶业”相结合,各级党组织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针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并协调安排相关岗位实习。今年以来,实现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全覆盖,培训贫困群众59772人次。将1132名带动作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党员纳入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进行直接培养,采取“1+x”的帮带模式,让农村实用人才党员与同村同组的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先后帮带输出贫困群众就业32498人。以“万企帮万村”帮扶结对子为契机,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优势,协调解决“两新”企业对员工的岗前、岗中培训,促进“两新”企业面向帮扶对象招收员工,提供劳动和社会保障。
  抓实产业发展组织化——“拔穷根”。紧盯产业发展这个重心,将党的组织建设深度嵌入到产业扶贫之中,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全市共在农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436个,每个村成立一个以上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催生了一批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基地。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障办法,市县各职能部门把资源资金集中打捆投向贫困村,探索出了一条行得稳、能见效、走得远的路子。目前,全市890个村全部“破壳”,85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有119个。聚焦产业扶贫,采取“党组织+电子商务”模式,建立农产品上行的综合服务体系,资源整合模式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在临翔区电子商务创业街成立商圈党支部,由党支部牵头建立了电商扶贫车间体系,在网络上策划上线了9大类53款农特产品,经过分级、包装、营销、品牌、数据一体化,使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