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临沧之行初探

刊发时间:2018-11-11 A3版  作者:陈梦云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为考察澜沧江下游的流向,徐霞客的脚步曾经踏上临沧这块土地。
  从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关注或者记载徐霞客云州之行的史料来看,除了当时成书于明朝时期的《徐霞客游记》本身之外,最早的材料可能为云县乡贤沈文安先生撰于1946年的《三教寺碑记》,碑记云:“云县城北有古刹名三教寺,明代江阴徐宏祖游云城,曾有记载。”此碑现存云县圣教寺大殿、兜率宫山墙右侧。成书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时任顺宁县长张问德主持修撰的《顺宁县志初稿》一书,因历史上云州曾隶属于顺宁府,所以此书也有云州史实入载。是书“卷二十二艺文”之“文征(外编)”收录较为详细的《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之一部,即徐霞客游历顺宁、云州部分之内容)。而早于《三教寺碑记》的康熙《顺宁府志》、康熙《云州志》、雍正《顺宁府志》、乾隆《顺宁府志》、光绪《续修顺宁府志》和成书于民国十年(1921年)的《云县地志资料》均未载徐霞客游历云州之事或信息。
  《云县志·上编》(1983年版,内部出版)开始记录或者关注徐霞客游历云州的地方为两处,一处是“卷十诗文征”之“外编散文”中节录《徐霞客游记·游滇记》之关于“云州”之主要内容,名曰“游云州记”。另一处为,本志书之末收录的云州“州治沿革图”,标识有徐霞客由顺宁(今凤庆)入云州路线和返顺宁路线示意图。对于徐霞客游历云州还没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和介绍。
  1994年版之《云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除在书尾“附录”部分之“碑文”“文献”条目中收录沈文安撰写《三教寺碑记》(节选)和“《徐霞客游记》游云州部分选录”之外,在本志之相当于卷首部分的“大事记”中,郑重记载徐霞客游历云州史实云:“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初九,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至云州,宿州城。”这应该是徐霞客云州之行见诸于云县志书的最早、明确的记载。
  由于徐霞客云州之行较短,仅为两日,而且,当时云县地处偏僻,人们对徐霞客之名了解甚少,或者《徐霞客游记》版印、传播等缘故,在民国《三教寺碑记》《顺宁县县志初稿》撰成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云县鲜有人去关注、研究徐霞客游历云州及其意义。而且即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县志书开始关注徐霞客云州之行,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记载和徐霞客游历云州日记的一个简单附录,对于徐霞客云州之行的历史、文化、教育及现实意义,谈不上什么深入研究。
  云县真正对徐霞客云州之行进行深入关注和研究的,应该是起于二十世纪初。对徐霞客云州之旅或者云南之旅进行关注、研究和有成果者,主要为云县人王建安、张学宇、何松先生。三位先生以自己优美的文笔和独到的眼光,关注、阐述着徐霞客的顺宁、云州或者云南之行。
  王建安2002年,因事在昆明西山脚下的高跷镇住了半个月,因一天散步,邂逅当地的徐霞客纪念馆有感,后撰成《永远的徐霞客》一文,文中王建安对自己所理解的徐霞客精神进行了阐发。此外王建安先生对徐霞客游滇之行,多有关注和发现,先后撰成《明朝的一些鸡枞》《徐霞客的中秋节》《徐霞客在云州的发现》《家乡的河流》等文章。前3篇文章,先后发表于《春城晚报》“春晓”副刊,后收入其文集《澜沧江之夜》重点介绍徐霞客游历云南,在今天保山、凤庆一带吃云南特产鸡枞,在游历途中过中秋,及为探索澜沧江下游的流向,对云州的历史、河流山川的一些记载。《家乡的河流》虽然不是直接写徐霞客,但其中提到徐霞客游历云州事。王建安在这些文章里分别谈到:“旅途中的艰难和危险,徐霞客都是可以克服的。他经常行走在荒山野岭,野兽和强盗威胁着生命,有时住下来只能‘煨湿薪、卧湿草’‘上漏下湿,人畜杂处’,吃的多是饼、粥之类。没有吃的,不得不卖掉身上衣服换饭。但他有着乐观的心态:‘虽食无盐,卧无草,甚乐也。’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尤其是像中秋节这样的节日。他对三个中秋节的记录,虽无想家之念,也无伤感之言。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巨大孤独。他的伟大在于他不但忍受住了孤独和痛苦,而且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由此成就了《徐霞客游记》这本皇皇巨著。” “家乡河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最早的文字记载,大概是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是全景描写云南河流的第一人”。这些文字不仅体现了其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认识徐霞客及其精神、内心世界有所启迪。
  张学宇所撰《徐霞客的顺云之旅》《徐霞客云州之旅》大约完成于2010年。张学宇细读《徐霞客游记》之游滇日记,并用其优美的文字,为我们详细转述、介绍、解读徐霞客游历顺宁(今凤庆)、云州之详细景况。尽管《徐霞客顺云之旅》未刊发,而《徐霞客的云州之旅》仅刊载于云县《澜沧江》(2010年夏季刊),并收入《云县年鉴·2011》(云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但在网上流传甚广。在文章里,张学宇像一个电影纪录片的解说员,为我们详细解说和再现着近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云州的详细路线、所见所闻、风物和历史沿革,特别是如云县观音阁、砥柱桥、两河合流、云州新城等;他提到,徐霞客来云州的目的主要是因为怀疑《大明一统志》关于云南境内澜沧江、红河的记载不准确,要考察澜沧江流经云州以后的去向。“徐霞客能大胆质疑,并且千里跋涉亲临云州考察。我们不得不佩服作为地理学家的徐霞客,敢于质疑问难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探险的科学精神。这在重人文轻科学,重论道轻实践,万千士子汲汲于功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代中国社会,徐霞客的独立特行,实在是个异数!千古奇人,名不虚传。”应该说,张学宇对于徐霞客云州之行的关注、研究和解读,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深度和广度。也正因为如此,云县成立云县徐霞客研究会,张学宇以其自身的才识及对徐霞客云州之行的深入了解,当选云县徐霞客研究会会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或者叫做众望所归吧。
  何松于2017年3月,在《春城晚报》“春晓”副刊撰文指出,徐霞客游历丽江时,受到丽江木氏土司木增的饮食款待,这种款待,也反映着“明末滇西饮食文化”和“边疆民族地区的特色佳肴”景况。
  当然,除去三位先生之外,云县内外关注徐霞客云州之行,关注徐霞客的不乏其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暂不被我们所了解罢了。而且他们的关注,并非毫无意义。这一点也是需要申明的。而云南省社科院图书馆副馆长、云南省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顾盛华先生和云县县委书记李明奎的积极推动、热情支持,直接促成云县徐霞客研究会的建立,为云县关注、深入研究徐霞客及其旅游文化,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平台。
  通过考察我们其实不难看到,我们对于徐霞客游历云州之事的认识,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且这种关注和认识,在云县徐霞客研究会成立以前,还仅仅停留在对徐霞客云州、云南之行的事件及见闻本身,总体而言,认识的长度、宽度有限还不够开阔。
  在云县徐霞客研究会成立之后,对徐霞客云州之行的认识和思考,将会变得更为宽广和高远。我们需要重新来认识、考量徐霞客云州之行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如何利用好徐霞客云州之行的文化、教育资源,推进云县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以及加强云县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如何以挖掘、表现徐霞客云州之行,激活、促进云县文艺创作、文创产品的开发;如何传承和弘扬徐霞客精神、文化;如何加强云县徐霞客研究会自身建设,增强其与全国其它地区的徐霞客研究会诸如临沧市徐霞客研究会、凤庆县徐霞客研究会等的交流、对话等等问题,必然摆到我们面前,如何去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也必然促进我们对徐霞客云州之行及徐霞客认识的深化。

返回
2025年07月01日  第811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徐霞客临沧之行初探

刊发时间:2018-11-11 A3版  作者:陈梦云 【字体:大 中 小】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为考察澜沧江下游的流向,徐霞客的脚步曾经踏上临沧这块土地。
  从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关注或者记载徐霞客云州之行的史料来看,除了当时成书于明朝时期的《徐霞客游记》本身之外,最早的材料可能为云县乡贤沈文安先生撰于1946年的《三教寺碑记》,碑记云:“云县城北有古刹名三教寺,明代江阴徐宏祖游云城,曾有记载。”此碑现存云县圣教寺大殿、兜率宫山墙右侧。成书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时任顺宁县长张问德主持修撰的《顺宁县志初稿》一书,因历史上云州曾隶属于顺宁府,所以此书也有云州史实入载。是书“卷二十二艺文”之“文征(外编)”收录较为详细的《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之一部,即徐霞客游历顺宁、云州部分之内容)。而早于《三教寺碑记》的康熙《顺宁府志》、康熙《云州志》、雍正《顺宁府志》、乾隆《顺宁府志》、光绪《续修顺宁府志》和成书于民国十年(1921年)的《云县地志资料》均未载徐霞客游历云州之事或信息。
  《云县志·上编》(1983年版,内部出版)开始记录或者关注徐霞客游历云州的地方为两处,一处是“卷十诗文征”之“外编散文”中节录《徐霞客游记·游滇记》之关于“云州”之主要内容,名曰“游云州记”。另一处为,本志书之末收录的云州“州治沿革图”,标识有徐霞客由顺宁(今凤庆)入云州路线和返顺宁路线示意图。对于徐霞客游历云州还没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和介绍。
  1994年版之《云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除在书尾“附录”部分之“碑文”“文献”条目中收录沈文安撰写《三教寺碑记》(节选)和“《徐霞客游记》游云州部分选录”之外,在本志之相当于卷首部分的“大事记”中,郑重记载徐霞客游历云州史实云:“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初九,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至云州,宿州城。”这应该是徐霞客云州之行见诸于云县志书的最早、明确的记载。
  由于徐霞客云州之行较短,仅为两日,而且,当时云县地处偏僻,人们对徐霞客之名了解甚少,或者《徐霞客游记》版印、传播等缘故,在民国《三教寺碑记》《顺宁县县志初稿》撰成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云县鲜有人去关注、研究徐霞客游历云州及其意义。而且即便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县志书开始关注徐霞客云州之行,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记载和徐霞客游历云州日记的一个简单附录,对于徐霞客云州之行的历史、文化、教育及现实意义,谈不上什么深入研究。
  云县真正对徐霞客云州之行进行深入关注和研究的,应该是起于二十世纪初。对徐霞客云州之旅或者云南之旅进行关注、研究和有成果者,主要为云县人王建安、张学宇、何松先生。三位先生以自己优美的文笔和独到的眼光,关注、阐述着徐霞客的顺宁、云州或者云南之行。
  王建安2002年,因事在昆明西山脚下的高跷镇住了半个月,因一天散步,邂逅当地的徐霞客纪念馆有感,后撰成《永远的徐霞客》一文,文中王建安对自己所理解的徐霞客精神进行了阐发。此外王建安先生对徐霞客游滇之行,多有关注和发现,先后撰成《明朝的一些鸡枞》《徐霞客的中秋节》《徐霞客在云州的发现》《家乡的河流》等文章。前3篇文章,先后发表于《春城晚报》“春晓”副刊,后收入其文集《澜沧江之夜》重点介绍徐霞客游历云南,在今天保山、凤庆一带吃云南特产鸡枞,在游历途中过中秋,及为探索澜沧江下游的流向,对云州的历史、河流山川的一些记载。《家乡的河流》虽然不是直接写徐霞客,但其中提到徐霞客游历云州事。王建安在这些文章里分别谈到:“旅途中的艰难和危险,徐霞客都是可以克服的。他经常行走在荒山野岭,野兽和强盗威胁着生命,有时住下来只能‘煨湿薪、卧湿草’‘上漏下湿,人畜杂处’,吃的多是饼、粥之类。没有吃的,不得不卖掉身上衣服换饭。但他有着乐观的心态:‘虽食无盐,卧无草,甚乐也。’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尤其是像中秋节这样的节日。他对三个中秋节的记录,虽无想家之念,也无伤感之言。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巨大孤独。他的伟大在于他不但忍受住了孤独和痛苦,而且超越了孤独和痛苦,由此成就了《徐霞客游记》这本皇皇巨著。” “家乡河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最早的文字记载,大概是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是全景描写云南河流的第一人”。这些文字不仅体现了其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认识徐霞客及其精神、内心世界有所启迪。
  张学宇所撰《徐霞客的顺云之旅》《徐霞客云州之旅》大约完成于2010年。张学宇细读《徐霞客游记》之游滇日记,并用其优美的文字,为我们详细转述、介绍、解读徐霞客游历顺宁(今凤庆)、云州之详细景况。尽管《徐霞客顺云之旅》未刊发,而《徐霞客的云州之旅》仅刊载于云县《澜沧江》(2010年夏季刊),并收入《云县年鉴·2011》(云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但在网上流传甚广。在文章里,张学宇像一个电影纪录片的解说员,为我们详细解说和再现着近四百年前,徐霞客游历云州的详细路线、所见所闻、风物和历史沿革,特别是如云县观音阁、砥柱桥、两河合流、云州新城等;他提到,徐霞客来云州的目的主要是因为怀疑《大明一统志》关于云南境内澜沧江、红河的记载不准确,要考察澜沧江流经云州以后的去向。“徐霞客能大胆质疑,并且千里跋涉亲临云州考察。我们不得不佩服作为地理学家的徐霞客,敢于质疑问难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探险的科学精神。这在重人文轻科学,重论道轻实践,万千士子汲汲于功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代中国社会,徐霞客的独立特行,实在是个异数!千古奇人,名不虚传。”应该说,张学宇对于徐霞客云州之行的关注、研究和解读,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深度和广度。也正因为如此,云县成立云县徐霞客研究会,张学宇以其自身的才识及对徐霞客云州之行的深入了解,当选云县徐霞客研究会会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或者叫做众望所归吧。
  何松于2017年3月,在《春城晚报》“春晓”副刊撰文指出,徐霞客游历丽江时,受到丽江木氏土司木增的饮食款待,这种款待,也反映着“明末滇西饮食文化”和“边疆民族地区的特色佳肴”景况。
  当然,除去三位先生之外,云县内外关注徐霞客云州之行,关注徐霞客的不乏其人,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暂不被我们所了解罢了。而且他们的关注,并非毫无意义。这一点也是需要申明的。而云南省社科院图书馆副馆长、云南省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顾盛华先生和云县县委书记李明奎的积极推动、热情支持,直接促成云县徐霞客研究会的建立,为云县关注、深入研究徐霞客及其旅游文化,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平台。
  通过考察我们其实不难看到,我们对于徐霞客游历云州之事的认识,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而且这种关注和认识,在云县徐霞客研究会成立以前,还仅仅停留在对徐霞客云州、云南之行的事件及见闻本身,总体而言,认识的长度、宽度有限还不够开阔。
  在云县徐霞客研究会成立之后,对徐霞客云州之行的认识和思考,将会变得更为宽广和高远。我们需要重新来认识、考量徐霞客云州之行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如何利用好徐霞客云州之行的文化、教育资源,推进云县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以及加强云县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如何以挖掘、表现徐霞客云州之行,激活、促进云县文艺创作、文创产品的开发;如何传承和弘扬徐霞客精神、文化;如何加强云县徐霞客研究会自身建设,增强其与全国其它地区的徐霞客研究会诸如临沧市徐霞客研究会、凤庆县徐霞客研究会等的交流、对话等等问题,必然摆到我们面前,如何去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也必然促进我们对徐霞客云州之行及徐霞客认识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