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党员干部积极回乡参与村庄规划建设
——让乡村振兴规划愿景成为美丽现实
编者按: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靠人才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前提基础是村庄规划。如何实现农村人才振兴,科学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乡贤反哺”无疑是凝聚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路径之一。近期,我市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回到自己出生、成长的乡村,用自己的学识、眼界、专业技能以及深厚感情,积极投身到家乡的规划建设中。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乡村振兴规划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成为美丽现实。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既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对于“美丽乡村”的梦想,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愿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生态宜居,而前提基础是村庄规划。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农村美不美成为衡量乡村是否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
“冷哨街,热茂兰,不冷不热安乐塘。”这是在云县茂兰镇安乐村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安乐塘就是现在的安乐村,这个在国道214线旁,曾经一下雨就无法进出的村子,如今已成为一个干净美丽、绿树环绕的旅游村镇。壁画、广场、凉亭、小河、绿树、鲜花……村民在如画的风景中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新建的村庄干净、整洁、配套宜居,成为云县乃至全市美丽田园和美丽村庄的示范点。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村‘两委’按照‘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的要求,通过多方的分析和探讨,在整体规划中,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不仅使全村实现整体搬迁,而且使村民实现了‘住新房、谋新业、换新颜’。”安乐村党支部书记罗建军认为,能完成这样一个规划,不仅是村干部及群众积极参与的结果,更得益于本村在外工作人员的关心和支持。他们对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前瞻性都作了认真分析论证,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才能使规划既符合本地实际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安乐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围绕乡村全面振兴这一目标,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及“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发展思路,以“彝家风情、茶马文化、宜居安乐”的总体定位和“生态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的理念,围绕“游生态、赏民俗、观农耕、忆乡愁”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如今安乐村便利的交通和山水环抱的宜人气候,成为了当今远离城市喧嚣,寻觅青山绿水的市民们的理想避暑之地。
村庄是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村庄规划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强农村地区生产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是乡村振兴中重点考虑与提升的要素。
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乡建设,尤其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外出乡贤主动回到家乡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利用自身的威望和影响力,带动群众齐心协力脱贫致富,为家乡乡村振兴添翼助力。另一方面,村“两委”及村民也非常渴望从本村走出去的干部利用好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独到的视角眼光,积极参与到村里的规划建设。
“全村的户型应如何统一设计?”“人畜饮水的管网如何铺设?”“如何打通村组断头路?”“公厕、垃圾池建在哪更合理?”……在凤庆县凤山镇等上村,一场充分尊重村民主体的村庄规划会议正在进行。市委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专职副书记杨明元正牵头召集村组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及部分外出人员讨论如何将一个多年闲置的茶叶初制所改造成村级活动场所。作为等上村的外出人员,这是杨明元第三次利用周末及节假日时间回村参与规划编制工作了。前两次,杨明元已牵头召开了两次村庄规划工作会议,深入村庄每条道路、各个角落开展实地踏勘,全面熟悉了村内山、水、田、园、林、路、房等详细情况,了解了村情民意。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没有领导干部身份的差别,有的只是邻里之间、亲戚朋友话家长里短……
“这里是我的家乡,为这片土地出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村里的每一项规划都经过群众集体讨论通过后才能进行,这样才对得起父老乡亲的信任,才能造福子孙后代。”杨明元说,村里闲置多年的茶叶初制所属于集体资产,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把相应的建筑保留下来改造成村级活动场所,不仅可以辐射4个村民小组开展文化活动,还让大家能够记得住乡愁。
听着等上村未来的发展规划,想象着未来家乡一天比一天更美,等上村小岭岗组组长杨福存打心底感到高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亲们听了以后非常振奋,我们早就想好好的把村庄科学规一划下,但我们能力有限。”杨福存对于外出干部回村参与规划表示积极支持。“这些干部回乡给予我们指导帮助,我们一定积极配合并向村民宣传好,引导大家都参与到自己家乡的规划当中来。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农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开完会,杨明元又同参会的乡亲一起到村里需要规划的几个点上走了一遍,暖意融融的小山村到处生机盎然。村支书杨胜军信心满满地说:“党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有奔头!干部回村参与村庄规划。他们有文化,有人脉,对乡村规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这些干部发挥他们的人缘、亲缘、地缘优势,积极为家乡办实事办好事,和我们一同将等上村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农村!”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大部署符合临沧实际,也是推动临沧新时代跨越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这是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重大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
“村庄规划就是整合和统筹我们乡村的空间资源,全域地进行管控,让我们的乡村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市规划局局长李汝荣介绍,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临沧的中心城市、各县、各乡(镇)的规划已在全省率先高质量覆盖,下一步将把乡村规划,特别是村庄规划提升完善以后,临沧才能实现规划的高质量全覆盖。
“这次村庄规划我们做到了两个创新,一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我们先行先试,全域一张图,把我市所有乡村的空间资源全部进行全域统筹整合。二是要求我们的干部回到自己家乡来参与规划,让我们的村民参与规划,干部参与,村民认可,村民是主体,方式上就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以下为主,这样才能逐步改善广大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寻找就业的机会,为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积极创造条件。”李汝荣说。
“干部回到自己出生成长的村庄,牵头组织乡亲开展村庄规划,有利于村庄规划更接地气,有利于补齐乡村人才短板,有利于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干部回乡参与其中,助力家乡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礼军说,干部熟悉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回到家乡把群众组织起来做村庄规划,做出来的规划会更接地气、易于落实、便于监管。同时,在外工作的干部都有一定学识,见过一些世面,回乡开展规划,能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提升规划的质量。而且,干部为家乡做点事也是乡村振兴当中“人才振兴”的应有之义。回到养育自己的故乡开展村庄规划,能够激发干部的“反哺情怀”,始终牢记自己从哪里来,不忘“根”和“本”,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