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沧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又是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县。在沧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清醒地认识沧源存在的各种差距,全面地了解可用的丰富资源和潜在的发展后劲等方面的优势,要展望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着重发挥特色,补好短板,缩短差距,快补快赶。
一、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边境民族直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是个老话题,也是最大的短板。而基础设施短板最突出的问题是交通运输的问题。目前,尽管沧源已经实现了飞机通航,人们的出行条件极大改善,然而由于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内连的乡村公路不发达、等级低,断头多,未形成畅通的路网,物质的运输和大众出行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抓边境民族直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既要着力抓好推进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又要着力抓好乡村公路的提速改造,全面连接断头路,恢复工程性损坏路。同时,要着力提升改造乡村的农田水利、电力能源、网络通信等设施,以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
二、着力抓好产业发展
边境民族直过区多属贫困山区,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有限,而发展农林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潜力十分巨大,依托其具有的自然、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林业、旅游、民族医药等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特色优势产业的振兴路。要从民族直过区的发展现状,走特色的农林产业现代化和工业化道路:一是要加快土地规模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和适度的规模经营,一定要聚焦新型农林业经营主体,包括各类企业,注重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二是加快引进战略投资,实施传统农林业经济转型,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农林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走农林业生产工业化道路,实现农村现代化,促使农民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让农民在发展现代农林业过程中有获得感。三是加快生态模式推介。要结合实际,既要保障其粮食安全感,又要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行生态种养。四是加快特色产业园建设。对民族直过区的主导、特色产业,要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业特色产业园,根据产业园区成长情况,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五是加快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区域品牌价值。必须把民族直过区乡村工业化作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地方产业兴旺紧密结合起来。确定民族直过区地方工业的发展方向、结构、规模和分布,既要遵循工业发展的一般原则,也要结合民族直过区的特点。创办工业,除严重污染和治污艰难的工业项目不能引进以外,凡是有足够的生产原料、带动性强、市场前景良好、具有技术手段治理污染的涉及农林产品加工的工业项目,如竹浆纸、竹纤维等工业项目都应大胆立项论证,大胆引进建设,不应一味地以环境问题而不进行研究论证,不主动作为,把有丰富资源、有广阔市场,又能通过技术手段治理污染的工业项目拒之门外。
三、着力抓好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承,推动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涵盖丰富的内涵,一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以及民族地区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三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光大,这是“不忘初心”的体现;四是新时代意识的培养,广大的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和价值主体。为此,应提高民族直过区人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让他们自觉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在进行乡风文明建设中,应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理念,加大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文化的服务水平,打造好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发挥好文化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以文化撬动乡村治理,以文化塑造积极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这个“灵魂”不能走样也不容歪曲,只有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与保护,乡村的“灵魂”才能得到保护,“灵魂”才能得到利用,乡村才有魅力。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传承,既要注意避免把过多的现代化元素和城市元素引入乡村,更要注重强化原生态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利用与传承、开发与发展,把创建有品质的民族文化、有灵魂的新乡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充分发挥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四、着力抓好民族直过区的精准扶贫脱贫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从沧源的情况看,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巩固是难点,必须引导全社会参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扶贫先扶志。鼓励勤劳致富,倡导致富光荣,树立脱贫致富典型,加大脱贫致富典型宣传,增强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信心,彻底消除“等、靠、要”的思想。二是加强重点村集中扶贫。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精准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通过开展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实现脱贫;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要突出产业扶贫作用,帮助制定产业计划,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对因教育、医疗负担重的贫困家庭,要给予相应政策扶持。三是兜底保障扶贫要精准。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实行财政兜底,对懒、等、靠、要和无技能造成的贫困,不应作为兜底保障对象,应通过安排从事村镇共益服务,或到村镇的经济合作组织中就业,不能再用国家的低保养那些好吃懒做的懒汉、醉鬼和无赖,营造风清气正、劳动为荣的和谐、向善、向上的乡村氛围。四是注重“造血式”扶贫。发挥产业扶贫作用,注重引进劳动密集型农林业投资项目,帮助贫困群众就地稳定就业。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贫困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出租、入股等灵活的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健全投资主体与贫困农户持续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户收益。
五、着力抓好生产生活环境大变样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民族直过区多以山区为主,总体来看原生态环境有所保存,没有工业污染,空气质量很好,但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产发展,产业扩大,人们对自然索取资源的行为随之加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有的地方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变得很突出,也应值得高度重视。由于长期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村寨拥挤,布局错乱,用物乱堆,人畜共居,不讲卫生,这些也都是民族直过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民族直过区的“生态宜居”应主要从“三个变”来入手:一是环保意识要变浓。必须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崛起”主基调。二是卫生环境要变洁。重点放在村寨卫生和家庭个人卫生,发挥村级农民理事会、妇女、调解等组织的作用,加强村寨环境综合整治,探索专业化村级保洁员制度,每个村寨设置垃圾焚烧炉,集中焚烧一般的生活垃圾,要汲取推广先进和发达地区的经验,建立乡镇垃圾处理站,采取市场化清运,对农村有毒有害垃圾,按照上级要求和倡导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处理”模式,集中处理,形成长效保洁机制。三是水系水质要变好。落实好“河长制”“库长制”,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措施,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倡导生态养殖,严格划定林地界线,加强水源林保护,严格保护各村各乡原有、现用的饮用水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