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改革开放40年里程的几点感触

刊发时间:2018-11-19 A3版  作者:王朝良

  今年我国迎来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我的印象里,“改革开放”这四个大字已经成为了广大群众政治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共同言语,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制定工作规划和发展蓝图的核心用语,也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词语。这40年来,在国家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战略里程中,本人曾长期与农业农村打交道的实际经历,谈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性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铺开。当时省地县各级领导为稳妥推进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改革,起初还是实行“两步走”的方式来推进,即第一步在同一个生产队内先实行分组集体承包,第二步才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的基础上,完完全全的实行以户承包责任制(简称承包制)。在第二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广大农民解放以后较长时间过着加入大集体,同吃大锅饭的生活,由此也曾让一大部分社员群众一下子感到不适应、不习惯,甚至发出“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叹。但是由于党中央每一年都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吃上了政策的“定心丸”,以极大地热忱和干劲投入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大潮中。
  1981年到1983年全公社粮食连续3年大丰收,由此广大农村出现了粮多、畜多、钱多的“三多”的好景,看到了一大批责任到户之前因生活困难而“愁眉苦脸”的农户变成了“喜气满脸”的家庭。公社机关干部下乡回来说:“过去下乡,老百姓怕我们住他家,还怕我们吃饭不给钱,现在下去拉着我们去家吃住,若要开饭钱,户主还说‘你给是看不起我’,而且离开时,还要塞给一包核桃瓜子之类的家乡产品。”这种改革前后发生的截然变化和感受,使我们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二、改革开放培育和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水平,实现了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广大农村深入推进家庭联产责任制过程中,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始终按照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办事,始终注意坚持“两手抓”的工作方针。一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村基层党支部为主的从“两委”到“三委”(村党总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监督委员会)的管理体制改革。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农村各项改革中思想觉悟较高,带头致富后加入党组织的青年农民。二是不失时机的抓好在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和贯彻执行,始终保证了农村改革的政治方向。比如,在当时如何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上,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都知晓“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自觉的履行了应尽义务。直到多年后国家全部调整了向农民减免各种提留和免税的政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更是发自内心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筑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强化了农村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在以国家《宪法》为主的各项法律法规指导下,细化了公共法律难以周全裁量的以“乡规民约”为主的各种管理规章和办法。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以后,可以说农民群众的个人行为是自由的,经营活动是自主的,难免会出现诸多不安定因素,但是党和国家在这方面的改革开放措施是严谨而又放开的,既强调加强领导,又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用自定的《村规民约》保住了全村共有的水源林、风景林,无任何人为破坏;腰街乡新源村用自治的“村规民约”制止了庄稼被随意放牧糟踏,茶叶被别人偷采的不良行为,还实现了由群众自发兴建的新街场,整洁卫生,交易热闹,管理有序。云县爱华镇水磨村在村支部、村委会坚强领导和大胆管理下,全村传统的单一的种植结构迅速改革调整为种植业、建筑业、加工运输业、商饮服务业,多业并举的经营格局,创建了多年来无留守儿童、无空巢老人,无打架斗殴行为,无违法乱纪案件的平安村和富裕村。曾多次被各级党委政府表彰、奖励,同时被云南省关工委树立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示范典型。
  三、改革开放第一次开始改变农民原来的固有身份,改善了城乡户口之间的人为差别
  在全国农业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当中,农村户籍户口制度的改革,对我也是感触较深。从我接触农村基层工作开始,凡遇农村青年上学,当兵、结婚、建房时的各种证明中都必须在户口性质上注明“农业”、“非农业”人口,这种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农民阶层地位较低”的社会意识,使广大属于农村户口的农民群众既在自身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感,也着实在子女结婚、上学、就业等方面出现人为的不平等待遇。一些一心想让子女转换身份的农民家庭,唯一途径就是费尽全身之力,努力让子女认真读书,通过考起大中专学校,毕业后取得分配工作的指标跳出“农门”,除此之外别无选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陆续推行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用人选人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是彻底打破旧观念,冲破老常规的改革创新之举。如教育制度改革先由普六再到普九,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了所有青少年都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基本权益。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农村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在合理确定办校规模同时,努力提高办学条件,给农村籍小学生供应营养早餐,给艰苦一线教师增加补贴,还给边疆边境一线高中学生给予享受免补政策,这方面的改革深得人民群众欢迎和衷心拥护。又如选人用人制度的改革,把过去各类大中专毕业生“从家门到校门,校门到机关门”的传统路线改变,为校门出来先走向社会,用人单位则从社会招收所需人才。这样的改革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改出了人才成长的公开竞争环境。还比如就业创业方面的改革,通过几年来农村大改革,大调整,大开放促使人口大流动,使就业方式、从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就广大农村青年而言,或者说年轻一代,他们不再是纯属的种田农民了,所从事的职业已大大拓展为加工业、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开始是外出的青年农民,开初叫“卖工”,后来叫“打工”,而逐渐变成了农民工人,虽然只多了一个“人”字,但其身份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社会地位已完全与从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的工人平等,从整体形态上已成为工人阶级阶层。当然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创业的改革潮流中也曾出现和存在着因劳动力外流,土地丢荒闲置,公益事业日益凋冷,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增多,农业缺乏竞争力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农村改革开放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有很大差距,仍需用更大的气魄和举措深化和完善。但是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中,在关乎农业、农村、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方面,还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切实让广大农民实现了多个“第一次”即第一次免交国家公粮税收,第一次全民性享受合作医疗,第一次享受社会保障政策,解除养老后顾之忧。另外在人口流动的改革政策实施当中,给广大农村地区注入了开放、开发的思想意识,掀起了一场“打开寨门,打开山门”向封闭挑战的运动。既涌现出本地青年农民大批外出务工创收改变职业,改善家庭收入,返乡创业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同时,也吸纳了一批批来自外省外市的具有从事较优种养加技术的人员或从事建筑方面的企业、社会组织进入了临沧,汇聚了共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强大洪流。
  四、改革开放集聚广大农民齐心奔小康的强大活力,加速了“美丽家园”的建设步伐
  临沧是农业大市,边境要塞。过去长期处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封闭落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给临沧带来了或增添了改变广大农村落后面貌的加速器、助推器。一是以公路为主的“村村通”工程,带动了农村产业园区路,进村入户硬板路的不断增加和改善。二是广播电视为主的“123工程”让广大农民变成“千里眼,顺风耳”。广大农村通过实施“村村通路通电”工程以后,农村劳动生产力得到较大解放和提升。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广大农村又实施了两件重大的系统工程,即深入持久开展扶贫攻坚(党的十八大以后称脱贫攻坚)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后称建设美丽家园),这两件工程对广大农村、农业、农民而言,是真正的“世纪工程”“幸福工程”,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就临沧全市的实施情况看,近几年来,这两方面的工程都取得了令人兴奋的好成绩。一方面是以解决吃饭、穿衣、子女入学为主的即先解决温饱为主的扶贫攻坚战持久推进,无论是贫困数量到贫困程度都大为改善。另一方面以“生态村、文明村、富裕村”即“三村”建设工程以坝胡模式点到面上的循序展开。走到全市各地乡村,山青水秀景美的寨子,村子越来越多,各种庄园、合作社组织越办越有特色,百姓们身上的穿着,家中的用具,村里的公共文化场地无不叫人咂舌。他们已经过上了与城市居民一样体面的幸福生活。党的十八大把原来“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并作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以后又作出乡村振兴战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最终目的、最大愿望,就是要让全体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返回
2025年07月22日  第811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对农村改革开放40年里程的几点感触

刊发时间:2018-11-19 A3版  作者:王朝良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我国迎来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我的印象里,“改革开放”这四个大字已经成为了广大群众政治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共同言语,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制定工作规划和发展蓝图的核心用语,也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词语。这40年来,在国家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战略里程中,本人曾长期与农业农村打交道的实际经历,谈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性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铺开。当时省地县各级领导为稳妥推进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改革,起初还是实行“两步走”的方式来推进,即第一步在同一个生产队内先实行分组集体承包,第二步才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的基础上,完完全全的实行以户承包责任制(简称承包制)。在第二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广大农民解放以后较长时间过着加入大集体,同吃大锅饭的生活,由此也曾让一大部分社员群众一下子感到不适应、不习惯,甚至发出“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叹。但是由于党中央每一年都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吃上了政策的“定心丸”,以极大地热忱和干劲投入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大潮中。
  1981年到1983年全公社粮食连续3年大丰收,由此广大农村出现了粮多、畜多、钱多的“三多”的好景,看到了一大批责任到户之前因生活困难而“愁眉苦脸”的农户变成了“喜气满脸”的家庭。公社机关干部下乡回来说:“过去下乡,老百姓怕我们住他家,还怕我们吃饭不给钱,现在下去拉着我们去家吃住,若要开饭钱,户主还说‘你给是看不起我’,而且离开时,还要塞给一包核桃瓜子之类的家乡产品。”这种改革前后发生的截然变化和感受,使我们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二、改革开放培育和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水平,实现了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广大农村深入推进家庭联产责任制过程中,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始终按照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办事,始终注意坚持“两手抓”的工作方针。一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村基层党支部为主的从“两委”到“三委”(村党总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监督委员会)的管理体制改革。使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农村各项改革中思想觉悟较高,带头致富后加入党组织的青年农民。二是不失时机的抓好在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和贯彻执行,始终保证了农村改革的政治方向。比如,在当时如何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上,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都知晓“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自觉的履行了应尽义务。直到多年后国家全部调整了向农民减免各种提留和免税的政策,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更是发自内心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筑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强化了农村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在以国家《宪法》为主的各项法律法规指导下,细化了公共法律难以周全裁量的以“乡规民约”为主的各种管理规章和办法。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以后,可以说农民群众的个人行为是自由的,经营活动是自主的,难免会出现诸多不安定因素,但是党和国家在这方面的改革开放措施是严谨而又放开的,既强调加强领导,又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用自定的《村规民约》保住了全村共有的水源林、风景林,无任何人为破坏;腰街乡新源村用自治的“村规民约”制止了庄稼被随意放牧糟踏,茶叶被别人偷采的不良行为,还实现了由群众自发兴建的新街场,整洁卫生,交易热闹,管理有序。云县爱华镇水磨村在村支部、村委会坚强领导和大胆管理下,全村传统的单一的种植结构迅速改革调整为种植业、建筑业、加工运输业、商饮服务业,多业并举的经营格局,创建了多年来无留守儿童、无空巢老人,无打架斗殴行为,无违法乱纪案件的平安村和富裕村。曾多次被各级党委政府表彰、奖励,同时被云南省关工委树立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示范典型。
  三、改革开放第一次开始改变农民原来的固有身份,改善了城乡户口之间的人为差别
  在全国农业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当中,农村户籍户口制度的改革,对我也是感触较深。从我接触农村基层工作开始,凡遇农村青年上学,当兵、结婚、建房时的各种证明中都必须在户口性质上注明“农业”、“非农业”人口,这种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农民阶层地位较低”的社会意识,使广大属于农村户口的农民群众既在自身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感,也着实在子女结婚、上学、就业等方面出现人为的不平等待遇。一些一心想让子女转换身份的农民家庭,唯一途径就是费尽全身之力,努力让子女认真读书,通过考起大中专学校,毕业后取得分配工作的指标跳出“农门”,除此之外别无选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陆续推行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用人选人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是彻底打破旧观念,冲破老常规的改革创新之举。如教育制度改革先由普六再到普九,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了所有青少年都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基本权益。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农村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在合理确定办校规模同时,努力提高办学条件,给农村籍小学生供应营养早餐,给艰苦一线教师增加补贴,还给边疆边境一线高中学生给予享受免补政策,这方面的改革深得人民群众欢迎和衷心拥护。又如选人用人制度的改革,把过去各类大中专毕业生“从家门到校门,校门到机关门”的传统路线改变,为校门出来先走向社会,用人单位则从社会招收所需人才。这样的改革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改出了人才成长的公开竞争环境。还比如就业创业方面的改革,通过几年来农村大改革,大调整,大开放促使人口大流动,使就业方式、从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就广大农村青年而言,或者说年轻一代,他们不再是纯属的种田农民了,所从事的职业已大大拓展为加工业、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开始是外出的青年农民,开初叫“卖工”,后来叫“打工”,而逐渐变成了农民工人,虽然只多了一个“人”字,但其身份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社会地位已完全与从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的工人平等,从整体形态上已成为工人阶级阶层。当然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创业的改革潮流中也曾出现和存在着因劳动力外流,土地丢荒闲置,公益事业日益凋冷,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增多,农业缺乏竞争力的现象。这也充分说明农村改革开放成果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有很大差距,仍需用更大的气魄和举措深化和完善。但是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中,在关乎农业、农村、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方面,还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切实让广大农民实现了多个“第一次”即第一次免交国家公粮税收,第一次全民性享受合作医疗,第一次享受社会保障政策,解除养老后顾之忧。另外在人口流动的改革政策实施当中,给广大农村地区注入了开放、开发的思想意识,掀起了一场“打开寨门,打开山门”向封闭挑战的运动。既涌现出本地青年农民大批外出务工创收改变职业,改善家庭收入,返乡创业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同时,也吸纳了一批批来自外省外市的具有从事较优种养加技术的人员或从事建筑方面的企业、社会组织进入了临沧,汇聚了共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强大洪流。
  四、改革开放集聚广大农民齐心奔小康的强大活力,加速了“美丽家园”的建设步伐
  临沧是农业大市,边境要塞。过去长期处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封闭落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给临沧带来了或增添了改变广大农村落后面貌的加速器、助推器。一是以公路为主的“村村通”工程,带动了农村产业园区路,进村入户硬板路的不断增加和改善。二是广播电视为主的“123工程”让广大农民变成“千里眼,顺风耳”。广大农村通过实施“村村通路通电”工程以后,农村劳动生产力得到较大解放和提升。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广大农村又实施了两件重大的系统工程,即深入持久开展扶贫攻坚(党的十八大以后称脱贫攻坚)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后称建设美丽家园),这两件工程对广大农村、农业、农民而言,是真正的“世纪工程”“幸福工程”,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就临沧全市的实施情况看,近几年来,这两方面的工程都取得了令人兴奋的好成绩。一方面是以解决吃饭、穿衣、子女入学为主的即先解决温饱为主的扶贫攻坚战持久推进,无论是贫困数量到贫困程度都大为改善。另一方面以“生态村、文明村、富裕村”即“三村”建设工程以坝胡模式点到面上的循序展开。走到全市各地乡村,山青水秀景美的寨子,村子越来越多,各种庄园、合作社组织越办越有特色,百姓们身上的穿着,家中的用具,村里的公共文化场地无不叫人咂舌。他们已经过上了与城市居民一样体面的幸福生活。党的十八大把原来“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并作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以后又作出乡村振兴战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最终目的、最大愿望,就是要让全体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