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翔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刊发时间:2018-11-20 A2版  作者:戴春富

建立机制   落实主体   惠及民生

临翔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本报讯   (通讯员   戴春富)   临翔区持续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水平。
  建立改革机制。制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和基本医保制度。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统一执行市级医疗服务改革方案,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不高于80%,区级财政补偿不低于10%,医院通过降低运行成本自行消化不高10%进行补偿。持续推进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
  落实改革主体。全面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妥善处理公立医院债务,全面落实政府对符合规划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和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责任。落实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自主权,发挥监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职能,强化民主管理,建立完善编制管理、人事制度、职称评聘、薪酬制度等管理体系和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公立医院绩效考评。加强儿童医疗、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康复医疗、护理事业等短板领域建设,确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落实健康扶贫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新突破。
  惠及广大民生。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基本路径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15 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可及圈”,实现50%的农村“30 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可及圈”。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所有公立医院门诊、住院诊疗和费用开展全程监控及智能审核,做到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审核。大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持续深化改革及健康扶贫的重要抓手,建立以基层卫生机构专职医生为主、兼职医生为辅的家庭医生队伍。完善签约服务项目,优先满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慢性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的需求,调动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返回
2025年07月22日  第812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临翔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刊发时间:2018-11-20 A2版  作者:戴春富 【字体:大 中 小】

建立机制   落实主体   惠及民生

临翔区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本报讯   (通讯员   戴春富)   临翔区持续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水平。
  建立改革机制。制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和基本医保制度。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统一执行市级医疗服务改革方案,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不高于80%,区级财政补偿不低于10%,医院通过降低运行成本自行消化不高10%进行补偿。持续推进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
  落实改革主体。全面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妥善处理公立医院债务,全面落实政府对符合规划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和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责任。落实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自主权,发挥监事会和职工代表大会职能,强化民主管理,建立完善编制管理、人事制度、职称评聘、薪酬制度等管理体系和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公立医院绩效考评。加强儿童医疗、妇幼保健、慢病管理、康复医疗、护理事业等短板领域建设,确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落实健康扶贫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新突破。
  惠及广大民生。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基本路径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15 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可及圈”,实现50%的农村“30 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可及圈”。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所有公立医院门诊、住院诊疗和费用开展全程监控及智能审核,做到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审核。大力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持续深化改革及健康扶贫的重要抓手,建立以基层卫生机构专职医生为主、兼职医生为辅的家庭医生队伍。完善签约服务项目,优先满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慢性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的需求,调动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