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刊发时间:2018-11-26 A3版  作者:徐雄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勾画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是未来30年实施乡村建设的总纲领。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正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生动实践。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市场,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处理好长远目标和当前工作的关系。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下好这盘大棋既要久久为功,又要落细落小,既要积极作为,又不能急功冒进。要围绕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长远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积极动发挥本村在外工作人员人熟、地熟、情况熟、见识多、乡情浓的优势,回乡参与做好乡村规划,坚持高压管控,让群众看到预期。又要牢牢把握“三步走”的时间节点,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稳妥推进当前工作,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成熟一件办一件,办一件成一件,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决策指导、统筹协调、推动落实、督导检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做好“政策下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通过组织、宣传、发动和引导,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群众主动、主导、主力参与,乡村振兴才会生生不息。
  处理好典型引路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突出重点,选择基础好、条件成熟的村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重点研究、重点投入,真正使示范点出经验、出精品,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引路作用。同时,又要科学把握节奏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要避免有点无面,也要避免贪大求全。
  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重视资源开发、轻视生态保护的现象在一些乡村仍然存在,比如,开展乡村旅游,总是人为的大修大建,增添了人工的元素,改变乡村原有风貌,淡化了原汁原味的乡土味道。这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不符。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少一些大开大挖、大拆大建,尽量保持乡村原有的本色,让原原本本的乡土乡味得到传承和保护,留住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回归乡村的自然、和谐、宁静。
  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当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镇化固然重要,但乡村也不能衰落。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就业、宜居环境,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聚集,改变农村资源“洼地”现状。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村生态产业资源优势,打好“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两张牌,提供有效供给,让农村产品更多走进城市,实现产业兴旺,城乡共生共荣。
  处理好资本下乡与农民权益的关系。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行业竞争激烈、投资利润萎缩的背景下,大量的工商资本选择下乡,投资乡村建设,谋求增值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圈地”、肆意侵占农民权益、加剧乡村分化冲突等现象。比如,有些“大户”每年十几元一亩租种农户的承包地、承包林,一租就是几十年,群众没有从中明显获利。对于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注入乡村,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并积极支持。但对于“变相圈地”等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各级政府务必加强规制,促使其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效保障农民群众权益,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工商资本下乡不是带动农民反而代替农民,要通过合理分工让农民在土地等资源中获得应有利益,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绝不能富了“老板”害了“老乡”。

返回
2025年07月22日  第812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刊发时间:2018-11-26 A3版  作者:徐雄声 【字体:大 中 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勾画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是未来30年实施乡村建设的总纲领。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正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生动实践。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市场,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处理好长远目标和当前工作的关系。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下好这盘大棋既要久久为功,又要落细落小,既要积极作为,又不能急功冒进。要围绕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长远目标,坚持规划引领,积极动发挥本村在外工作人员人熟、地熟、情况熟、见识多、乡情浓的优势,回乡参与做好乡村规划,坚持高压管控,让群众看到预期。又要牢牢把握“三步走”的时间节点,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稳妥推进当前工作,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成熟一件办一件,办一件成一件,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关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决策指导、统筹协调、推动落实、督导检查,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做好“政策下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通过组织、宣传、发动和引导,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群众主动、主导、主力参与,乡村振兴才会生生不息。
  处理好典型引路和整体推进的关系。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突出重点,选择基础好、条件成熟的村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重点研究、重点投入,真正使示范点出经验、出精品,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引路作用。同时,又要科学把握节奏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既要避免有点无面,也要避免贪大求全。
  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重视资源开发、轻视生态保护的现象在一些乡村仍然存在,比如,开展乡村旅游,总是人为的大修大建,增添了人工的元素,改变乡村原有风貌,淡化了原汁原味的乡土味道。这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不符。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少一些大开大挖、大拆大建,尽量保持乡村原有的本色,让原原本本的乡土乡味得到传承和保护,留住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回归乡村的自然、和谐、宁静。
  处理好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当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镇化固然重要,但乡村也不能衰落。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就业、宜居环境,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聚集,改变农村资源“洼地”现状。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村生态产业资源优势,打好“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两张牌,提供有效供给,让农村产品更多走进城市,实现产业兴旺,城乡共生共荣。
  处理好资本下乡与农民权益的关系。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行业竞争激烈、投资利润萎缩的背景下,大量的工商资本选择下乡,投资乡村建设,谋求增值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圈地”、肆意侵占农民权益、加剧乡村分化冲突等现象。比如,有些“大户”每年十几元一亩租种农户的承包地、承包林,一租就是几十年,群众没有从中明显获利。对于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注入乡村,我们应该给予鼓励并积极支持。但对于“变相圈地”等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各级政府务必加强规制,促使其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效保障农民群众权益,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工商资本下乡不是带动农民反而代替农民,要通过合理分工让农民在土地等资源中获得应有利益,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绝不能富了“老板”害了“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