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安新村:创新走出脱贫致富路
本报讯 (通讯员 李 燕)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泽安新村是耿马2017年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点,为能真正做到“挪穷窝、拔穷根”,该村以“三个组织化”推动“四个双推进”,打通五条“致富路”,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使搬迁与脱贫、安居与乐业齐步同进,抓实规划建设、搬迁动员、拆旧建新“三个组织化”。按照“统规统建”模式,用4个多月按期按质完成项目建设,完成安置房建设82套,完成水、电、入户硬板路、养殖小区、绿化美化等设施建设,做到人畜分离、厨卫入户、文明宜居。整合7个县乡部门60名干部分别与82户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引导党员户带头示范,自5个行政村、7种不同民族共82户305人搬迁入住泽安新村。按照“乡党委牵头抓面,挂包干部逐户引导,村党组织重点攻关”的工作思路,组织力量帮助农户在协议签订10天内完成旧房拆除,并为82户农户制定建房规划,实现农户在不举债、不影响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欢欢喜喜进新房。
使“党建引领、文明宜居、振兴发展”齐步同进,做到组织队伍、功能配套、村庄治理、产业发展“四个双推进”。集中村7名党员成立了泽安党支部,组建村振兴理事会,理清“四张清单”,制定泽安新村振兴短、中、长期规划,组建1支打歌队和舞蹈队,在重大节日开展文艺歌舞活动,引领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建成4000平方米活动广场,把养殖小区、石斛加工便民坊、红色超市、“讲习亭”等同步推进建设,教育引导党员群众牢记身份、铭记党恩。制定振兴理事会章程,积极发挥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社会事务等6个小组的作用,以“搬迁入住不办客不宴请、送礼不超100元”等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制定村规民约,打造治理有效农村新气象。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甘蔗、魔芋、林下中药材等产业,发展甘蔗311亩、魔芋30亩,与四方公司签订协议种植丹参、滇黄金、续断等药材800亩,大力推广烤烟、养殖、特色果蔬等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依托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让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并参与分红,贫困人口通过参加合作社年人均增收460元。
使“增收脱贫、致富发展、同步小康”齐步同进,打通外出务工增收致富、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发展“庭院经济”创“小微菜园”增收致富、养殖发展增收致富、“作坊”增收致富路“五条致富路”。着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鼓励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目前,全村190名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数达103人,每年的外出务工收入可达350余万元。与乡内农业龙头企业四方公司、沐岚茶业等签订合作协议,组织群众以就近、季节性务工到企业就业务工,目前,共在企业就业40人,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8人,每年的就近务工收入可达110余万元。鼓励农户利用门前庭院种植蔬菜、水果、香料等,建设家门口“小微菜园”,每年可增加收入30余万元。依托新建的3400平方米集中养殖小区,充分利用贫困户5000元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探索自养、代养、入股养殖等模式大力发展养殖业,每年可增加收入50余万元。依托四方公司建设“石斛传统手工加工便民坊”,建立石斛手工加工“实践教学点”,组织农户在“便民坊”和“自家作坊”进行集中加工和家庭加工,实现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按1名熟练工1个月4000至6000元计算,可增加收入3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