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故事
父亲于1930年生于贵州省青山镇仙人洞村,2013年7月仙游,享年84岁,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唯一给我们留下的就是他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为人处世的品格。在我的印象中,有三件事,令我至今难忘,人生路上,无论遇到多少风雨,它一直鞭策和激励着我勇于面对挫折,勇于面对挑战,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解放初期,贵州省分片区组织了多期民兵骨干培训班,父亲作为进步青年参加了西南片区在盘县举办的培训。父亲用一粒老鼠屎改造一个“大烟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次培训期间。这天上午,学员们被集中在一木质地板的礼堂上课,父亲见同排的一学员,看似年龄比自己大,面黄肌瘦,眼睛半睁半闭,口水时不时地往下滴。父亲明白了,这个人是吸毒成瘾。此时,这位学员递给父亲一张小纸条,询问是否有烟土。父亲假装不知,问什么是烟土,该学员说是鸦片。父亲想,此人已吸毒成瘾,小则危害家庭,大则危害社会,若听之任之,不加以阻止,这个人乃至这个人的家庭就全毁了。想到这里,父亲灵机一动,小声说:“有,请稍等一下!”随即,父亲在地板的一缝隙处发现了一粒老鼠屎,父亲随手拾起来并装进衣兜内,再假装从衣兜里掏出递给了该学员。该学员接过“烟土”,用唾沫捏了捏,放在烟斗上美滋滋地享受了起来。课后,父亲问该学员“烟土”的味道如何?该学员说:“老弟,你怕是被烟贩子骗了,他卖给你的‘烟土’没有‘烟土’ 的味道。”后来,经过多次接触,这个学员和父亲熟悉了起来,便向父亲道出了实情。原来,这个学员因体弱多病,久治不愈,便听信烟贩子吸食烟土能治病的谎言,病不但没有治好,反而吸毒成瘾。看到该学员态度诚恳,父亲也道出了实情,称当天给他的并非“烟土”,而是一颗老鼠屎,是要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烟土”对身体、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其害胜过老鼠屎千倍万倍。希望这个学员以此为戒,认识到鸦片的危害,戒断毒瘾,造福自身,造福家庭,造福社会。后来,这个学员从“老鼠屎”的故事中受到了启发,不仅戒了毒瘾,治好了病,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
上世纪碎玉米与“大杂烩”的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初期,被人们传颂为“好地石关沟,一厩关九牛,哪个识得破,儿孙后代做诸侯”的普安县雪浦管理区石关沟村。当时,父亲在石关沟畜牧场里担任出纳。作为畜牧场的管理层,父亲始终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想方设法让职工安下心、抱成团。在那个闹饥荒的年代,解决温饱是人们的头等大事。为了让畜牧场职工吃上饱饭,父亲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石关沟森林茂盛,有不少飞禽走兽在此栖息,可以猎些来与难以下咽的碎玉米面做成“大杂烩”,既能让职工尝到油腥味,也能吃得饱。周末,日落西山,飞禽走兽返回林中休息,父亲便邀约同场职工,提着管理区配发的火药枪与手电筒,来到林中猎白天见人就钻刺窠的竹鸡,竹鸡的习性是夜间成群结对地歇息在高高的树枝上,随着一声枪响,一只只竹鸡就扑哧扑哧地滚落到地上。每晚的林中之行,枪法极好的父亲都不会空手而归,运气好的话,还能猎到二三斤的箐鸡或三四斤的野鸡。回到场里,父亲安排人手,将猎物与难以下咽的碎玉米放在一起煮,清炖成一锅粥,转瞬间,难以下咽的碎玉米变成了职工口里的美味“大餐”,只一会功夫,满满一锅“大杂烩”就一扫而光了。
同期,父亲作为雪浦管理区龙潭口大队的领导之一,随时带领大队的村民参与公路建设。这年,父亲又带领所属村民战斗在上级分配给本大队公路建设任务的地瓜坡路段上。转眼间,雨季来临,如何解决避雨问题一直让父亲很头痛。不久,父亲在拾柴时,发现深山中有一个山洞,可容纳数十人,于是父亲便率领大伙住进了山洞。不料,住进山洞的第一天,大伙们在挖灶做饭时,竟然挖出了一个骷髅头。这时,一些胆小者,嚷嚷着要离开,说这里是一座古坟,很不吉利。父亲是唯物主义者,从来不信鬼神。他安抚大家,不要怕,没事,即使是古坟,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一些胆小者虽然勉强留了下来,但一想到挖出来的骷髅头,仍心有余悸。一天晚上,风雨交加,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呼噜声、梦话声此起彼伏。迷迷糊糊中,父亲隐隐约约地听到有人走出山洞,好像是要到洞外方便。不久,洞外突然传来 “快来人啊,有绿眼鬼,有绿眼鬼,快来救我!”听到惊叫声,大家都醒了,但是一想到哪个可怕的骷髅头,大家又自觉不自觉地把头缩进了被窝。父亲忙中不乱,用火柴点亮煤油灯,提起灯快速向洞外冲去。洞外,漆黑阴森恐怖的夜色雨幕中,一名员工,提着裤子,拼命地往洞里奔,惊惶失措。为探究竟,安抚人心,父亲让该员工返回洞内,独自一人提着油灯,四处察看,发现是一只白毛、长尾的不知名野兽在洞外吞食剩菜剩饭,该野兽的眼睛发出了绿色的光。原来,员工口中的“绿眼鬼”不是鬼,而是“绿眼兽”,这时所有人提着的一颗心也就放下了。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件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我,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要多为别人着想,常换位思考,在为民服务中体现自身价值,也许这就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