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民族团结和睦大家庭
——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本报讯 (记者 魏江跃 通讯员 穆志强) 临沧是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全市有3个自治县,13个民族乡,境内居住着11个世居少数民族。2017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达99.15万人,占总人口的41.4%。2013年1月,我市启动了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临沧强化“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坚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把党的光辉落实到具体的创建工作中、实实在在照在群众的心坎上,让边疆群众真真切切心向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意见和规划,形成了决策高效、统筹有力、责权清晰、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党委领导创建工作体制,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创建工作格局。
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做好信教群众、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的工作;及时有效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全市没有发生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发挥民族团结力量,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机制,为维护中缅关系友好大局和祖国西南边疆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步伐不断加快。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让8122户群众住上了安居房;制定《临沧市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等6大工程31个项目;编制实施《临沧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5年里累计投入扶持资金25335.9万元;在 2011年至2013年实施扶持彝族支系俐侎人发展三年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又于今年启动实施新一轮扶持专项规划,进一步缩小彝族支系俐侎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各族群众更有获得感。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得到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成果丰硕。坚持教育向民族、边疆地区倾斜,民族教育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16.1万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2%。
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整合投入民族专项资金2.09亿元,完成自然村整村推进38个、农村危房改造4600户、彝族支系俐侎人安居房建设757户,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典型。扶贫党建“双推进”和 “六个共同”建设管理模式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涌现出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党委等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我市抓党建促脱贫经验成为了全国“两学一做”的先进典型。
培养了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力度不断加大,选拔录用渠道不断拓宽。2017年末,全市有少数民族公务员6183人,占公务员总数的40.9%,接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