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的临沧样板

——改革开放40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刊发时间:2018-12-15 A1版  作者:字学林 陈德荣

  天蓝、地绿、水清是构成临沧的重要符号。
  人人向往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景美民富、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在临沧成为了现实,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临沧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改革,牢牢守住生态底线,筑牢生态屏障,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
  据1973年全国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临沧林业用地2609万亩,森林蓄积5664万立方米,森林面积仅为741万亩,森林覆盖率20.96%。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掀起大干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的高潮。“九五”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林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了发展目标,并出台和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建设森林临沧的决定、关于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澳洲坚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政策文件,大力推进以生态建设、林产业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为重点的工作,强势推进林业事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目标任务明确后,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国家以工代赈林业项目、绿色扶贫工程、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山区开发项目、干果基地建设项目、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机遇,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积极依托项目建设促进生态建设。仅退耕还林工程,已累计实施前一轮退耕还林208.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21.9万亩、封山育林31.6万亩;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02.1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成为“合符民意的德政工程,深得民心的惠民工程,牵动人心的社会工程,具有深远影响的生态工程”。
  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特色经济林建设。产业基地建设中,始终按照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以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为依托,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引进外来资金投入、整合项目资金为保障,以科学规划、建立样板、示范带动为方法,逐步推行“林饲+畜牧+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林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全市以泡核桃为主的林产业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凤庆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核桃之乡”,永德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澳洲坚果之乡”,沧源县被中国竹产业协会、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授予“中国特色竹乡”称号。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894.75万亩,其中核桃800.39万亩。
  保护好自然保护区资源,临沧从1980年3月建立第一个保护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以来,通过近40年的努力,全市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同时,建设有各级森林公园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
  改革开放40年林业改革发展风雨兼程,生态文明建设砥砺奋进铸就华章。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3年末的20.96%提高到65.55%、提高44.5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5664万立方米增加到1.09亿立方米。临沧市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云南最佳生态州市”“云南省园林城市”;凤庆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命名的“森林县城”。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894.75万亩,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澳洲坚果基地。以“中国核桃之乡”凤庆县、“中国澳洲坚果之乡”和“中国诃子之乡”永德县、“中国特色竹乡”沧源县为代表,核桃、临沧坚果等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区域特色基本形成,并成功举办2018年第八届国际澳洲坚果大会。2017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00.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4524元,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604.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4元的33.14%、46.09%。

返回
2025年07月23日  第814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青山绿水的临沧样板

——改革开放40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刊发时间:2018-12-15 A1版  作者:字学林 陈德荣 【字体:大 中 小】

  天蓝、地绿、水清是构成临沧的重要符号。
  人人向往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景美民富、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在临沧成为了现实,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临沧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化改革,牢牢守住生态底线,筑牢生态屏障,争当生态文明“排头兵”。
  据1973年全国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临沧林业用地2609万亩,森林蓄积5664万立方米,森林面积仅为741万亩,森林覆盖率20.96%。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掀起大干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的高潮。“九五”以来,历届党委、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林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了发展目标,并出台和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建设森林临沧的决定、关于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澳洲坚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政策文件,大力推进以生态建设、林产业基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为重点的工作,强势推进林业事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目标任务明确后,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国家以工代赈林业项目、绿色扶贫工程、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山区开发项目、干果基地建设项目、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机遇,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积极依托项目建设促进生态建设。仅退耕还林工程,已累计实施前一轮退耕还林208.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21.9万亩、封山育林31.6万亩;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02.1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显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成为“合符民意的德政工程,深得民心的惠民工程,牵动人心的社会工程,具有深远影响的生态工程”。
  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特色经济林建设。产业基地建设中,始终按照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以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为依托,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引进外来资金投入、整合项目资金为保障,以科学规划、建立样板、示范带动为方法,逐步推行“林饲+畜牧+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林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全市以泡核桃为主的林产业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凤庆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核桃之乡”,永德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澳洲坚果之乡”,沧源县被中国竹产业协会、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中心授予“中国特色竹乡”称号。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894.75万亩,其中核桃800.39万亩。
  保护好自然保护区资源,临沧从1980年3月建立第一个保护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以来,通过近40年的努力,全市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同时,建设有各级森林公园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
  改革开放40年林业改革发展风雨兼程,生态文明建设砥砺奋进铸就华章。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3年末的20.96%提高到65.55%、提高44.5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5664万立方米增加到1.09亿立方米。临沧市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云南最佳生态州市”“云南省园林城市”;凤庆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命名的“森林县城”。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894.75万亩,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澳洲坚果基地。以“中国核桃之乡”凤庆县、“中国澳洲坚果之乡”和“中国诃子之乡”永德县、“中国特色竹乡”沧源县为代表,核桃、临沧坚果等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区域特色基本形成,并成功举办2018年第八届国际澳洲坚果大会。2017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00.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4524元,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604.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4元的33.14%、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