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记忆(下)
饺子和皮蛋
我不知道,食物什么时候成了人生中安抚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
在大理上学的时候,表面开朗的我,实际上心里也藏着很多阴暗的角落。有时候,阳光照不到,一些阴郁的小情绪就会暗暗发芽,葳蕤到遮天蔽日。
我有一个习惯,心情十分低落的时候,就到校园的小吃店,点上一碗饺子和一碟凉拌皮蛋,一个人默默享用。那一刻,我觉得我所有的情绪都是我自己的,与他人无关,而我不愿分享。
饺子是我在家乡就很喜欢吃的一种食物,我最喜欢的是韭菜猪肉馅的。总觉得饺子是一种低调的奢华食物,因为无论是怎么样的馅料,猪肉白菜、虾仁猪肉、鸡蛋葱花,一律都是剁得碎碎的,融合在一起,包在简单的面皮里面,隐藏了所有的华丽和锋芒。很多时候,我们很多的情绪,也需要一种隐藏,因为很多时候,很多的话和很多的情绪,根本就是说不清道不明,更无可表达的。饺子,就是智者的食物吧。
说起皮蛋,确实是很怪的一种食物。抛弃了鸡蛋或者鸭蛋原来的香甜和颜色,在食盐、石灰水、草木灰、碱等的共同作用下,假以时日,变成一种清凉爽口而又具有柔韧口感的食物,这是人的思维和时间共同完成的一次颠覆,让一枚蛋完成一次变身,在同样的餐桌,却带给人们舌尖上不同的味觉。皮蛋切小块,用芫荽、香醋、生抽、味精、小米辣、花椒油等调制成的调味料一浇,是夏日里解腻的一道小菜。当年,我一般都是和饺子一起点的。饺子的温暖,加上皮蛋的清爽和坚韧口感,是可以让我暂时从一种低沉的情绪里面抽身出来的。
我还记得,老友曾经不会吃皮蛋这种食物,但是好几次我约她一起吃后,居然也会吃了。我想,能接受同一种食物,至少说明我们有的时候,拥有同样的味觉和情绪吧。能吃到一起,这应该算是成为好朋友的一个条件。
食物,有的时候就是我们情绪的一个安置所在,是我们彼此接近的一个从味觉到感觉的符号。
高丽肉
对食物最好的想象力,其实都是在食物比较匮乏的时候。食材少,人们反而有更多对食物的渴望和想象,把简单的食材做出富丽堂皇的感觉来。
现在,肉已经成为我们减肥时需要拒绝的第一种食物,而曾经,肉却是寄托了我们很多的美好味觉,因为并不是时常可以吃到,算是稀罕的食物。尤其是肥肉,当年可是又能炼油又能吃油渣的好东西。
印象中,母亲常常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用肥肉做一盘高丽肉。这真是一道又香又甜的菜。这个菜不算难做。先把肥肉切成大小差不多的条,再用面粉调一盆面糊,面糊不要太粘稠,以筷子挑起来可以均匀滴下为宜,为了调味,面糊里面可以放一点点盐,但是量要少。另外,准备好一大盘炒香的芝麻和白糖混合在一起的调料备用。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就可以制作高丽肉了。在锅里倒入菜籽油,待油面的泡沫散去,用筷子拈起肥肉条,在调好味的面糊里面打个滚,均匀沾上面糊,轻轻地放入油锅中,炸制过程中可以把火稍微关小一点。肥肉条一一下到油锅里,为了防止互相粘连,可以用筷子轻轻拨动。沾了面糊的肥肉条,炸到表面金黄就可以了。刚炸好的面糊肥肉条是金黄色的,热乎乎的,要趁着热,放入盛了芝麻和白糖的盘子里,左右晃一下盘子,让炸好的肥肉条打个滚,芝麻和白糖均匀地粘在炸好的肥肉条上,高丽肉就做好了。高丽肉要趁热吃,一口咬下去,表面的面糊炸得香香脆脆,肉的香、芝麻的香和糖的甜混合在一起,口感和心里的感觉都是满满的幸福。
现在看来,高丽肉可以说是高糖高脂的不健康食物,会被很多的人鄙弃。但是,当时食材很少,肉更是一种难得的食材,能把肥肉都做得这么好吃,真的算是不易。
当年简陋的厨房里,油锅滋滋地响,然后,是甜脆喷香的高丽肉出锅,在芝麻和糖里面打滚,迫不及待地咬一口,脆!然后,是油香、芝麻香和白糖的甜在嘴巴里搅合在一起,闭上眼睛,你都可以知道,那种感觉,就叫做甜蜜和幸福。
荒凉的沙漠里,依然有各种植物在艰难而顽强地生长。一如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里,母亲们努力用想象创造出美好而丰富的食物。
食物如是,生活亦如是。
师专的涮菜
曾经在大理师专(现大理大学)上过学的学生,提起某一种食物估计都会马上眉飞色舞,然后滔滔不绝地说起在师专夜摊上的各种经历。
这种食物就是师专当年不多的夜点摊上的涮菜。
夜点摊不过两家人经营,摊子就摆在一个四方的亭子里,摆着锅,陈设了各类食材的台子,放着简单的桌凳。夜点摊上最吸引我们的就是涮菜。涮菜,其实应该就是川味麻辣烫。洋芋片、豆芽、大白菜、豆腐果、猪皮、猪血、鱼丸等各种荤素食材都分别摆在大盘子里,各人根据喜好点菜,然后放入细孔的漏勺里面煮,煮好后放入碗里,浇上一大勺调好味的热汤,就可享用了。如果觉得还不够味,自己还可以再加调料。涮菜的美味,都在这一锅热汤里面,这是一锅混入了各种神秘调料的汤,你只觉得它热麻辣鲜香俱全,却无法根据味觉复制出它的味道。配合着涮菜一起卖的,是卤蛋,一个个憨头憨脑地挤在盆里,放在炉子上保温,样子不好看,但是味道很足。
我们在宿舍里觉得无聊没事可做时,就把各自的零星菜票凑一块,然后派出宿舍里面笑脸最漂亮最会说话那一个去买涮菜。端着大大的口缸去,买两口缸端回来,宿舍里面就一阵欢呼,然后抢筷子,争着捞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整个宿舍都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的。有时候是去摊子上吃,和好朋友或者恋人。和好朋友去的时候,都是边吃边争着大声地说话,说自己觉得最好笑最想分享的事情。恋人都是默默地坐着,偶尔深情地看一眼对方,怀春的少女总是小心地用筷子夹起小块的食物,淑女地送入口中。那个时候我头发尚短,大大咧咧的,曾经很不齿那些留着长发的美女吃涮菜的优美姿态,她们都是一手握着长发一手夹菜吃,我经常腹诽:“那种麻烦,何不干脆剪了或者扎起来?不小心长头发拖到汤里怎么办?”现在想起来,那真是标准的“女汉子思维”。涮菜的复杂食材、暖和的汤,是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师专里面的深刻记忆,现在聚在一起,回忆起那段青涩的日子,我们都会咂咂嘴回味说,再也没有吃过比师专涮菜更好吃的涮菜了!
其实,好好想想,那不过是极简单而又常见的一种食物,不过是我们的青春都煮在里面,热热乎乎、麻辣鲜香,简单而又百味杂陈。
所以,我们不是想念哪一种食物,而是想念我们的青春。
酸木瓜煮鱼
我们家的餐桌,周末的时候都很丰富。因为只有周末,住校的小妞才回家吃饭,而我才能发挥想象,做出各种“妈妈味道”的菜来。
小妞喜欢吃鱼,所以,鱼的菜谱是我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酸木瓜煮鱼,是小妞现在周末回家必点的菜。
我是在大理的同学晒出来的餐桌上看到这道菜,觉得看起来很清新简单,决定学做。同学特地传了大理的木瓜煮鱼的做法来。大理的做法,是用鲫鱼,略煎,然后放入没过鱼身的凉水,放入葱 、姜、蒜 、花椒、大料、辣椒面 、草果粉、盐等调料,放入切好的新鲜木瓜片,煮二十分钟。考虑到“橘”和“枳”的关系,我做这道菜的时候也进行了本土化和个性化改良。我用的鱼是罗非鱼,因为刺少,吃起来方便,鱼同样切块略煎或者干脆用油轻炸,把调料与切成细丝的木瓜炒一下,把香味炒出来,炒好后放在鱼上,放入没过鱼身的凉水,煮15分钟即可。木瓜煮鱼做出来,汤是淡黄色的,喝一口,酸辣且鲜,开胃且美味。
从我第一次煮,小妞就很喜欢吃,后来她周末回家都说要吃鱼,要吃酸木瓜煮鱼。只要她提出,我都会给她煮这道菜。记得有一次过节带小妞回奶奶家,我做菜,煮了酸木瓜煮鱼,觉得吃着那鱼很鲜,就问小妞:“今天的鱼给好吃?”结果她头也不抬,说了一句:“我才吃第一口就知道是你整的了。”我的心,一下子被一个叫做幸福的气囊填得严严实实,眼睛也潮湿了。因为,我追求的“妈妈的味道”终于小小成功了。
自热衷厨中之事以来,我一直凭借自己的感觉去熟悉各种食材,去尝试各种烹调的方法,喜欢问小妞她喜欢的食物,去学做各种菜肴,打造在别人眼中貌似“奢侈”的“周末餐桌”。
是的,我一直努力想成为出色的厨娘。一方面,我希望孩子能因为自己有个会做菜的妈妈而骄傲,另一方面,我觉得“妈妈的味道”应该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回忆,而我希望我能给予她所期望的味道。
也许,在很多方面我都算不上一个好母亲。但是,当我在周末的早晨在街上忙碌地采购各种食材,当我在厨房里忙得一身油烟、蓬头垢面,而我最终能在桌子旁享受小妞津津有味品尝我的手艺的画面,我就知道我最终还是学会了那道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菜:妈妈味道的菜。
其实,所有的“妈妈菜”只有一个味道,那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