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万物百业兴
——改革开放40年我市水利建设综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临沧是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748立方米,但由于我市地表结构特殊,山高谷深,水资源均集于谷底,开发利用十分困难。农业大市的市情决定了水利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前,临沧水利投入渠道单一,投入规模较小,1976年底,临沧地区累计建成水利设施仅42491件。
改革开放40年来,临沧水利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水利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转变,水利改革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1979年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水利水电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投资范围涵盖了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等领域。200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中小型水库215座,有效灌溉面积达122.69万亩;“十一五”时期,全市共完成水利水电投资44.73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28.2亿元,增长170.6%。临沧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春天的脚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临沧紧紧围绕“兴水强滇”战略,聚焦“水利”,累计完成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投资252.67亿元,全市新增中小水库24座,累计建成中小型水库248座,共完成规模以上水利水电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新开工、在建和推进前期工作的水利项目数量、投资规模为历年之最。
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作的结果。通过40年的努力,临沧水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40年来,临沧水利改革围绕探索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以效益为中心的水利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水利价格收费体系,较为完善的水利法治体系和更为优质高效的水利服务体系展开。
40年来,我市始终用为民服务的思想统领水利改革。通过水利改革,涉及民生水利问题加快解决,群众从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水利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市累计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53.8万人。2016年以来,以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重点,全面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累计投资2.49亿元,完成99.4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共建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9.07万件。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200.63万亩,有效灌溉保障率从2013年底的37.4%提高到49.9%。
40年来,全市水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来水情况,科学调度,加强用水管理和抗旱防汛工作,完善预警机制体制,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近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水利防灾救灾能力不断提高,科学防范了局部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成功防御了“威马逊”“海鸥”超强台风侵袭,中小型水库无一垮坝,重点堤防无一决堤,库塘蓄水连创佳绩,全市洪涝、干旱灾害损失连年降低,减灾经济效益达7.8亿元,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系列以河长制为牵引,以依法治水管水为基础,提升水利管理水平的水利领域改革创新正在推进,人水和谐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加快形成。
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我市形成了“6+5”制度体系,8县(区)、82个乡(镇)出台河长制六项配套制度,制定实施河长巡查、工作督办、部门联动执法及重大问题请示报告等相关制度(办法),加强协调联动,各尽其责,确保全市河库渠旱涝安全。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临沧市南汀河保护管理条例》,更是标志着我市河流保护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为率先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夯实水生态文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