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佤文化旅游品牌
——沧源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浅析
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立足于全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提出了“文化名县、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确立了文化旅游相结合,以文化赋予旅游新内涵,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生态村落、自然风光、气候、区位等资源优势,打造佤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努力把沧源建设成为临沧旅游的核心区。
沧源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沧源旅游发展成效显著,但在引入现代旅游模式,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佤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进全县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的工作中,笔者以为,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龙头企业少,抗风险能力弱。产业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目前,沧源地方特色大企业较少,家庭式、作坊式特色小微企业较多,经济总量占比小,处于“个头小、实力弱、布局散”的状态,企业基础薄弱,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相对落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和风险抵御力弱,文化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足,自主创牌意识不强,模仿和缺少创新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随着旅游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大量非旅游专业人员涌入旅游市场,加之旅游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城市交通体系、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旅游标识体系等城市功能不完善,一些景区还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在吃、住、游、购、娱、康、养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吃的方面,受外来文化冲击,民族特色迷失,集中深入挖掘和打造地方风味美食不够,开发深度不够,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旅游活动参与性不强,品牌打造、宣传营销不够。在住的方面,没有专业团队、专业管理来保护和开发,传统古村落、民族文化没有载体来发挥效益是很难得以保护、传承的,而发展旅游没有文化的支撑也将失去生命线、缺乏吸引力。 在游和娱的方面,当前沧源的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在体验式旅游的深挖和开发方面思考不多,民俗活动融入了太多的现代文化因素,缺乏民族文化故事的融入,不够吸引人。在购的方面,旅游景区仍处在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简单经营模式,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装饰、服饰、纪念品、饮食、影音、书画、展演、娱乐等产品服务链的生产、经营和文化内涵发掘、伴手礼开发力度不足,旅游形成了单一的“可看不可带”“可食不可捎”的局面,缺乏民族文化特色商品与旅游消费相互带动的有效商业模式。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人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沧源有1500多人直接和间接从事文化旅游业,但经过培训的文化旅游从业人员,仅占全县文化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00人的36.25%,且总体素质较为偏低,缺乏高素质的领导管理人才、专业艺术人才、经纪人才等,导致全县文化旅游管理水平偏低,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文化艺术创作缺乏后劲,形成了制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因素。
宣传营销力度不足。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县文化对外宣传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在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中,仍然缺乏高标准的包装、推介和市场营销工作。全县没有一家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中介”“经纪”组织,导致文化旅游产品在文化消费市场中没有得到更好的拓展。在旅游宣传营销投入上存在不足,当前“游云南”APP还不能提供完全的旅游服务,所能提供的服务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预定住宿和餐饮,信息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沧源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沧源要打造佤文化旅游品牌,切实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建成“吃在沧源、住在沧源、玩在沧源、游在沧源、购在沧源、养在沧源”的旅游聚集地,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民族文化研究人才和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拔有潜力、有专长的人到各级各类艺术学校学习深造,提高其素质,增强其创作能力,更好地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加大对民族文化后续力量的培养力度,每年有计划地开办佤文化传承班,将佤语作为机关干部培训、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内容,让本地干部群众了解、热爱本地民族文化,成为本地民族文化的宣传传播者。
培育壮大文化企业。着眼于振兴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点产业、项目的培育,搭建好投融资平台。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依托已组建的沧源县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争取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整合资源,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建立项目动态库,做好项目基础工作,向市场推出一批资源禀赋优、市场前景好、商家兴趣高的招商项目。完善沧源县城和景区旅游功能,借鉴国内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经验,把沧源建成次级商务会展基地。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围绕吃、住、游、购、娱、康、养等方面进行景区民族文化融合转型升级:
——在吃的方面,加强对美食企业的行业管理,由旅游管理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定期进行考评,优化餐饮市场,保证旅游餐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造特色美食体验,除提供歌舞伴餐、敬献美酒这些项目,还应设计一些蕴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
——在住的方面,整合资源,提升民族传统民居现有建筑、充分发掘古民居价值:对特色民居进行保护,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保护、改建等不同方式,保护传统的营造方式和建造技艺,保持民族村寨的建筑风格以及与自然相协调的乡村风貌;对散落分布的古民居进行修缮与恢复,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特色明显的古建筑群;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可借鉴文物保护的方法,有选择地采取修缮加固、消除火灾隐患等措施加以保护,在维修、保护时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历史面貌;对重点旅游景区那些没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可采取“穿衣带帽”等方式进行改造;对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移民搬迁、扶贫等项目的,要通过专业人员设计,引导群众建设一些具有民族建筑元素的特色新民居。
——在购方面,引进文创公司,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税收、奖励等方式,在文创产品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做好文创产业,带动旅游业的质量提升,实现由增速到增质的转变。加强旅游扶贫产品营销,把旅游扶贫示范县、乡(镇)、村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纳入各级旅游营销计划重点推介,制定并组织实施旅游扶贫专题营销方案,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网络营销等方式灵活、成效明显的各类专题促销活动,不断积聚旅游人气。
——在游、娱方面,加快翁丁葫芦小镇建设,加快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的旅游乡土人才,把旅游接待培训纳入农村科技培训的内容,让广大农民群众都善于同游客打交道、满足游客需求,善于在发展旅游中搞好经营、得到实惠。切实加强对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的跟踪问效和服务,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自驾车露营地、山地运动、康体养生等品质旅游产品,增加国道、县道、乡道、村道公路交通沿线步行、骑行驿站和散客服务中心,增强自由行市场吸引力。
——在康养方面,打造医、住、养、游“四位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以医、住、养、游相结合,打造涵盖中医药、康养、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的品牌养生园区,使项目区中医药科技文化传承与研发、生态康养环境、休闲旅游度假三者协调发展,获取综合效益,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强化宣传营销。要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宣传营销机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联合旅游营销机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表现的多样性研究与品牌打造,进一步挖掘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加强品牌带动效应,推动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切实抓好地方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和宣传,充分利用民族节庆的机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发挥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国内各大媒体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大规模、全方位、多渠道的市场营销活动,不断向市场推出地方文化旅游业的“新卖点”“新热点”。激励文艺工作者在挖掘、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艺创作,提高民族优秀文艺作品产量和质量,让优秀民族文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扩大营销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采取办好电视专栏、报纸专版、广播专题,出版旅游图书、音像制品、纪念品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开展文化促销工作,刺激文化旅游消费,不断扩大文化旅游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