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建养并重 畅通乡村路网
——我市建设“四好农村路”助推乡村振兴纪实(中)
经济要发展,交通当先行。随着一条条“惠及百姓、利在千秋”的农村公路开工、建设、通车,逐渐结束乡村道路晴天“扬灰路”、雨天“烂坝路”的历史,为广袤的临沧农村大地开辟了一条条产业路、致富路、小康路。
农村公路具有覆盖范围广、服务人口多的特点,是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修路是基础,养路是关键。那要如何养好公路?这是摆在政府和百姓面前的现实问题。
初冬的清晨,寒风凛冽。在凤庆县大寺乡凤习线(凤庆县城至勐佑镇习谦村)上行13公里处,一道橙色的风景线十分耀眼。原来,这是线路管理员李绍文带领着30余名养路工人正在进行日常的道路养护工作,他还时不时上前给工友们指出养护作业中的问题。冬日深山里的严寒丝毫没有影响工人们的劳作,现场仍然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李绍文主要负责凤习线、三绿线、桂寺线3条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据他介绍,凤习线全长42公里,连日来工人们都是早上7点30分就开始给警示墩警示桩刷漆、清扫路面、清理沟道和边坡、给行道树和路沿刷白以及补路面坑塘和灌缝等工作。
在凤庆县城另外一条县道——凤小线,这是凤庆县城通往小湾镇必经之路,养护工人们正为出现裂缝的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作业。他们先给路面的裂缝上均匀铺洒一层粗砂,再将温度达300℃的沥青洒到粗砂上,最后再覆盖上一层粗砂,稍作冷却后道路就可以正常通行。
凤庆县公路养护段段长李文旭对这一施工技术作了介绍,这是从2015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推行的热油冷补技术,工艺简单无需切割路面,而且节省时间和成本,主要适用于混凝土路面,可以尽快恢复路面破损。通过预防性养护与小修保养相结合,达到用最小的成本投入来避免因道路破损可能会发生的大问题。经过修补后的路面,可以达到2年内道路正常使用的效果。
据凤庆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唐中丁介绍,凤庆县在以往“日常以专人养护为主、冬春修发动群众集体参与”“受益片区群众划段养护”和“家庭承包”管理养护方式的基础上,依托“路长制”工作机制,所有县级管理养护道路聘用固定线路管理员,细分责任路段进行长期性养护。同时,还聘用15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入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以让他们变身养路工的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2013年至2017年,凤庆县养护工作分别获“云南省2013年度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先进集体、云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示范县、云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先进单位、云南省2014年度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先进集体、云南省2015年度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先进集体、云南省2016年度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先进集体”等荣誉,同时管理养护工作连续5年位居临沧市第一名。
“农村公路通万家,养护管理靠大家。”除了凤庆县,其他县(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也掀起了一阵阵浪潮。
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糯良村通往贺岭村的公路上,50余名村民正顶着午后的烈日对道路进行养护,大家清扫路面、除草、清沟、涂白……忙得不亦乐乎。人群里,有个4岁的小女孩十分引人注目,她也跟随着大人们认真地清扫着路面。
贺岭村村民田开兰一边清扫路面一边笑着说道:“以前没有路去哪里都不方便。现在路修好了,我们要经常爱护它养护它,方便自己的同时还可以避免一些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据沧源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肖正荣介绍,近年来,县交通运输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积极发挥乡(镇)、村级组织和广大群众力量,掀起自觉爱路护路热潮。乡(镇)人民政府与辖区村委会签订养护责任书,每个村安排一个副主任专门负责,再选出1至2名群众作为日常养护巡查人员,同时将每条乡村道路按里程分配到户,按季度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开展公路养护的模式,确保了农村公路通畅,路面日常清洁,路面损坏及时处理。
如何“管理好”“养护好”农村公路?2018年以来,我市出台了《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临沧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市委、市政府为主导,强化工作措施、细化工作目标,推动全市农村公路开展管理养护工作。各县(区)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积极推行路长制,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当地政府、村级组织和沿线群众爱路护路的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同时,加快实施大(中)修、安防、危桥等养护工程,探索创建符合农村特点的养护体系,建立专业化养护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养护模式,通过创建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充分调动县(区)、乡(镇)和村委会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寻找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养护管理模式,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成效显著提高。
截至目前,各县(区)均已分别制定出台“四好农村路”和“路长制”实施方案;“路长制”外业工作有序开展,爱路护路“村规民约”已基本完成签订,计划2018年底前实现“路长制”和“村规民约”全覆盖;全市已确定“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17个,示范村40个。